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公共管理學系列教材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
- 黃安余
- 10709字
- 2019-11-25 18:24:59
第一節 經濟發展范疇界定
一、經濟發展的概念
(一)經濟發展的基本內涵
所謂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從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不僅僅是指國民財富在規模上的增長,還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逐步高級化,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分配的公平化,充分就業,人均壽命的延長,等等。經濟發展的主要內涵有三大方面:一是國民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和擴張,例如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的變化;二是社會、經濟結構性轉變,例如城鄉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的深刻變化,并逐步走向合理化;三是社會、經濟質量的改善,例如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經濟增長注重效益性、人的素質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等。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包含多重目標。這些目標并不具有天然的相容性,在有些目標之間往往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認為:“‘發展’既是一種物質現實,又是一種精神狀態:通過社會的、經濟的和制度過程的某些綜合,社會取得了美好生活的手段。不管這種美好生活包含什么內容,所有社會的發展最少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目標:
書書書第一,增加能夠得到的諸如食物、住房、健康和保護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數量,并擴大它們的分配。第二,提高生活水平。除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外,還應提供更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并對文化和人道主義給予更大的重視。所有這些不但用來增進物質福利,還用來產生個人和國家更大程度的自尊。第三,通過把人們從奴役和依附中解放出來,來擴大個人和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選擇范圍。這種奴役和依附不僅與其他人和民族國家有關,而且與無知和人類痛苦的力量有關。”
(二)發展觀的動態考察
隨著發展中國家建設實踐的豐富,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逐步深化,發展觀同樣經歷了不斷修正和嬗變過程。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先后形成了以下四種發展觀:
第一種,發展就是經濟增長。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學術界曾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等同看待,把財富增長速度視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基本尺度。部分發展中國家曾經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強調儲蓄增長和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力求國民生產總值趕上發達國家,從而忽略了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經濟體制、社會文化狀況等方面的發展。為了籌集工業化建設資金,它們有的大舉借債,背上了沉重的外債包袱;有的采取了高積累政策,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造成社會矛盾尖銳、貧富差距懸殊、政局動蕩不安。經濟學家將這種狀況稱為“有增長而無發展”。
第二種,發展就是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同步進行。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肯定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上,更多地注意到發展過程中質的變化,認為發展不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還包括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雖然這時的發展觀沒有考慮到后代發展空間問題,但它比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更全面和成熟,表明人們的發展觀開始由單一性、片面性向多元性和全面性轉變。第三種,發展要追求合理性和可持續性。20世紀70年代,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單純的經濟增長模式遭到了挫折和失敗,南北差距的擴大、世界范圍的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出現了。
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經濟有所增長,但是社會問題并不可能隨之全部解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改善收入分配、增加就業等之間的關系,甚至會因為增長而加劇各種社會矛盾。例如,有些國家雖然實現了經濟增長,但卻出現了資源消耗過度、污染嚴重等問題。1972年,國際環保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人類對經濟發展的認識從而更加深化了。一方面,經濟學家將收入分配、消除貧困和滿足基本需求引入發展范疇之中。如果人均收入提高了,但貧富差距在擴大,就不能說經濟實現了發展;如果人均收入提高了,但收入低于能夠滿足最低生存需求的人口數量沒有減少,也不能說這個經濟實現了發展。另一方面,將“人民有能力做什么和處于什么狀態”引入發展范疇之中,從人的能力擴展角度審視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以人為本,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擴大人們的選擇余地,而不僅僅是增加社會財富。
第四種,發展既是以人為中心,又是社會綜合發展。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問題逐漸引起學術界和政府的重視,因為工業化造成了全球范圍的生態失衡;現代化農業增加了產量,但也存在巨大風險,大量化學物質的使用,不但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化肥、農藥的殘留物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潛在的危害;人口增長過快對土地等自然資源構成壓力,出現了嚴重的土地肥力和森林退化。因此,環境污染不再是發達國家獨有的現象,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的后勁與環境質量、自然資源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健康的環境質量能夠使經濟平穩、持續發展。從1990年開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發布一份《人類發展報告》,該報告更加注重人類發展指數。與傳統的發展觀不同,人類發展指數超越了經濟方面,在經濟與道德、效率與公平、工具與目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部的關系上,力求溝通、平衡與和諧。
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長期存在著經濟、環境和社會不協調發展問題。經過長期探索,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將其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img alt="《〈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168E/1317334610547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72206-5uoumf6baNg3ChYOAVFNBDIkSd1BIJ5A-0-d9d3ab2ddb011043b8861809e62f6e75">它包含如下要點:第一,發展必須是全面的,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第二,發展是協調的,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各個方面相協調。第三,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資源永續利用,保證代代持續發展。第四,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本,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耙冀K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惠及子孫后代。
二、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一)增長與發展的聯系與區別
首先,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存在區別。經濟發展理論,主要研究包括增長在內的全面的經濟現代化過程,特別是經濟、社會結構的高級化過程。而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國民經濟量的動態變動過程,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商品、勞務總量和人均量的增長,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總量增長和人均增長表示。
其次,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同時得到經濟增長的支持。沒有國民財富的增加,沒有人均收入的增長,減少貧困人口和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就會成為奢望。事實上,沒有經濟增長,就不可能有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有經濟增長,不一定就有經濟發展。因為經濟增長并不能保證收益在這個經濟體中的全體人口中分配,不能保證貧困人口的減少;國民收入增長的過程不一定同時也是結構轉換的過程,因此,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如果由于制度設計等方面的原因,經濟增長導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出現了長期的兩極分化,這表明經濟增長并沒有帶來相應的經濟發展,反而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的局面。經濟發展反映了一個經濟體的質量、結構和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二)增長及其衡量的局限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1978至2005年,GDP年均增長率為9.4%左右。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在經濟起飛時期相比,我國經濟增長率和新加坡(9.5%)相近,高于日本2個百分點。我國經濟較高的增長率使經濟總量快速上升,1978年,GDP達到3645億元左右;1986年,首次超過1萬億元;1995年,突破了5萬億元;2004年,達到了15.98萬億元;2005年,達到18.31萬億元
。錢納里的研究結論是,人均GDP在200至400美元之間為工業化初始階段;在400至1500美元之間為工業化中期階段;在1500至3600美元之間為工業化后期階段。按照這種劃分,我國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
從消費需求看,城鎮居民已從以家電消費為主進入住房、汽車、旅游、教育、保健等多個消費熱點并存的階段。這種消費具有帶動面寬、持續長的特征。農村消費尚處于從溫飽向家電消費的過渡期。由于農村人口眾多,消費擴大對經濟增長推動力較大。從外貿看,我國貿易依存度上升較快,1990年為30.0%, 2005年為63%。外商在華直接投資不斷增加,從1985年的47.60億美元,上升至2005的638.05億美元。
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的大國。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準確地判斷哪些產值屬于哪個國家,變得更加困難。在衡量經濟增長的數量概念時,人們多傾向使用GDP指標。GDP指標對反映經濟增長的狀況和程度是有意義的,但有四個缺陷:一是難以真實反映國與國之間經濟增長水平的差距。在進行比較時,要考慮核算體系和統計口徑的差異,并將不同貨幣單位的GDP數值按照匯率折算成統一的貨幣單位,通常是美元。但匯率只能反映貿易品的價格,而無法反映非貿易品的價格。二是不能反映社會問題及其變化狀態,例如社會保障問題,甚至還會掩蓋收入分配差距等重要社會問題。三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成本,特別是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口膨脹等。四是不能說明民眾實際享受的社會福利水平,因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彌補這一指標的不足,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兩個新指標:一個是綜合發展指標,包括16項內容,反映得比較全面;另一個是聯合國開發署在每年《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的人類發展指數。
三、結構轉變是發展的內涵
推動結構轉換是發展的內涵和方向?!皩τ趩蝹€人來說,發展往往是內在的。但是對于一個民族國家來說,發展最明顯的表現則是結構的變化。所以發展社會學和發展經濟學都把結構的變遷作為發展的方向?!?img alt="童星、李顯波:《論發展的可能性和條件——以發展社會學和發展經濟學的比較為視角》,載《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168E/1317334610547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72206-5uoumf6baNg3ChYOAVFNBDIkSd1BIJ5A-0-d9d3ab2ddb011043b8861809e62f6e75">如果從這個角度觀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一)城鄉人口結構
盡管我國城市化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城鄉人口結構已有所變動。我國人口密度較高,但空間結構不合理,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人口集中分布于東南地區。愛輝—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較為準確地反映了人口的空間分布。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東南部人口仍占總人口的94.2%。沿海地帶人口過于稠密,經濟活動人口多,是勞動力供過于求和就業矛盾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城鄉人口結構不合理,城市化程度低。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經濟活動由農村向城市集中,使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不僅如此,在此進程中,城市功能要得以全面提升,成為市場、信息、服務、文化教育中心,還要關注其經濟能量的聚集度和對區域的輻射能力。1949年,全國人口5.42億人,其中,農村人口4.84億人,占89.39%;城市人口5800萬人,占10.61%。
2005年,全國人口13.08億人,其中,農村人口7.45億人,占57.01%;城市人口5.62億人,占42.99%。
20世紀,國民的主體仍居住在農村,原因頗為復雜,包括國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這種狀況抑制了城市化進程。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步伐加快。然而,特大城市發展快,中小城市發展慢;沿海城市發展快,內陸城市發展慢等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城市化起步晚并滯后于工業化,是導致城鄉人口及勞動力結構失衡的原因之一,并使得在整個城市化進程中都要面對較為嚴重的就業問題。
有學者認為,我國城市化可分為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兩大部分。我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二元的城市化結構,即城市化與農村城鎮化并行?!稗r村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縣域范圍內的城鎮的集中過程”,其“著眼點是鎮人口在非都市人口中的比重”。即使存在這種現象,也是二元結構所造成的,并非城市化的規律。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勞動力、農村人口究竟是向城市轉移,還是向集鎮轉移;究竟是向大城市轉移,還是向中小城市轉移;究竟是向縣域城鎮轉移,還是向縣域外城鎮轉移,完全是由各地各類城鎮市場狀況和勞動者自身狀況決定的,特別是市場的就業機會、勞動報酬高低、投資環境好壞等客觀因素。農村城鎮化要求農村人口只向縣域范圍內的城鎮集中或只向鎮轉移,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是很難實現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鄉人口結構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工人和農民數量均減少的地區,例如北京和上海。北京和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兩個城市,改革開放前,城市發展不適當地強調了建設生產性城市的思路,城市第三產業滯后。改革開放后,京滬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工業企業外遷,同時,由于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下崗問題,工人數量減少。因為農村城鎮化和土地征用等原因,這兩個城市郊區的農民大幅度減少。另一類地區是工人數量增加,農民數量減少,如廣東和浙江。這兩個省份是東南沿海的經濟增長點,工業增長迅速,使大量農民離開農村成為工人或者從事第三產業,導致工人數量增加,農民數量減少。在這兩個地區,新增加的工人主體是外來人口。
(二)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
產業結構主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即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它和就業結構關系密切。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產業結構是就業結構的決定因素,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是指社會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數量和比例。目前,國際通行的方法是,以勞動力在三大產業間的分配比例及其變動表示就業結構的狀況與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也會相應發生變動。就業結構理論中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從上升到穩定,再趨于下降;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提高。其二,產業結構是就業容量的直接影響因素。由于各產業部門的有機構成不同,同量的資金在不同產業部門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也不同,如輕工業、商業、服務業吸收的勞動力多于重工業。因此,產業結構狀況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容量。
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變化較大,1991至2005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從24.3%下降至12.6%,第二產業從41.8%上升至47.5%,第三產業從37.1%上升至42.0%。僅僅就此而論,我國已初步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如果從就業結構看,1991至2005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從59.7%下降至44.8%,第二產業從21.4%上升至23.8%,第三產業從18.9%上升至31.4%。
在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和工業比重過高,服務業比重偏低,會使經濟增長過多依賴出口增長,加劇國際貿易摩擦;與服務業相比,制造業的庫存影響大,其比重過高會增加經濟運行和增長的不穩定性。第三產業就業份額偏低,既影響了城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又制約著整個經濟的協調發展,使擴大內需的目標難以實現??梢姡罅Πl展第三產業,進一步調整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合理化以及根本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為此,一是要不斷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能力,大力發展國產知名品牌,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積極引進外資發展服務業,逐漸改變服務業比重偏低的狀況。
(三)社會階層結構
20世紀50年代,我國通過采取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公私合營等措施,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后,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民階級分化了,工人階級也變化了,并產生了諸如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經理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一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社會階層結構正在形成之中。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的研究,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不斷推進,計劃經濟時期決定人們社會經濟狀態的政治性、制度性標準逐漸被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職業分化、收入差距擴大和資產私有形式的出現,使得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盡管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還在持續進行,并未完全定型,但其基本的分化形態和規則正在形成。該課題組提出了十大社會階層的劃分。依據它們在勞動分工、權威等級、生產關系和制度分割中處于不同位置以及資源占有狀況,十大社會階層及其構成比例為: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占2.1%;經理人員階層占1.6%;私營企業主階層占1.0%;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占4.6%;辦事人員階層占7.2%;個體工商戶階層占7.1%;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占11.2%;產業工人階層占17.5%;農業勞動者階層占42.9%;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占4.8%。
社會階層結構狀況是與一定的經濟發展及經濟結構相聯系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一般都會導致就業空間和職業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社會流動的規模、速度、機會甚至路徑。與傳統自然經濟結構相比,建立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基礎上的現代經濟結構復雜得多,并將遵循其規律不斷演變,從而推動就業空間不斷擴大,促使職業結構日益多樣化和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新職業不斷涌現,增加各社會階層流動與就業的空間。
總之,社會階層結構尚處于變動中,其趨勢是克服先賦性的社會流動機制對人們通過后天努力而獲得向上流動的積極性的限制。
(四)收入分配結構
改革開放后,國民收入差距隨著經濟發展有所擴大。1978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16,這在全世界是最低的,國民收入處于“貧均”狀態。此后,我國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20世紀80年代中期,收入分化開始出現。由于政府長期執行城鄉分割政策,造成城鄉基尼系數各異。從城鄉收入及工資增長看,城市具有較強的拉力。1986至1993年,城鄉間的基尼系數從2.60倍擴大到3.27倍。將城市和農村共同統計,基尼系數1979年為0.31,2005年約為0.46左右。通過收入分配差距的五等分方法發現,城鎮居民收入分化較嚴重,農村收入差距更大,農村貧富差距程度超過了城市,特別是東南部富裕地區的農民與西北、西南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而城鄉居民收入分化更嚴重。從功能分配角度看,城鄉居民除了職業收入外,財產性收入明顯增加,其形式主要有利息、紅利、租金等。據統計,1978年,城鄉個人利息收入僅有6億元,1995年達到3000億元,占整個個人收入的比重從0.3%上升至7.9%。
特別是高收入者財產性收入更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從一個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變為中等不平等的國家。
收入分配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損害較大。從政治經濟機制角度看,稅前收入分配不平等將導致政府對資源的再分配和政策的再調整,或者富人為阻止政府再分配而進行院外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浪費經濟資源的活動,使經濟信號發生扭曲,投資減少,最終損害經濟增長。從社會沖突機制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平等將導致窮人犯罪、暴亂等破壞性活動,同時,富人需要耗費資源保護財產,從而加劇社會的不安定,影響投資和經濟增長。從市場需求看,需求結構取決于收入分配并最終影響工業化。因為收入分配不平等將通過影響企業產品的市場規模,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富人對工藝品和進口奢侈品的大量需求,抑制了國內制造業產品的市場規模,進而損害本國的工業化進程。因此,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把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國民。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轉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具體表現為: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即農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偏低,從而影響城鄉就業擴張。其次,工業增長方式粗放,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差。換言之,發展的質量并不高。再次,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格局沒有改變。其主要表現為:工業經濟持續增長與農業生產下滑形成反差;城市快速發展與農村發展滯后極不協調;經濟快速增長與農民增收困難長期并存。簡言之,“三農”問題十分突出。最后,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擴大。改革開放前,國家執行區域發展均衡化政策,政府對內地基本建設投資明顯高于沿海,從而使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改革開放后,各地經濟增長率均高于改革開放前,但由于政策因素,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這關系到發展的質量問題,必須妥善解決。
四、質量改善是發展的目標
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尺度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一指標考慮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能反映國家經濟發展和生活消費水平。但是,單純使用這一指標也有局限性,它不能表示產品和勞務的構成,收入分配狀況,國家的總體實力,以及一個國家社會生活的諸多問題,如消除貧苦、掃除文盲、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加社會安全感等。因此,人們更加傾向于使用多個具體指標所組成的綜合指標體系衡量經濟發展的質量,如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良好、人的素質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經濟增長注重效益性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0年人類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HDI)”,旨在測量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狀態的程度,以此取代單純依靠收入指標衡量發展與福利水平的方法。人類發展指數是衡量世界各國或地區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統一尺度。它由三組指標組成:一是平均預期壽命;二是成人識字率(后來增加了平均受教育年限);三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三個指標換算成指數后,計算算術平均值,即為人類發展指數。按照上述指標計算,1991年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中,人類發展指數值在0.8—1之間者有日本、加拿大等53個國家;指標居中,在0.5—0.799之間者有44個國家;指標較低,在0.001—0.499之間者有63個國家。我國的數值是0.614,處于中等水平。這一指標正在不斷完善之中。
目前,我國有的研究機構提出了衡量發展質量的新指標,包括經濟發展指數、人文發展指數、社會進步指數、生態文明指數,從不同角度反映發展的和諧程度。經濟發展指數是首要的、基礎性的指數。人文發展指數既突出城市的人文素質,也重視市民公德意識、公德行為。社會進步指數要求城市和諧發展首先要保證城市公民能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其次要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最后要求城市既能做好日常的社會管理,又要具有抗風險能力。生態文明指數要求城市加強環境治理,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必須以生態文明為目標實現和諧發展。
關于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即發展的質量問題,人類已有了沉痛的教訓。拉美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慢,無力支撐社會發展,將精力放在加快經濟增長上,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加劇,同時,經濟波動還導致社會和政治不穩定;而東亞國家經濟發展較快,相應帶動了社會發展,掩蓋了社會問題和矛盾,但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狀況比較突出。大量研究表明,不少東亞國家的科教落后、分配不公、貧富懸殊、腐敗盛行等問題比較嚴重。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這些問題對東亞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由于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頗多,筆者在此選擇四項與就業緊密聯系的指標加以論述。
(一)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
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空間,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環境中的各種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投入品。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環境,而環境反過來又制約著經濟發展。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增加。一些發達國家經歷了環境質量先惡化,再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好轉的過程,因為富裕的消費者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進步使企業得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政府在公眾的壓力下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發達國家環境的改善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環境被破壞的基礎之上的。例如,有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森林,從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木材等。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它們未來無法將環境問題轉嫁出去,而且環境破壞累積到一定程度就難以逆轉,因此不能將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割裂開,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注意保護環境質量。
(二)經濟增長的效益問題
我國經濟規模在擴大,但增長效益并不理想。一是經濟增長的高消耗,經濟增長越來越受到資源等因素的制約。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的嚴重依賴,使得這種增長更接近資源和環境約束的邊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消耗資源實現的,已嚴重制約經濟發展。二是經濟增長的比較優勢遞減,發展成本上升。這是現階段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矛盾。從經濟發展看,低工資優勢已開始轉化。雖然目前我國勞動力在國際上仍比較低廉,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東盟國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程度提高,勞動力成本比我國更有競爭力。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后,隨著收入和福利的增加,在比較優勢遞減的同時,經濟增長的成本會上升,其中占較大比重的是就業的工資水平提高。
(三)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
這是增加就業和減少結構性失業的重要途徑。人力資本概念是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說明人口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經濟學認為,在現代經濟增長的要素構成中,人力資本的提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舒爾茨指出,脫貧的關鍵性因素不是能源和耕地,而是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知識進步。人力資本包括四個內容:人的知識、技能、經驗等;就業總人數和勞動力市場總工時;人力投資包括學校教育和在職教育支出,勞動力轉移支出等;人力投資是有收益的。對于就業者而言,其收益是個人收入的提高;對國家來說,人力資本投資對資本營運效率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都有貢獻。然而,我國人力投資不足,教育重復建設,院系疊床架屋,學術低水平重復及泡沫現象嚴重,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限制了就業擴張,原因在于,現行的評價機制出現了問題。這些都是低質量發展的表現。
(四)人均預期壽命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均預期壽命已大大延長。1949年,人均預期壽命僅有40歲;到1975年,上升至65歲;2000年,人均預期壽命在71.4歲,高于發展中國家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是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結果。但是,在人均壽命延長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發展問題,即人口老齡化。為了規范世界各國人口老齡化的標準,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提出了兩個標準:一是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以上;二是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0%以上。前者通常用于發達國家,后者通常用于發展中國家。
按照這一標準,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并且步伐將逐步加快。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轉變發生的,而我國人口老齡化是控制人口的結果。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這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較大,必將在勞動力資源、勞動就業、勞動生產率、消費品構成等方面影響經濟的運行。人口老齡化意味著社會總撫養比上升,勞動人口相對減少,社會投資量下降,限制社會有效需求的增加,從而削弱經濟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業擴張。
綜上所述,如果經濟增長不能帶來大多數人物質生活質量的改善,或者是以大多數人的精神奴役導致大多數人生命質量總效用的下降為代價,那么就不能說是獲得了成功的經濟發展。在我國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把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上。國家要在堅持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加大對社會發展的帶動和支撐作用,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力促進就業增加和分配公平,不斷解決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社會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