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證券化中國的實踐
- 沈炳熙
- 10字
- 2019-12-27 14:07:17
第一部分 從研究到試點
第一章 前期研究
第一節 資產證券化概念的引入
在中國,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始于2004年初,但是關于資產證券化的研究,則從20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了。
學者接觸資產證券化這個概念大約在1992年。當時,復旦大學教授朱菁在《國際金融研究》雜志上發表的《論美國金融業的新動向》一文中,對美國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作了介紹。
實際工作部門了解資產證券化的概念是在1996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組織的一次房地產金融制度研討會上。當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尚處發展初期。隨著住房供給制的改革,住房商品化已經成為一種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廣大群眾如何買得起住房,成為一個新的問題。于是,中國向新加坡學習,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但是,每月數十元、上百元的住房公積金,對于數十萬元的購房款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因此,從1992年開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就開始設立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部,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發出文件,推動商業銀行開展以住房貸款為核心的消費信貸,各商業銀行的個人住房信貸業務相繼展開。但是,住房貸款的資金來源如何解決,還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當時,我國信貸還實行規模控制,中央銀行每年還向各銀行下達貸款總規模,加之1996年還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所以住房信貸需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這一點,由于中央銀行力推住房消費信貸,實際的壓力并不大。但是,當時資金緊張的問題客觀存在,住房信貸的長期性和資金來源的短期性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因此,在中央銀行與香港金管局舉辦的房地產金融培訓班上,請香港金融界的朋友就這一問題介紹了境外的做法和經驗。參加這次培訓班的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恒生銀行等同仁就在會上介紹了香港的住房金融制度和外國住房貸款證券化的做法。由于這一問題只是住房金融制度中的一項內容,所以,當時他們的介紹只占會議內容中很小的一部分。盡管如此,這次培訓班,還是引起了人們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熱烈討論。
1997年3月,《金融研究》第3期發表了景學成等人的文章《我國住房金融制度的研究》,在這篇文章里,他們提出了如何運用資產證券化解決住房信貸資金來源的問題。顯然,這時的研究還很膚淺。當時,還只知道可以通過發行證券的方式,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賣出去,以此來為住房信貸找到資金來源。至于開展這種活動需要具備哪些制度上的保證以及市場方面的條件,當時還很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