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高宗的真相(百家講壇書系)
- 孟憲實
- 2059字
- 2020-10-30 18:24:10
二 好學
根據記載,李治當了太子以后,立刻將學習制度化。根據黃門侍郎劉洎的建議,皇帝專門命令劉洎與岑文本、褚遂良、馬周輪流到東宮,與太子游處談論。太子對待學習非常積極,很高興地對待這些師父們。
不僅大臣們要與太子殿下游處談論,影響太子,唐太宗自己也親自調教,而李治表現得很好學。唐太宗是怎樣教育太子的呢?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二年(648),親自寫了《帝范》一書,交給太子閱讀,從多方面歸納了做為好皇帝應該注意的問題。相信李治一定認真學習領會了《帝范》。此外,唐太宗也直接對太子李治進行教誨。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唬骸布诜w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娖涑笋R,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唬骸艽藙诳嗾咭?,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娖涑酥郏种^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圣。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保ā敦懹^政要》卷四)
唐太宗在這里有四問,知飯乎?知馬乎?知舟乎?知樹乎?前三問,講的是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以民為本,后一問,講的是納諫。作為一個皇帝,他的主要對象,無非是對民,對下,對自己。以民為本,重視民心民意,重視民眾利益,在古代,這已經是最佳表現了。而對于唐太宗而言,納諫也是他的重要心得。他是希望太子能夠接受這些重要經驗,把班接好。
看太子李治的回答,太宗問他什么,他都說“不知”。要說連吃飯依賴農民這樣的道理都不知道那也太有問題了,但是,李治不是不知道,而是要認真聽從唐太宗的教誨,有意地回答不知,為的是讓父皇把道理講透。唐太宗太把李治當作小孩看了,李治呢,也就有意地扮演小孩子。顯然,這給皇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認為太子老實愛學。不裝聰明而裝傻,在官場往往能獲得奇效,太子對待皇帝也用這一招,應該是老子學說中“用弱”戰略的活學活用。
太宗教育太子李治,不僅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踐上?!杜f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太宗處理朝政的時候,經常命令太子在一邊參觀學習,有的時候還會征求他的意見,每到這個時候,太子的發言總是能得到太宗的表揚。這證明太子在學習朝政方面也成績很好?!疤诿恳暢?,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保ā杜f唐書》卷四《高宗本紀》)就是說,李治的表現很好,每次發表意見,都很符合唐太宗的心思,所以多次得到唐太宗的夸獎。
兩《唐書》和《資治通鑒》都沒有具體記載到底在什么問題上唐太宗讓太子對朝政有所發言。我在《冊府元龜》中真的找到一條記載,看來確有其事。《冊府元龜》卷四六的記載是這樣的:
為皇太子時,有告遂州都督彭王元則之罪,太宗召原則功曹而問之,功曹為之隱,太宗怒而杖之于前。退朝,問太子曰:“人君大柄,賞罰是也。今捶功曹,何如?”太子對曰:“草野之人,天子召問,惶恐失度,即捶之,臣以為太急?!庇謫枺骸叭粍t彭王若何?”對曰:“陛下之弟,情所友愛,顧付所司詳斷之,未晚也?!碧诜Q善。自是太宗坐朝,嘗令太子侍立,百司奏事畢,留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太宗因為太子陳說孝道,論及政事?;驎r有決罰,令太子評其可否,商榷辯論,深達政要,群臣莫不嘆服。
唐太宗做事,皇太子給予評論,涉及地方官,也涉及皇室成員。遂州相當于現在的四川遂寧,都督是當地的最高軍政長官。彭王李元則,是高祖李淵的第十二個兒子,他在貞觀十年(637)當遂州都督,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因為“尋坐章服奢僭免官”。那么免官的事情應該是在當上遂州都督不久以后的事,那時,李治還不是太子。兩書記載看來不是一回事。有人告發李元則有罪(罪名不清),唐太宗把李元則的屬下官員功曹參軍召來詢問,功曹參軍為自己的長官隱瞞罪行,唐太宗一怒之下對這位屬官動用了杖刑。退朝以后唐太宗問太子李治,對今天如此懲罰功曹參軍的事怎么看。太子內心顯然要仁厚許多,他不認為功曹參軍是故意隱瞞,而是在天子面前惶恐失度,所以如此懲罰是過于急迫了。唐太宗接著問,如果這么說,那么應該如何對待彭王呢?太子回答說彭王是陛下的弟弟,陛下雖友愛心切,想早知道情況,但是回頭交給有關部門了解處置,還是來得及的,不必急急忙忙杖責參軍。唐太宗很是贊同李治的說法。那么,我們從李治的看法上看到了什么?唐太宗為什么會稱贊他呢?李治的表態,首先表現出他待人寬厚,即使是很低級的官員,他也盡量同情理解,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其次,能看出他對于皇上的理解。不說皇上用心太急,而說皇帝友愛弟弟之心太切。他并不同意皇上急不可待的做法,但是他的反對是如此的有人情味。難怪皇帝不僅不生氣,還表揚他,并從此讓他多參與評論。
孝友是皇帝愿意看到的,好學也是皇帝愿意看到的。這不僅展示了太子的優長,更能表現太子的智慧。然而,最能體現太子智慧的還不止這些。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太子殿下的第三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