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高宗的真相(百家講壇書系)
- 孟憲實
- 4227字
- 2020-10-30 18:24:13
一 案件開端:都是公主惹的禍
案件的發(fā)生,是因為小事引發(fā)的。事情的起源,還是房家內部的問題。房玄齡一生謹慎,對李世民的貞觀朝立有大功。房玄齡晚年,遭遇了幾次危機,但是唐太宗堅決保護房玄齡,使得房玄齡最終能夠壽終正寢。可是,唐太宗可以保護房玄齡,但不能永遠保護房玄齡的子孫。對此,房玄齡十分清楚,所以臨終之前,煞費苦心,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留下一個安穩(wěn)的條件,他專門制作了別致的屏風,屏風之上集合古今著名的家訓,告誡自己的孩子切不可以地望凌人,注意保身成名。房玄齡三個兒子,房遺直、房遺愛和房遺則,各取一副。
房玄齡的殷殷之心,他的孩子們真的明白嗎?顯然沒有。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雖父親教誨在耳,兄弟間的爭斗仍不可避免。
房玄齡功勞甚高,唐太宗有一次說打天下的時候,房玄齡功勞最大。當了二十多年的宰相,一心為國,獲得上下高度評價。房玄齡的爵位梁國公,死后由長子房遺直繼承。長子繼承,本來沒有疑問,但是偏偏二弟房遺愛娶的是唐太宗愛女高陽公主,而公主一向受到皇帝的寵愛,以至于連房遺愛也跟著沾了很大的光,其他的駙馬都尉都不敢望其項背,房遺愛一派威風。
唐太宗對于高陽公主,有些溺愛過度,高陽公主于是成了慣壞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的特點是不把溺愛當愛,而是把這當作理所應當,于是要求過分就成了家常便飯。高陽公主不同意由房遺直繼承梁國公這個爵位,這個國公爵位背后當然不只是政治名譽,更決定著一系列的待遇。于是,她就給房遺愛打氣,非要奪得梁國公這個爵位不可。可想而知,房玄齡剛剛撒手而去,家里立刻擺開戰(zhàn)場,為爭奪利益,兄弟之間反目成仇。一貫驕橫的高陽公主,是這場家庭戰(zhàn)爭的禍根。
當時房玄齡去世不久,房遺直看來也沒有什么更多的資源可以依靠,最后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龍顏大怒,把高陽公主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這一定讓高陽公主大感意外,她內心的想法是父皇應該站在自己一邊的,她顯然還不能區(qū)分父親對女兒的情感和皇帝對國家制度的維護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她肯定父親這是不愛自己了,于是不甘示弱,決心與父皇分道揚鑣。
大唐公主沒教養(yǎng),高陽公主可以作為典型。高陽公主知道,父皇在,她夫君奪得梁國公爵位的夢想是無法實現(xiàn)了,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但是,她時運不濟,不久一個丟人現(xiàn)眼的案件告破,她的一樁丑事完全曝光。御史破案,在和尚辨機的寢室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鑲嵌珠寶金銀的枕頭,這個發(fā)現(xiàn)讓御史大惑不解,也深深地激發(fā)了御史們的好奇心。一貫以艱苦生活自律的和尚,他們的人生注意力從來都在于精神、在于真理,這個和尚為什么會享用如此高級的枕頭呢?該不是盜竊來的吧。反正一個枕頭暴露了辨機和尚與高陽公主的私情,高陽公主的婚外戀情一時間肯定成了長安茶余飯后的新聞點心。公主愛和尚,兩人身份都很特殊,讓人們的想象備感刺激。
可能是審案的御史也關心這段情感的發(fā)端,所以高陽公主與和尚辨機的情史最關鍵的部分竟然也被記錄下來。有一次,高陽公主跟夫君房遺愛一同進入自己的封地打獵,發(fā)現(xiàn)和尚辨機竟然在自己的領地搭建了一個草棚之類的居所。高陽一見,不怒而喜,立刻把房遺愛打發(fā)走,馬上跟辨機風云際會起來。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為了讓房遺愛保持沉默,公主專門贈送給房遺愛兩名美女。房遺愛大約在公主面前也沒有任何地位,一切也只能按照公主的安排行事。公主給戴的綠帽子,房遺愛是不敢擅自摘掉的。唐朝的士人不愿意娶公主,從房遺愛的遭遇中就可以理解。
高陽公主給辨機和尚的賞賜太多,寶枕不過是冰山一角。而辨機呢,其實就是高陽公主供養(yǎng)起來的秘密情人,現(xiàn)在的時髦話叫做“男公關”。直到事情敗露,唐太宗感到太丟人了,房家也一樣。可是事已至此,又能怎么辦呢?唐太宗發(fā)下命令,腰斬辨機和高陽公主身邊的十幾名女仆。高陽公主最多感到蒙羞,并沒有受到什么直接處分。此后唐太宗最多也就是限制高陽入宮而已,其他也無能為力。但是,公主對于這個處分極其不滿,據說她因此仇恨唐太宗,甚至唐太宗駕崩的時候,公主毫無哀容,沒有任何悲傷的表示。
辨機事件之后,高陽公主并沒有接受丁點教訓,她繼續(xù)我行我素。后來人們知道,高陽公主繼續(xù)大搞婚外戀情,而她的樂趣偏偏就在于和尚、道士。是否因為辨機事件的刺激,她反而變本加厲地愛上這些世外高人呢?現(xiàn)在真是不得而知。有一個和尚法號惠弘,他有一技之長,就是能夠看到鬼神。他大概經常告訴高陽公主此時此刻什么地方有什么鬼在行動,讓公主感覺很神奇,于是公主決定包養(yǎng)這位神奇的和尚。這樣的人物如今我們所見很少,只有在香港的電影里能夠見到,一般想來,大約是想象力豐富,口才了得的人物,反正一定能夠把死的說成活的,要不然如何能夠滿足高陽公主的怪異口味呢。還有一個和尚法號智勖,他的特長是會算命。會算命,就是能夠預測未來,這樣的人通常都十分聰明,看你一個表情,就能夠猜出你的心思,然后模模糊糊地給予預測,因為你心里已經接受了暗示,一定有一個傾向性的選擇,于是他就說對了,我就是這個意思。對于這樣聰明的人,高陽公主也喜歡。于是,智勖也榮幸地成為高陽公主包養(yǎng)的一個情人。還有一位道士,名叫李晃,他的特長看來要實在許多,擅長醫(yī)術,可能許多人的疑難雜癥都被他醫(yī)好了,所以他也進入了高陽公主包養(yǎng)的名單。
有人以高陽公主為主人公,歌頌公主的愛情,不客氣地說這真是褻瀆了愛情這個字眼。高陽公主是典型的濫情主義。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其實在唐代,公主無家教是一個基本問題。所以有文化的士族之家,一般都對公主敬而遠之。想一想就能明白,公主這種脾氣,這作風,綠帽子滿天飛,誰家敢惹啊。但是,高陽公主確實有一種公主特有的精神,那叫精神不死。一個辨機被腰斬,高陽就制造出一堆辨機來。后來的這些風流故事,也沒有見到朝廷如何處置。或許朝廷真的被高陽公主折服了,或許朝廷認為如此只殺公主情人不殺公主,那么這些男寵也怪可憐的,白白成為公主濫情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公主的情人前仆后繼,實在殺不盡。干脆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高陽公主暗自跟唐太宗較勁,太宗死后她可以向著昭陵的方向開懷大笑了。
高陽公主并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腳步,她的目標更偉大,如今必須實現(xiàn)不可。那是什么?就是梁國公的爵位啊。這叫不吃包子,蒸的是一口氣,當初父皇在世的時候,本公主沒有辦法,現(xiàn)在是李治當皇帝,我家兄弟,這點小忙還不幫嗎?看看人家公主,就是有公主的意志,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這一次,高陽公主志在必得。她想好了計策,立誓把爵位拿下。
公主有什么高招呢?這次公主想出了一個妙計,叫做魚死網破。
據《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記載:“高陽公主謀黜遺直,奪其封爵,使人誣告遺直無禮于己。”她告發(fā)房遺直非禮自己。不再糾纏什么爵位應該給誰,而是來了一個最徹底的辦法。非禮,當然是文雅的說法,法律的說法,或者說是強奸,或者叫做內亂。如果房遺直確實非禮公主,這種流氓罪在當時可是大罪,判個死刑沒有問題。如果房遺直死了,那么他的爵位自然取消,轉給二弟房遺愛就順理成章了。要說公主內心,還是夠狠毒的,奪人家的爵位,還要置人于死地。
高陽公主派人告發(fā)房遺直,沒有確切時間的記錄,大約在永徽三年的年底。
高陽公主這條計策,我為什么稱之為魚死網破呢?因為這是一個案件,不是家庭糾紛,朝廷最后一定要做出裁決。公主的計劃一定是根據這樣的理由:皇帝兄弟無論如何不會為難自己的姐妹,這種情感因素介入案件,房遺直在劫難逃。公主為自己的高招偷偷地樂啊。
房遺直呢,說不定已經后悔了,公主既然如此迫切,那就把爵位讓給你算了。可是,既然公主告發(fā),房遺直想反悔都沒有機會了。因為案件已經立案,什么爵位之類,必須等案件調查完畢再說了。房遺直憂心忡忡,他說:如果這樣惡性鬧下去,非毀了這個家不可啊。(《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載:“罪盈惡稔,恐累臣私門。”)這是房遺直的直覺,他知道這是家丑,然而他能做的無非是應付官司而已。這個家,既然娶進了高陽這樣的公主,要想安生,怎么可能呢。
公主告發(fā)的案件上報給皇帝,也只能上報給皇帝,因為這牽涉到皇帝的親戚,皇帝的親姐妹。公主的親兄弟,當今皇上對這個案件太重視了,他一定為公主憤憤不平,你們房家這是什么事啊,怎么公主還敢非禮啊!如果不給你們一點教訓,還不知道要做出什么事情來呢!
這么一個案件,要派誰來調查的呢?長孫無忌。
《舊唐書·房玄齡傳》記載:
(高陽公主)永徽中誣告遺直無禮于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鞠其事。
鞠(jO),審訊,通鞫(jO)。這樣的一個流氓案件,高宗為什么讓自己的親舅舅,如今朝廷的第一號人物親自審訊呢?我估計,一定是長孫無忌自告奮勇,不然皇帝真不好派太尉去審查這個案件。皇帝主動把審案工作交給舅舅不太可能,這么一點小事,怎敢勞動舅舅大駕呢?但是,舅舅若要主動要求,皇帝也不好不答應“房家的人太過分了,連公主都敢非禮。我來親自審理吧,房玄齡畢竟當過多年的宰相,功勞很大,人脈發(fā)達,別人怕得罪人,不敢承擔。”如果長孫無忌這樣一申請,合情合理,替皇帝解決了難題,也顯得舅舅很有責任心。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高陽公主還在暗自得意,沒有想到長孫無忌已經把利刃磨得飛快。這個案件的最后結局,應該連皇帝也沒有想到。但是,從一開始,長孫無忌就應該設想很多,否則堂堂一個太尉親自審查一個流氓案件,實在大材小用了,那不是殺雞用了宰牛刀,滅蚊子用了高射炮嗎?
那么長孫無忌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流氓案件有興趣呢?即使皇帝要派長孫無忌,如果他沒有興趣,他也有辦法回絕啊。他回絕皇帝的要求,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房遺愛雖然是駙馬都尉,其實他身上的油水有限。長孫無忌感興趣的,應該是房家,確切地說,是房玄齡留下的政治遺產。房玄齡在貞觀時期擔任宰相二十年,是唐朝當宰相時間最長的人。跟他家往來的人物一定不少,而且都不該是等閑之輩。
更重要的是,房玄齡在貞觀后期的太子之爭中,沒有與長孫無忌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長孫無忌擁護晉王李治,房玄齡的立場不清楚,但是他的二兒子房遺愛是魏王李泰的親信,而從房玄齡一貫唯唐太宗馬首是瞻的歷史考慮,房玄齡應該是贊同唐太宗立李泰的。后來,長孫無忌說服了唐太宗,房玄齡也等于成了失敗的魏王黨。后來,房玄齡身上發(fā)生了幾次危機,背后都應該跟這個事情有關,只是因為唐太宗的保護,房玄齡得以安度晚年。但是,房家對長孫無忌的基本態(tài)度可以肯定是不滿意的,長孫無忌也應該是把房家視為反對派的大本營的。不明白這個背景,就不能明白長孫無忌為什么會親自插手這個案件和這個案件后來的發(fā)展。
總之,對于長孫無忌而言,房家這次內訌,是送上門來的美味。那么長孫無忌是怎么偵破這個案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