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視線的文化關系

視覺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看”這個動詞從語義上很容易解釋:“使視線接觸人或物。”從這個最簡單的界定中我們可以得知,看乃是一種關系,是一個人的視線接觸到另一個人或事物。看就是注視、注意、凝視、關注、瞥見、觀察、審視一個對象,是通過眼睛用目光去發現、把握或理解某個視覺對象。因此,看就是我與他或世界的一種經驗關系或存在關系,一種主體與對象世界的關系。但它絕不是一種單純的自然關系,而是有著復雜意義的社會—文化關系。即是說,看似簡單的看蘊涵了并不簡單的社會—文化意蘊。

首先,看總是發生在特定的社會情境和語境之中,或者說,看本身就是一種交往性的社會行為。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所包孕的社會—文化內涵也是復雜多樣的。對種種看的行為和類型作深入細致的歸類和分析,便可揭露其中所蘊涵的復雜的“社會意義”。當然,在看的各種情境中,看的復雜關系決不限于看和被看的關系,還有許多更加復雜的境況和關系需要分析。讓我們設想一個美術館情境,那里有許多不同的眼光相互作用,它們構成了一個含義復雜的“視覺場”。不同的目光和觀看圍繞著一幅畫在一個具體情境中交匯遭遇,其文化意義委實很多。不同文化背景和地位(教育程度差異、藝術修養差異、社會地位差異、階級差異、種族差異、性別差異等等)的眼光聚會在一起,其中必然滲透著各自不同的想法、體驗和聯想。假如一個外國人在盧浮宮,看著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或《米洛的維納斯》,那是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外國婦人像,當你注釋她的時候她也注視著你。在你周圍,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云集,他們各有自己的文化參照和理解。一個女性主義者看出了這幅畫把女性作為被監視和審視的對象所隱含的視覺暴力和性別不平等;一個后殖民主義的批判者,帶著一種文化上的邊緣性解讀這幅畫,從中看到了西方白人種族優越的意味,甚至是歐洲中心論的潛在意義;一個對西方經典崇拜得五體投地的非西方觀眾,看著看著流下了激動的眼淚,他為自己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這樣偉大的藝術杰作而感到慶幸,但他也許并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會如此激動;一個西方男性中心主義者,仔細地審視種種細節,從人物神秘的微笑,到豐腴的頸項,再到飽滿的胸部……。由此可見,在一個特定的視覺情境中,眼光如此紛繁復雜。不但有這樣的普通觀眾,或許觀眾中還有藝術家,他們對這幅畫肅然起敬,仔細端詳著畫面的細節;還有畫商掮客,他們更加關注這幅畫的價值連城;或許還有竊賊,他們盤算著如何盜走這幅名畫;警衛在人群后面注視著每個人的行動,他并不看畫而是注意觀眾一舉一動中的任何可能的危險。

圖7 瑪雅人的眼睛雕像

圖8 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的《眨眼》

圖9 盧浮宮觀賞情境

以上不過是一個具體的視覺情境而已,它足以說明人們的視線中包含了如此之多的不同文化的遭遇。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的文化中,更有著許多復雜難解的視覺文化意義。比如,不同文明中都有自己的視覺禁忌,禁忌不只是對特定視覺行為簡單的禁止和排斥,而且蘊涵了相當復雜的游戲規則。有研究發現,在肯尼亞的某些部族中,一個人是不能看他繼母的;而在尼日利亞,一個人則不能看比他地位高的人;在南美印第安的某些部落中,談話時一個人不能看著另一個人;而在日本,一個人只能看對方的頸項而不能盯著別人的臉。Michael Argyle,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ur(Harmondsworth:Penguin,1983), p.95.在中國傳統社會,皇帝駕到眾人必須回避,也不能正面凝視他。諸如此類的視覺禁忌表明,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存有許多視覺規范,它們制約著人們日常生活中如何合乎規范地使用視覺來交往和傳達。視覺不僅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有關,而且與種族、性別、年齡、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有關。比如許多文化中都有男女視覺行為的不平等現象,女性多半被當做視覺對象而遭人審視,而男性則往往具有一種優越的視覺地位。女性主義的視覺文化研究者發現,在西方藝術史上,只有百分之五的女性藝術家,但是裸體像的百分之八十五均是女性。弗瑞闌:《別鬧了,這是藝術嗎?》,臺灣左岸文化2003年版,第110頁。再比如,有研究發現,同性戀的眼光是可以看出來的,尤其是男同性戀可以通過其他男性回過來的眼光發現某人是不是同性戀伴侶,是否有同性戀傾向,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注視方式來傳達自己共同的文化意義。Patrick Higgins, A Queer Reader(London: Fourth Estate,1993), pp.235-36.在許多現代辦公空間里,視線的社會關系也是常見的,比如現在流行一種開放式的辦公空間,老板坐在一個獨立的房間里,可以監視外面員工的舉動,而員工則很難發現老板的目光,這種格局很像是邊沁的圓形監獄設想。這就存在著不平等的視覺關系。比如老師在課堂上看著學生,觀眾在影院里觀看電影,凡此種種,“凝視絕不只是去看,它意味著一種權力的心理學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凝視者優越于被凝視的對象”Jonathan E.Schroeder,“Consuming Representation: A Visual Approach to Consumer Research.”In Barbara B.Stern, ed., Representing Consu mers:Voices, Views and Visions(London: Routledge,1998), p.208.

寬泛地說,視線中存在著復雜的意識形態。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認為,所謂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態想象性關系的再現”。“意識形態是一個諸種觀念和表象的系統,它支配著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Slavoj Zizek, ed., Mapping Ideology(London: Verso,1994), p.120.依照這種思路,意識形態乃是一種我們與其生存狀態的想象性關系,這種關系支配著我們的精神。倘使說當代中國已進入一個小康型消費社會,并導致了相應的文化變化,視覺文化漸臻成型的話,那么,很顯然,個體與社會及其文化之間復雜的想象性關系業已構成。透過視覺文化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瞥見復雜交錯的文化現象及其意識形態。更進一步,意識形態不但是一種想象性的關系的再現,它還具有相當的遮蔽性。照理說,任何社會中總是存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存在著由于社會分層所導致的不同群體、集團和階層的差異,因此,意識形態總是屬于特定社會群體及其價值觀的。然而,在意識形態的生產過程中,一些局部的、特定的意識形態往往披上人類社會的普遍性的面紗,人為制造出來的反映了特定群體利益和價值的意識形態,又總是以所有人共有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指出:

意識形態通常被感受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過程。通過設置一套復雜的話語手段,意識形態把事實上是黨派的、論爭性的和特定歷史階段的價值,顯現為任何時代和地點都確乎如此的東西,因而這些價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變的。Terry Eagleton,“Ideology, ”in Stephen Regan, ed., The Eagleton Reader (Cambridge:Blackwell,1998), p.236.

所謂“自然化”,意指某種占據統治地位的特定意識形態往往遮蔽了其來源,遮蔽了人為塑造的真相;所謂“普遍化”,是指特定利益集團的意識形態被普泛化為公眾共同的東西。我們對視覺的文化意義及其意識形態的分析,就是要揭示隱含在那些看似“自然而然”或“理所當然”背后的文化意義,進而揭橥人的視線如何生產和塑造著關于文化的意義及其理解。

以下,我們將從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解析視線的文化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山市| 安宁市| 隆化县| 枣强县| 东明县| 上思县| 延安市| 峨山| 神木县| 乌拉特中旗| 寻甸| 东乌| 龙海市| 湘潭市| 尼玛县| 广平县| 拜城县| 永靖县| 囊谦县| 搜索| 万全县| 凤庆县| 湘潭县| 通辽市| 昌江| 若尔盖县| 甘南县| 北辰区| 普安县| 永州市| 二连浩特市| 榆中县| 黔江区| 昌黎县| 惠安县| 手游| 保靖县| 嵊泗县| 久治县| 桓台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