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論“普遍和諧”

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我們回頭看看20世紀的歷史,可以發現過去的這個世紀是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世紀、取得輝煌成就的世紀,但同時又是一充滿矛盾沖突的悲慘世紀。在這百年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死亡幾千萬人,大量破壞了人類多少世紀辛勤建造的文化遺產。而我們的國家,在百年中又經歷了種種苦難,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今日的中國社會正在從傳統走向現代,這是歷史發展的要求,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不可避免地發生種種問題,例如我國社會目前存在的“信仰危機”、“道德真空”、“貪污腐化”、“環境污染”等等,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時候了。從全世界看,現今雖然走出了冷戰時代,可是人類面臨更多、更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雖然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進步,但是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在他們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大量破壞自然的工具,而且也掌握了毀滅人類自身的武器。當今,對自然界的過量開發,資源的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的毒化,環境的污染,人口的暴漲,生態平衡的破壞,不僅造成了“自然和諧”的破壞,而且嚴重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已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生存的條件。由于片面地追求物質利益,對自然資源的爭奪、占有和權力欲望的膨脹,造成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對立和戰爭。過分注重金錢和物質享受,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社會的冷漠、心靈的孤寂,使人們失落感日甚。在人類社會中,現在兒童有兒童的問題,青年有青年的問題,老年有老年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隔膜,在日常生活中的互不了解甚至仇視,使人們喪失了對“人與人的和諧”的追求,這樣發展下去終將導致人類社會的瓦解。在現代社會,由于人們無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調,人格分裂;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殺人、自殺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為一種社會病,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寧,其原因正在于人們忽視了“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在我們走進21世紀之際,人類社會要走出人自身造成的困境,就必須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問題。這就是說,我們必須調整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而大之即是要調整好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系;必須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使人類社會共同發展。因此,我認為,如果人們能更加重視儒家的“太和”觀念,對它作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詮釋,并使其落實于操作層面,應該說對今日和將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太和”見于《周易·乾卦·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是說,天道的大化流行,萬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滿的和諧,萬物就能順利發展。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中說:“太和,和之至也。……未有形器之先,本無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在宇宙未分化出具體事物之前,宇宙本來就是和諧的,沒有什么不和諧;在宇宙分化出天地萬物(包括人)之后,如果不使和諧喪失,這才叫做“太和”。可見“太和”包含著“普遍和諧”的意義。我認為,“普遍和諧”觀念至少應包含四個層面才可以被稱為“普遍和諧”,而在儒家思想中“太和”觀念恰恰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即社會生活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等四個方面,這樣大體上構成了“普遍和諧”的觀念。

首先,儒家把“自然”(“天”或“天地”)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我們知道,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的,萬物的生長也是自然而然的,這說明孔子對“自然”的和諧的認識。被儒家奉為經典的《周易》認為,陰陽變化體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自然”的運行是在“元”(自然界萬物的起始)、“亨”(萬物的生長)、“利”(萬物的成熟)、“貞”(萬物的完成)中進行。《周易》把這種“自然”最完美的“和諧”叫做“太和”。以后儒家關于“自然和諧”的觀念大體都是發揮這個思想,例如《中庸》認為,“和”(即和諧)是天下根本的道理。張載《正蒙·太和》開頭說:“太和所謂道。”“太和”就是萬物之通理,故王夫之認為宇宙本來就是“合同而不相悖,渾淪無間”。這些都說明,儒家對“自然和諧”的重視。

其次,如果說儒家重視“自然的和諧”,那么可以說儒家更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不僅僅認為“自然”為一“和諧”之整體,而此和諧整體之宇宙又是永遠在生息變化之中,也就是說它是一剛健的大流行,因此人應該體現“自然”(“天”)的這一特點而自強不息,所以《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思想的基礎正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是指“天道”,即宇宙的規律;“人”是指“人道”,即人和人類社會的道理。孔子有一段話可以說是他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過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這就是說,五十歲前是孔子認識“天命”的準備階段,由五十歲起他對“天命”有了認識,六十歲可以根據宇宙的規律來辨明是非、善惡、美丑等等;七十歲就可以做到什么都自然而然地符合宇宙規律的要求,也就是說達到了完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實現“天人合一”得靠人自身的努力。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的努力可以使“天道”發揚光大,如果人不努力,那么“天道”并不能使人高尚完善。孟子更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認為只要人充分發揮其本心的作用,就可以對其由“天”得到的善性有深切的體會,從而也就可以了解“天”了,而能達到“與天地合其德”的境界。后來的儒家雖然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發展,但大體都是沿著孔孟的思想發展下來的。例如朱熹說,“人道”不能離開“天道”, “天道”也不能不由人來體現,這是因為“人道”開始產生時是由“天道”決定的,但有了人及人類社會之后,“天道”就要在“人道”中表現了,圣人的貢獻就是要使人類社會完完全全地體現“天道”的要求,以實現“天人合一”。儒家這種主張“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的基礎是,不把人和自然看成對立的,而把人看成是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由于儒家認為,自然是和諧的,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就必然引發出“人與人的和諧”的觀念。這是因為,人和人之間以及人類社會也是應體現“天道”的要求的。所以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社會規范的作用,以和諧為最重要。孔子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這里的“道”就是“天道”(當然也包含體現“天道”的“人道”),人是應該把“天道”的要求推行于社會;如果人不能把“天道”推行于社會,不如乘木船到海上去。為什么人有可能把“天道”推行于社會呢?因為儒家的主流思想認為人性本“善”,而人之善性來源于“天”之“至善”,如果人能充分發揮其善性,而使之實踐于社會,那么就能把社會變成一理想的和諧社會。因此,儒家特別強調人的道德實踐對于理想的和諧社會的意義。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大學》首章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明明德、新民的目的是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學》中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一切都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儒家認為每個人把道德修養好了,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其由人乎?”做到道德完美全靠自己,哪里能靠別人呢?對于這個建立在道德修養基礎上的和諧社會,儒家稱之為“大同”社會。在《禮記·禮運》中對這個“大同”社會有一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個和諧的“大同”社會的理想,當然包含著許多空想的成分,而且把和諧社會的理想完全建立在道德修養提高的基礎上,也是片面的,甚至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從儒家追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來說,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第四,儒家和諧社會的理想既然是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提高的基礎上,因此儒家特別重視個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不是人力可以追求到的,也不應是人追求的目標,“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是人的道德和學問則是要靠人的努力來取得,“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伊川語)。如果一個人能做到“民胞物與”,他就可以達到一種身心內外和諧的境界。孔子曾贊美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又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這就是說,顏回對富貴和生死無能為力,但他卻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而且能在貧困中保持身心內外的和諧。孟子認為要達到“天人合一”就應該“存其心,養其性,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個人如果能保存他的本心,修養他的善性,以實現天道之要求,短命和長壽都應無所謂,但一定要修養自己和天道保持一致,這就是安身立命了。晉朝的潘尼作了一篇《安身論》,其中有兩段闡發了儒家“安身立命”的思想,他說:“蓋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無私,無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篤其志而后行”; “故寢蓬室,隱陋巷,披短褐,茹藜藿,環堵而居,易衣而出,茍存乎道,非不安也”。“安身立命”主要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諧,內外和諧,使自己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至于衣、食、住、行等并不能對自己的身心產生什么重要影響,這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就是宋儒追求的“孔顏樂處”。周敦頤嘗問程氏兄弟:“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宋儒對此多有所論,歸結起來就是尋得一個“安身立命”處。朱熹在其《答張敬夫書》中與張敬夫討論“中和義”時說:“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自家自有個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覺處。”可見儒家所強調的正是由道德學養的提升,以求身心內外之和諧。

由以上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由“自然的和諧”、“人和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所構成的“普遍和諧”觀念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本文雖然是從“自然的和諧”開始論述,但儒家關于“和諧”的觀念是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作為起點的。儒家是由通過道德修養達到自身的和諧而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人類社會和諧了,才能很好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了,才能不破壞“自然的和諧”。正如《中庸》第二十二章中所說:“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故而儒家關于“和諧”的路向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而至“推己及人”,再至“民胞物與”,而達到“保合太和”而與天地參。儒家這一關于“和諧”觀念的路向,當然也并非十分完善,蓋因過分強調了道德修養的意義,容易偏向泛道德主義。但“普遍和諧”作為一種觀念來說,無疑對現代社會是有其正面的價值的。如果我們揚棄其中可能導致的缺點方面,并給以現代意義的解釋和發揮,并通過各種可行之途徑,使之落實于操作層面,我認為它將會對今日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一有積極意義的經驗,以匡正今日社會的種種弊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梅州市| 都昌县| 长宁区| 武穴市| 邵东县| 大冶市| 汝城县| 鹤庆县| 灵台县| 谢通门县| 泊头市| 隆尧县| 巴彦淖尔市| 临潭县| 洛浦县| 伊吾县| 田东县| 武义县| 兴安盟| 沧源| 灵山县| 普陀区| 渭源县| 罗田县| 收藏| 阳江市| 辽宁省| 丹棱县| 屏边| 台南县| 新余市| 临澧县| 恭城| 封开县| 六盘水市| 台州市| 德化县| 岑巩县| 札达县|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