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經濟增長界定

一、經濟增長概念

所謂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增加,即指國民財富產出的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總量和人均量的變動衡量。經濟增長是經濟結構變化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和基礎。而產出的增長又總是生產要素作用的結果,因而經濟增長賴以實現的不同方式,就表現為要素的不同作用方式。生產要素的利用方式既可以是增加要素的投入量,又可以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所以,經濟學家將經濟增長分為外延增長和內涵增長兩種。外延增長,是指生產技術不變,單純生產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生產總量的增加。它占據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絕大多數時間。例如,我國18至19世紀對“關東”土地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國家的經濟總量,但經濟變動還是停留在傳統農耕水平上。土地要素在數量上的增加并沒有將經濟提升到現代技術的層次。內涵增長,是指市場分工制度安排以及生產技術改進情況下發生的增長。參見葉靜怡編著:《發展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頁。因此,資本形成、勞動投入、科技進步、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制度變革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相關因素。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不斷變化,各種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所不同。對經濟增長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經濟系統的內在動力,進而為制定長期發展戰略提供客觀依據。參見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頁。

(一)經濟增長模型

20世紀40年代末,哈羅德和多馬根據凱恩斯理論提出了經濟增長模型,并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要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必須增加生產中所使用的資本,如建筑物、機器設備、材料等,而且增加量必須超過前一時期生產中的損耗,即要有新增投資。資本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資本—產出比率。這既是一個邊際概念,表示每增加一貨幣單位的產出需要增加多少資本,又是一個平均概念,表示一貨幣單位的產出平均消耗多少資本。資本—產出比率由技術水平決定。投資來源是國民收入中用于消費以外的部分,即儲蓄。儲蓄和投資在數量上是相等的。儲蓄量取決于國民收入水平和收入中儲蓄的比例,即儲蓄率。一個時期的儲蓄轉化為資本,即新資本形成是下一時期產出增長的源泉,而產出增長又成為進一步擴大資本形成的基礎。這一過程循環往復,就成為持續的經濟增長。總之,產出取決于資本,而資本來源于儲蓄。可見,經濟增長率的決定因素是資本—產出比率和儲蓄率。參見齊良書編著:《發展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頁。

哈羅德—多馬模型強調了儲蓄和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其政策含義是,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既然經濟增長的唯一源泉是資本形成的增加,那么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政府應當盡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儲蓄率。然而,該模型的缺點是明顯的:第一,由于勞動力的增長率與資本增長率并不一致,因此勞動力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必然有一種是過剩的,在現實中可以用價格機制調節,從而影響資本—產出比率。但是,該模型沒有體現出價格的作用。第二,沒有考慮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降低了該模型的解釋力和應用價值。第三,強調儲蓄和資本形成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因素。參見葉靜怡編著:《發展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內儲蓄的增加不一定擴大資本形成,而有可能流向國外。資本形成的擴大也不一定提高生產能力和增加產出。相反,如果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社會經濟制度、生產方法等方面的改進,有可能在投資增加不多的情況下實現產出的較大增長。

20世紀50年代,索洛等人發展了哈羅德—多馬模型,建立了索洛模型。他們認為,在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是能相互替代的,即同樣的產出可以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得到。隨著經濟的增長,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發生變化,其相對價格也會發生變化,生產者將據此對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進行調整,以便降低成本。如果勞動的供給超過資本的供給,勞動相對于資本的價格就會下降,即工資率相對于利息率下降,生產者就會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更多的勞動替代資本;反之亦然。所以,資本—產出比率是可變的,即使勞動和資本不能保持平衡增長,整個經濟也能持續穩定增長。

索洛模型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根據索洛模型,儲蓄率的變化不具有增長效應。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增加儲蓄和引進外資時不應當只重視資本數量的積累,而應該更關注資本的質量,將資本積累與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相結合。一些具有高儲蓄傾向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沒有擺脫不發達狀態,從反面驗證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但是,索洛模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政策指導意義。生產要素之間可以因價格變動而相互替代,其前提是市場信息靈敏,市場競爭充分。而索洛模型忽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力。

(二)經濟增長階段

亞當·斯密首先將人類經濟增長階段劃分為狩獵社會、畜牧社會和農業社會階段,李斯特又增加了農工業社會和農工商社會兩個階段。然而,系統分析經濟增長階段者卻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1960年,他出版了《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將人類經濟增長階段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社會階段。在該階段生產主要依靠勞動力,大部分資源用于農業生產,消費水平較低,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第二階段是為經濟“起飛”創造條件階段。羅斯托認為,“起飛的本質在于部門擴張及其擴散效應”〔美〕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郭熙琛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頁。。在此階段,社會對科技、風險、就業條件和工作方法的態度都要有較大的轉變。為了給現代工業結構準備一個有效的基礎,農業部門和社會基礎資本部門(尤其是運輸方面的基礎資本)必須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為此,政府必須實行適當的政策。第三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此階段,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基本經濟結構和生產方法的劇烈變革,開始工業化,由過去基本上沒有經濟增長的狀況進入到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過程中。第四階段是經濟成熟階段。經濟成熟階段的工業趨向多樣化,新的主導部門逐漸形成,代替經濟起飛階段的舊的主導部門。參見〔美〕羅斯托:《從起飛進入維持增長的經濟學》,賀力平、劉大洪等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經濟成熟階段,是一個社會已經將現代技術有效地應用到它的大部分資源的時期。國民經濟各部門基本上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生產不斷提高,收入持續增加。第五階段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在此階段,社會的主要注意力從供應轉向需求,從生產問題轉向消費問題和最廣義的福利問題;主導部門轉向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業方面,社會不再認為進一步推廣現代技術是一個比一切都重要的目標。后來,羅斯托在《政治與增長階段》一書中又提出了第六階段,即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即收入的邊際效用遞減時代。參見齊良書編著:《發展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5頁。

在羅斯托看來,經濟增長階段中最關鍵的是為起飛創造條件階段、起飛階段和實現起飛后從自我持續增長向成熟推進的階段。經濟起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生產性投資率大幅度提高。經濟起飛要有充裕的資本積累作為物質基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是資本形成不充分。羅斯托接受了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思想,認為提高投資率是促進資本形成的必要條件。其次,有一種或多種重要制造業部門高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主導部門在國民經濟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其本身有較高的增長率,還能帶動其他部門的增長。主導部門不是永恒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演變的。經濟起飛準備階段的主導部門是飲食、煙草、水泥等工業部門;起飛階段的主導部門是紡織工業、鐵路等;成熟階段的主導部門是重工業和制造業;高額群眾消費階段的主導部門是汽車工業和服務業。必須注意的是,各國在經濟發展中對主導部門的選擇要從本國國情出發,不能強求一律。最后,要有一個政治、社會制度結構,為經濟起飛提供保證。例如,建立私有財產保障制度、建立專利制度,要有政府機構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社會投資,如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這些投資的回收期長、投資總量大,不能直接得到利潤,因而私人資本不能或不愿經營。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經濟起飛就有可能實現。

羅斯托的理論曾受到批評,但是,20世紀中后期,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起飛基本上符合其理論。20世紀50至7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之后,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80年代后期至1997年,亞洲“新四小”(即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嘗試經濟起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至少翻了三番,實際上也經歷了經濟起飛的過程。

二、經濟增長方式

(一)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與類型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用何種要素利用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或指國家總體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所依靠的因素構成,其中增長因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技術進步、經營管理、資源配置、規模經濟等。經濟學上的要素是指形成產出的投入因素,諸如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的投入稱為要素投入。由于經濟增長總是多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經濟增長方式不是僅僅針對某一種要素而言的,而是包括了全部生產要素。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要素組合方式,則是指以何種要素為主要的經濟增長推動力。據此,有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自然資源密集型等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簡言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經濟增長來源的結構類型。參見郭金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國際比較》,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

從經濟增長效率考察,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粗放經營是指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分散投在較多的土地上,進行粗耕簡作的經營方式;集約經營則指在一定土地面積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進行精耕細作的經營方式。前者通過擴大耕地面積,廣種薄收,增加總產量;后者借助增大投入,精耕細作,提高單產量。經濟增長來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經濟增長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長推動,如資本、勞動等,則可稱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通過全要素生產率(或資源配置效率)增長實現,如建立在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基礎之上,則可稱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理論一般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概括集約型增長方式,包括:勞動投入量與質的增加;資本和土地投入量與質的提高;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知識進展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可見,勞動、資本和土地等投入要素質量的提高,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屬于全要素生產率的范疇。資源配置的改善和規模經濟屬于過渡性因素,唯有知識進展、技術進步能持續地對經濟增長有所貢獻。這意味著,隨著經濟的增長,技術進步將成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的主要因素。

從擴大再生產的角度考察,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外延型和內涵型兩類。這種劃分是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提出的。馬克思指出:“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內含上擴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頁。因此,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擴大再生產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擴大再生產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對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首先,經濟增長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如果沒有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就無從談起;其次,經濟增長方式從更深層次揭示了經濟增長的內涵,是經濟增長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再次,經濟增長主要反映社會物質財富的變化,而經濟增長方式則側重于對引起這種變化的因素的分析。參見厲無畏、王振主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研究》,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頁。

(二)經濟增長方式的衡量

國際上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或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增長方式的依據,流行的定量指標之一是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值達50%以上為集約型,達70%以上為高度集約型;低于30%為粗放型,介于30%和50%之間為準集約型。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單純的粗放或集約增長都是不存在的,它們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體制下,兩者具有不同的地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而需要根據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和不同的體制環境正確把握兩者的關系。參見劉溶滄、趙志耘、夏杰長:《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政政策選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研究表明,在經濟增長的初期,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以后的時期,集約增長的比重是隨著經濟增長的水平不斷提高的,集約增長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增長方式類型的劃分具有相對性,因為經濟增長的集約化程度是相對的;其測度是相對的,即難以用統一的數量標準衡量。更由于經濟增長階段和資源條件難以改變,人們只能通過改進政策和體制創造經濟增長業績,使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對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這也可以視為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因素

經濟增長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規模的物質財富增長為主,另一種是以大規模的信息和服務增長為主。前者包括水泥、鋼鐵、木材、化肥,以及工廠、鐵路、城市建筑、機械等財富的增長,財富增長依賴于這些內容的增長;后者包括通訊、新聞、電視、技術、商業、金融、旅游等信息和服務的增長,財富增長依賴于這些內容的增長。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交通體系、城市體系,人民生活從溫飽向小康過渡,經濟增長是由大規模的物質經濟推動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國民財富的內容開始向信息時代轉變,增長的內容從物質經濟向信息和服務經濟轉變。

從效果考察,經濟增長方式可表現為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質量、低效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將國民經濟增長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率,即在謀求高產出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投入和消耗;在較低通貨膨脹率和較高就業率下,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參見周天勇主編:《新發展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3頁。

制約經濟增長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經濟發展階段。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增長方式的存在是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為基礎的。因此,不能脫離經濟發展階段談論經濟增長方式。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物質生產部門是農業和手工業部門,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即通過生產要素數量擴張實現增長。在此階段,勞動力充裕廉價,資源短缺尚未出現,因此靠勞動、資本和初級資源利用推動經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因素中的比較優勢。所以,斯密和李嘉圖等經濟學家認為,勞動是財富之源泉,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關鍵。

第二,生產要素狀況。選擇何種經濟增長方式與要素稟賦關系密切:一是生產要素的數量,即一個國家在土地、勞動、資本、礦藏等方面能保障供給,則容易形成粗放增長,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二是生產要素的質量,即要素質量越低,越傾向于粗放增長。只有勞動力素質較高,技術進步具有高水平,資本密集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層次,對土地、礦產等資源的利用才能從粗放走向集約,從低效步入高效。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靠技術創新以及人力資本投入,走出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模式。三是要素的組合和利用方式,這是在既定資源供給、要素質量條件下,決定要素配置、使用效果的關鍵所在。

第三,制度性因素。經濟制度與增長方式緊密聯系:一是計劃經濟制度是以行政命令進行資源配置,而市場經濟制度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功能。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會對增長方式產生影響。以市場配置資源,市場效率要求必將促使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反過來為資源配置方式的完善創造條件。二是政府角色從經濟統制者轉變為調節者,通過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全要素產出率的改善創造良好環境。三是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消除了要素組合的所有制限制,擴大了要素配置空間,從而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供所有制基礎。四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有效利用,從而為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奠定微觀基礎。

第四,經濟開放程度。經濟開放,是指一國(地區)的生產要素在國際間流動的自由度。就外貿自由度看,它是衡量經濟外向性以及要素流動程度的重要標志,對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二戰后,我國臺灣地區實施了“出口擴張”工業戰略及“以外貿促進增長”策略,極大地推動了經濟規模的增長。同時,臺灣地區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就資本、勞動、技術等跨國流動看,要素流動的加速,先進管理方式和管理經驗將在國際間交流,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產生推動作用。參見劉溶滄、趙志耘、夏杰長:《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政政策選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开鲁县| 噶尔县| 微博| 榆社县| 石门县| 宁武县| 沁阳市| 霞浦县| 肇东市| 霍林郭勒市| 陆河县| 丹凤县| 崇义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平顶山市| 永丰县| 沙河市| 靖宇县| 连州市| 吴川市| 富民县| 旬邑县| 揭阳市| 繁昌县| 龙山县| 来凤县| 双柏县| 准格尔旗| 彭山县| 伊春市| 西吉县| 广水市| 茶陵县| 昭苏县| 南陵县| 兴化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齐齐哈尔市|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