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考察一下探索印度美學思想所依據(jù)的資料情況

藝術實踐先于理論,印度很早就有各種藝術品。

論藝術的著作最早的有《毗濕奴最上法往世書》中論畫部分。

藝術實踐先于理論,印度很早就有各種藝術品。頌神和巫術詩歌可上溯到公元前一千幾百年,樂舞不會比這晚。但是在早期文獻中卻還未見論述藝術的篇章。約公元前4世紀的《波你尼經(jīng)》語法第四章中提到“舞者”和《舞經(jīng)》以及大史詩中英雄人物的名字,可見戲曲和史詩已經(jīng)流行并可能有理論。確定屬于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的石刻銘柱的柱頭獅子,現(xiàn)在還是令人驚嘆的古老藝術品。古希臘的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在公元前4世紀,印度和古代波斯及希臘的文化交流開始應比這更早。然而現(xiàn)存文獻中的關于藝術的著作最早的是《舞論》,年代不能推到比公元前后時期更遠。這種情況和印度的文獻流傳方式有關。在印度,口頭傳授是主要的,記錄下來已經(jīng)很晚了。同樣,關于文學的理論,公元前有詩律學,但無書留下來。公元后有年代不明的《火神往世書》中論詩部分。到7世紀才有兩部詩論專著傳到現(xiàn)在:《詩莊嚴》和《詩鏡》。論藝術的著作最早的有《毗濕奴最上法往世書》中論畫部分,年代未定,未必比《詩鏡》早。從四五世紀的《欲經(jīng)》看,當時的城市中各項藝術活動已經(jīng)很多;它列舉了“六十四藝”,包括繪畫等技巧。在公元初期,造型和建筑藝術已經(jīng)有相當發(fā)展,隨后石窟造像和壁畫涌現(xiàn)。可是藝術理論文獻遠遠不能配合,只有延續(xù)不斷的詩論同詩的作品有些聯(lián)系。戲劇理論同現(xiàn)存劇本也不全合拍。近一千年間雖然藝術文獻增多,情況卻未改善多少。伊斯蘭教的傳播使建筑、繪畫出現(xiàn)新的風格,卻并未見新的理論。各地的音樂、舞蹈有不同派別,理論闡述也不足。現(xiàn)代畫家所持理論仍然力求符合古代傳統(tǒng),盡管在實踐上已經(jīng)大有變化。這種文獻斷續(xù)不全以及理論和實踐不大配合的情況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

印度的哲學有濃厚宗教色彩,不發(fā)展世俗藝術理論。

另一方面,歷史上,西方美學總是隸屬于哲學,而印度的哲學有濃厚宗教色彩,不發(fā)展世俗藝術理論。其實,印度有宗教本是入世和出世并重的,而且宗教宣傳尤其著重藝術。同時藝術也結合宗教。《舞論》還假借大梵天的名義。大自在天濕婆既是苦行者,又是舞神。哲學的較古派別“數(shù)論”的經(jīng)典中還以戲曲表演做比喻。然而哲學和美學長期不相合。講藝術的著重形式技巧,講哲學的不論美韻本身,以至在1000年以前,從公元初的《舞論》到八九世紀的《韻光》,盡管已有美學思想體系,卻沒有得到哲學的發(fā)揮。近一千年來情況發(fā)生變化,從11世紀的新護(阿毗那婆笈多)以《韻光注》和《舞論注》的形式建立美學專著起,“韻”的理論發(fā)展起來。由8世紀的商羯羅和12世紀的羅摩奴阇等發(fā)展起來的吠檀多哲學各派成為美學的哲學基礎,一直到現(xiàn)在。

后來承認了印度藝術,但不認為有美學。

直到20世紀初,西方人還只把印度藝術品當做古玩而不認為印度的畫是畫,因為不合西方的透視法和解剖學。后來承認了印度藝術,但不認為有美學。19世紀末只有個別梵文學者才介紹《舞論》,開始注意印度的古建筑和造型藝術中的美學思想。到20世紀初二三十年間,印度人古瑪羅斯瓦米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工作,寫了不少的書,向西方介紹印度藝術和藝術理論。法國的雕刻家羅丹曾對濕婆神的雕像發(fā)表過贊賞的評論,古瑪羅斯瓦米并對雕像做了解說1訛見《亞洲藝術》1921年第3卷。但是看起來這些努力仍未能使西方人了解印度美學;因為那些傳統(tǒng)的美學范疇(或說核心術語)用現(xiàn)代印度語言都不易說清楚,很難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美學中的哲學思想(吠檀多“不二論”)總被西方人看作神秘主義,難以理解;或者用康德、黑格爾等的哲學來解釋,仿佛中國晉時的“格義”。

文獻斷續(xù)殘缺,理論和實踐配合不緊,美學和哲學由分而合,特有的傳統(tǒng)術語難于解譯,這些就是我們探討印度美學時所依據(jù)的資料情況。可能由于這些,至今尚未見到有全面的印度美學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长春市| 泰和县| 高碑店市| 鹤峰县| 保山市| 神农架林区| 九龙城区| 平原县| 邳州市| 化州市| 邻水| 抚远县| 东乡族自治县| 林西县| 惠来县| 厦门市| 麦盖提县| 上饶县| 平阳县| 普格县| 东方市| 拉孜县| 柳州市| 和政县| 五台县| 社会| 金沙县| 惠安县| 济阳县| 巴彦县| 岫岩| 凌云县| 耒阳市| 阳曲县| 永仁县| 肥乡县| 丹阳市| 丘北县| 滦平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