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飲食文化的世界影像

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飲食習俗作為人類物質生活的主要習俗之一,在世界各國的影視藝術表現中都異常豐富,而且別具風采。把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通過鏡像,活色生香地表現出來,讓觀眾一邊被故事所吸引,一邊又為美食垂涎欲滴,這絕對符合“投其所好”的創作心理,也獲得了“一舉兩得”的觀賞效果。

一、亞洲

(一)中國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以豐富、繁雜、色香味俱全聞名全世界。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菜系和特色。但飲食習俗在影視表現中,以港臺地區最為突出,比較出名的作品也很多,電影有徐克導演的《滿漢全席》、周星馳主演的《食神》、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成龍主演的《義膽廚星》以及鄭秀文主演的《瘦身男女》和《魔幻廚房》等。電視劇有《美味情緣》、《伙頭智多星》、《食王傳奇》、《天下第一樓》等,這些作品不僅反映出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精髓與飲食習俗的別樣風情,還以飲食為隱喻,關乎社會人生。所謂“品位人生”,人生如菜肴一樣也有酸甜苦辣,所以觀眾在享受到全方位的感官盛宴后,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飲食之神

《食神》是一部廣為人知的香港影片,把技藝高超的廚師奉為神,可見飲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飲食片在香港有著廣泛的市場認同,這與飲食文化在當地比較盛行有著密切關系。粵菜享譽海內外,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食在廣州”早已聞名于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香港文化同粵文化淵源深厚,飲食習俗也是如此。

影片描述了史帝芬周為全港知名的飲食界泰斗,但功成名就之后他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從而眾叛親離,被徒弟擊敗,不得不淪落街頭。在得到社會底層女子的幫助重新振作后,史帝芬周發明了新品種食品,并誤打誤撞闖入少林寺36房之一的廚房,學得一身絕世廚藝,重奪食神之位。

“根本就沒有什么食神,或者說,人人都是食神。”在挫折和失意中,史帝芬周終于領悟到飲食的真諦。對飲食的追求和創新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是同樣的,只要用心去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食神。史帝芬周靠發明“爆漿撒尿牛丸”重奪食神之位,也是得助于街頭的平民百姓。民間其實臥虎藏龍,中華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也是和大眾對舒適、快樂、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分不開的。

2.飲食之功夫

香港導演徐克一向以武打片聞名,拍飲食片也不忘老本行,把飲食同功夫結合起來,運用電影鏡頭來渲染廚師的技藝功夫,可謂相得益彰,影片《滿漢全席》開創發展了“中國飲食功夫片”之流派。

在《滿漢全席》中有許多演示廚藝的片斷,將做菜與中國武術融合在一起,把各種烹飪動作夸張,并通過電影技術凸現出來。使觀眾看做菜如欣賞藝術一樣賞心悅目。幾個廚師大斗廚藝仿佛武林高手過招,操持菜刀、鍋鏟、鐵勺好似耍弄神功絕技,精妙絕倫的刀功在廚藝中升華成了一種藝術、一種力、技巧與美相結合的中國功夫。如片中廖杰師傅重出江湖后,眾人請其表演一道拿手名菜“灌湯黃魚”,在眾人目不斜視的注目下,只見廖師傅執起刀具,刀光刷刷閃過,青菜、洋蔥各成其形,活殺黃魚后,刀鋒嵌入砧板,入木三分兀自顫動,這等氣勢,和兩軍陣前的威風勇武別無二致。

《食神》以一場美食比賽開始,又以新舊二位食神的決戰結束。對決的高潮是一碗“黯然銷魂飯”,實際上就是一碗叉燒飯,但叉燒是用“黯然銷魂手”打過的,“黯然銷魂手”實際是融會了廚師從高峰到低谷的人生體驗。再配合一個少林絕學“火云掌”煎的糖心荷包蛋,“每一塊肉的汁都被纖維封在里面,如江河匯聚,而肉的經絡又被內力打斷,入口十分松化”。所以,這碗融合了情感和絕世功夫的叉燒飯使得女評委大呼過癮,如癡如狂,黯然淚流。

《滿漢全席》中也有一場比試,黃容以一道“火焰脆皮牛河”,挑戰歐兆豐的“冰封茄汁咕嚕肉”。干炒牛河和咕嚕肉都是最普通的菜,但也最考驗廚師的功夫。牛河油多了膩,油少了則粘鍋。黃容先用鐵漏勺來做鐵扒牛肉,用筷子當鍋鏟,炒好的河粉排列整齊,一圈圈包著牛肉,再撒上白蘭地點燃;歐兆豐則把排骨滾油、粘粉、掛糖漿、粘茄汁,一氣呵成,最后加入大量冰塊急凍,咕嚕肉表面結了一層薄薄的冰,鮮紅的肉汁在里面若隱若現。影片于平凡中見神奇,最家常的兩道菜表現得不亞于武俠片中的絕世武功,令人拍案叫絕。

中華傳統的武術講究克己內斂,“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心與行配合得恰到好處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飲食功夫片”也得此真傳,烹飪之道在個“心”字,只有掌勺人把自己的心和手中燒的菜融合到一起才能做出理想中的味道。《食神》、《滿漢全席》、《美味情緣》等影片都不約而同地讓主角們歷經挫折,受盡百般磨難,最終修煉出脫俗內功,領悟到烹飪的真諦,正是這種濃厚的東方神韻賦予了影片別樣的風情與滋味。

3.飲食之禮

中國飲食習俗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肴的擺放也有規矩。《禮記》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渿處末,酒漿處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類似的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魚肴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當然,這些久遠的規矩在現代生活中已不那么嚴格,但現在的宴席同樣也有著很多習俗和規范,這在電影中也可以一瞥端倪。香港影片中對飲食之禮也有相關的表現,如《食神》、《魔幻廚房》、《滿漢全席》中都有著這樣的情節:兩位高手廚師在較量時,對評委嘗菜用的餐具、品菜的次序以及菜色的擺法都頗有講究,如海鮮冷盆放中間先品嘗,起到開胃的作用。黃魚羹放右邊,沖淡原來海鮮中味精的鮮味,使評委能更準確地品嘗下一道菜。

影片中廚藝比賽一般都是五個環節:四菜一湯。這其實也來自于民間傳說。相傳,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遇上天災,各地糧食歉收,可一些達官貴人卻仍窮奢極欲,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貧民出身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一天,逢皇后的生日慶典,朱元璋趁眾位大臣前來賀壽之機,有意擺出粗菜淡飯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第一道菜是炒蘿卜,蘿卜是百味藥,民諺有“蘿卜上市,藥鋪關門”之說。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象征國家長治久安。再則是兩大碗青菜,喻意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最后一道極普通的蔥花豆腐湯。宴后朱元璋當眾宣布:“今后眾卿請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湯’,這次皇后的壽筵即是榜樣,如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這規矩便從宮內傳到民間,演變成為家常的四菜一湯。參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548817.html

4.飲食與情感

“食色,性也。”飲食和性事都是人生大事,從飲食習俗和性愛的觀念來說,東西方文化更是差別甚多。著名華裔導演李安正是通過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中國社會中傳統與現代的撞擊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李安上個世紀90年代拍攝的《家庭三部曲》包括《飲食男女》、《推手》、《喜宴》三部。《喜宴》中一場婚禮上的喜宴讓人感受出東西方文化對婚姻、家庭、性愛的不同理解。電影里面兩代人對傳統的不同態度,對生活的不同追求,對性的迥異態度,令人感慨頗多。《推手》也有父親和洋兒媳在同一屋檐下,卻一個中餐,煎炒烹炸,一個西餐,連烘帶烤,各忙各的午餐的情節,手腳忙亂的羈絆中反觀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

《飲食男女》中,老朱是臺灣中國菜的大廚,退休后他與三個女兒生活在一起,但女兒們忙工作、談戀愛,在家里只能算是匆匆的過客,只有在吃晚飯的時候才能聚集在一起。作為一家之長,老朱每天的工作就是細致復雜地做出堪稱豪華的盛宴,希望一家人在餐桌上實現短暫的融合。但面臨不同人生問題的家人卻各懷心思,所以晚餐往往也是不歡而散。

影片一開始就表現了一系列準備晚餐的場景,如行云流水般的刀功、蒸煮、配料、煎炒、勾芡等手法,都融會了老父細膩的感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中國菜的指導精神,片中花樣百出地炮制出各式菜肴,將飲食和人的欲望、情感緊密聯系,正如老朱所言“飲食男女,人之所欲,不想也難”,這種飲食文化已經細密地編織進了中國的社會生活體系之中。家人的聚集、交流都是在餐桌上,可見餐桌在中國家庭中的地位,而這種地位正是飲食習俗對中國人生活巨大影響的寫照。在老朱的家庭中,每個人“有事要宣布”都要在飯桌上提出,老朱一家人其實都面臨著感情困擾,鰥居的老朱的感情歸宿,老朱與女兒之間的親情,女兒們之間的姐妹情,女兒們與情人之間的愛情,老朱與朋友的友情,這形形色色的感情或多或少地與飲食牽連著關系。女兒不再欣賞老朱的手藝,他就每日照顧鄰居錦容的小女孩,為她做便當,并替換下錦容為女兒做的難吃的飯菜。也許是日久生情,影片的高潮就是老朱在餐桌上宣布了自己與錦容的婚事,由于結婚的對象是女兒的朋友,年齡差距太大,又引起了家中的一片騷亂。

《飲食男女》中父女間的感情是“一切盡在湯勺中”

影片用來刻畫父女感情的點睛吃食是“湯”。中國人對于湯十分講究,好廚師必須能熬得好湯。《飲食男女》的開頭結尾都與喝湯有關。影片開頭是女兒對老爸做的湯的反應,由于老朱失去了味覺,二女兒對湯味有意見,正暗示了父女之間缺乏溝通的問題。經過一番世事變故,本來最早要離開家的二女兒卻原來是最懂父親的人,不僅繼承了他的廚藝,也是最后離開老屋的一個。影片的結尾換了二女兒在父親過去經常忙碌的廚房里燒菜,父親在品湯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恢復了失去良久的味覺,嘗出了湯的味道,父女間此時的凝視已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飲食男女》在片中展現了很多精致的菜肴,情節安排中也展示了中國社會吃的不同層次,從高級大飯店里大規模的婚禮宴席,到家庭的便餐、晚宴,快餐店里的麥當勞、為戀人精心燒制的情侶餐,到小吃攤的面線、臭豆腐,小學生帶的午餐盒飯,以及朋友間茶館的喝茶約會,形形色色的吃食和吃法,勾勒出一幅中國人餐飲生活的圖畫。

5.飲食與階層

物質生活習俗在不同階層的差異性表現也很明顯。正如《紅樓夢》里大觀園奢華的生活涉及到服飾、飲食、用具、禮儀、游樂項目等多方面,平民百姓只能粗茶淡飯,陋衣簡屋而已。飲食的階層性特點在電影中體現得尤為充分。雖說都是一日三餐,但尋常百姓與富有階層吃的內容和形式都有著天壤之別。各個階層在用料、食材選擇,調味講究,排場大小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構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層次。

香港電影多從市民生活中取材,于是不可避免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而主人公的飲食習慣也將他的身份地位表露得一覽無余:吃大排檔、茶餐廳、街頭小吃攤的大多是打工仔、出租車司機等藍領階層,這種飲食文化也影響到人物性格發展的軌跡。

一般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飲食滿足的只是生理需求,即只求溫飽而已。王家衛的片子《墮落天使》中,下層各色人等都選擇在茶餐廳就餐,千篇一律地點著“菠蘿包”、“柳橙汁”、“鴛鴦奶茶”這些最有香港市井氣息的食物。在這些平常而普通的食物之中,體現的是底層小人物的掙扎與無奈。

在香港動畫片《麥兜》中,呆頭呆腦的麥兜在茶餐廳老板告知魚丸和粗面都已經賣完之后,還陸陸續續地問出了有沒有魚丸河粉、魚丸油面、魚丸米線……以及有沒有牛肚粗面、墨魚丸粗面。看似搞笑,其實揭示了生活的單調和重復。茶餐廳只不過是供那些靠打短工為生的男子填飽肚子和歇腳的地方。因此,茶餐廳的食物看起來名目眾多,其實只是一些廉價食物的排列組合和重復。“無非是那幾個菜啦”,魚丸沒有了,則與之搭配的那幾款面食都沒有了,粗面沒有了,則與之搭配的那幾款食物也都沒有了,每一天的茶餐廳都是如此。

下層民眾的飲食大多為了果腹,平時單調而重復,有閑暇才會追求一下飲食的情調。上層富人卻不是為了溫飽,更多的是享樂和講排場,在電影中,上層飲食文化的極致體現無疑是在《滿漢全席》中。

滿漢全席作為中華飲食的最高成就,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飲食上的高超烹飪技藝和菜肴制作的奇思妙想,它講究的是富麗典雅而含蓄穩重,華貴尊榮而精細真實,充分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對“調和”的講究。

林語堂曾說:“整個中國的烹調藝術是依靠配合的藝術。”烹調首先指調味,把菜品中的香味調出來。《滿漢全席》里廖杰的拿手絕活“灌湯黃魚”,把大黃魚架在鍋沿上熱油燒炸,魚身完整不破,肚子里是濃濃的灌湯,洋蔥墊底,芥藍菜心貼身,夾開魚肉,一泓碧清的汁和透明的珍珠小丸子涌出來,可謂菜中極品。但是,廖杰失去味覺多年,只記得燒菜的程序,卻早已沒有了燒菜的感覺,竟然不會下佐料了。所以這道菜,只能作為視覺藝術欣賞,吃下去卻難以下咽;其次,烹飪講究的是調和,水量和火候的把握才能使之達到最高的境界,即使是最簡單的原材料,也能做出非凡的美食。《滿漢全席》里開場戲的比賽,第一項就是“蒸米飯”,一個選天津小米用鮮人參隔水蒸,另一個用廣東絲苗米把荷葉包起來,再用泥糊好用火煨。絲苗的香完全被封在里面,更有一種荷葉與泥巴的清香,而且直接與炭火接觸加熱,水量和火候控制是一個操作難題,充分體現了廚師的高超技藝。

滿漢全席菜式繁多,用料、制作極為講究。影片的高潮對決是滿漢全席中的燒熊掌,黃容用的是北極白熊的掌,去毛后,用人參和法國白酒燉6個小時后拆骨。然后把熊掌拍在密密的釘板上,使其扎上許多細細的小孔,再注入純氮氣,加上60斤鱘龍魚燉出的一碗湯,氮氣將鮮味吸入熊掌,表面抹上鱘龍魚魚子醬,最后放到零下10度急凍,魚與熊掌調和,每一口都是魚子醬、熊掌和鱘魚湯凍的結晶,可謂“魚和熊掌兼得”。配菜則是貢梨雕花,雪白的梨花讓人有一種身在雪山的感覺,所以這道菜就叫做“踏雪尋梅”;另一道菜則選擇了東北熊掌,壓上野生蜂巢,在人參燉的雞湯上清蒸,等蜂巢中的蜜蠟融化后流淌在熊掌上,再把熊掌放在泰國血燕的燉盅里,讓熊掌和蜜蠟的汁與燕窩完全交融,血燕消除了熊掌的腥。最后灑高粱白酒點燃蜜蠟把熊掌的鮮味封住了。諸多程序和心思在菜肴里面,真可謂菜中極品。

平常百姓只聞其名、未見其面的熊掌、猴腦、象蹄等皇宮的御用佳肴通過影像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再加上美食專家的品評,更是使人全方位地感受到了“色、香、味、意、形”俱全的中國飲食文化之精髓。

(二)日本

日本導演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是比較成功的一部飲食電影,影片將好萊塢西部片的模式套進日本的飲食文化主題里。該片的主線是寡婦蒲公英如何經營一家拉面店的經歷,片中涉及的主要的食物就是拉面,還旁征博引地涉及到殺手的性愛美食,丐幫的炒飯蛋卷等,全片將人欲望的各方面以拼湊的方式作了全面的展現,頗具情趣。并將“吃”與愛情、階級、性別、病痛、暴力、戀物癖、文化反思等等復雜的議題巧妙地結合起來。

拉面價廉物美,因此便成了日本大眾飲食中的寵兒。拉面館在日本極為普遍,類似于現在的快餐店。在面館內,也常常人頭攢動,擠滿了各色人等。《蒲公英》開頭講一個老頭傳授拉面吃法:先得細細欣賞拉面的形形色色,配菜排列,把三塊豬肉擺到右邊,先吃面,面和肉都不要咬斷,也不能用勺喝湯,而是用嘴大聲吸入,最后還得再聞聞碗中余留的香味。

除了面條以外,拉面的湯也非常重要。每家拉面館都有自己熬湯的秘方,外人是無法知道的。電影中蒲公英的拉面館由于湯不好,以至于門前冷落,不得不深夜去偷窺別家面館熬湯的秘密,最終掌握了熬湯的方法后才使自己的生意好起來。

蒲公英的理想就是做出精彩絕倫的好湯面,給兒子吃,也給自己愛的男人吃。她努力學習做面,練臂力、體力,到各個面館吃面,看廚師們的下面手法,留心客人是否把湯全部喝完,看材料是否新鮮。最后,憑著高超的手藝和誠懇自然的待客之心,她終于做出了一流拉面,門前等著進食的人排起了長龍。

日本拉面店講究效率,煮面多長時間,配什么作料,都有程式化的規矩。日本人做什么也都要一絲不茍,不差毫厘,“拉面精神”也正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這或許也是拉面能夠成為日本人最愛的大眾美食的原因吧。

電影《蒲公英》中,做拉面也要講究精神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寫照

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以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畫細膩的情感見長。他的《綠茶泡飯的滋味》、《麥秋》、《秋刀魚之味》等,展現的也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飯菜:米飯、腌菜、拉面、白飯配烤肉串、綠茶、清酒、秋刀魚……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和淡淡的東方味道。

《麥秋》以早餐的場景開始——日常家庭生活的一天當然是自早餐開始。吃了飯,兒女去上班了,孩子們去上學,老人留在家里。到了周末,合家出游,看戲喝茶。一個傳統日式家庭的生活場景自自然然地展開了。涉及吃食處還有鄰居拜訪送魚做禮品,女兒與同事喝茶吃點心,都是日本生活稀松平常的禮節與交往。故事的結尾以全家送別女兒的晚餐結束,這就是餐桌旁的柴米油鹽凡人瑣事。

《秋刀魚之味》寫的又是家長里短的題材:嫁女。鰥居的平山有個待嫁的女兒,但他沒放心上。直到遇上中學老師,看到老師晚年和女兒一起生活,彼此都不快樂。平山這才開始害怕誤了女兒婚期。女兒終于要出嫁了,但嫁的卻并不是意中人。影片里出現最多的場面就是喝酒,日本男人習慣在小酒館里消遣,所以小酒館在日本遍地都是。老友相聚、同學重逢、父子談心,都是喝酒。清酒是日本的特產,也是最常喝的品種,這種度數不高卻很容易上頭的酒帶有黃連的苦味。最后女兒終于嫁走了,飲而不醉的平山也終于有些醉了,在朦朦朧朧的醉意里感受人生的悲歡離合。

影片雖然以秋刀魚為名,但在片中秋刀魚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或許這種在日本比較廉價、比較平常和大眾化的飲食能夠傳遞出普通人生命的質樸的真諦,讓人聯想到秋天的味道吧。

《綠茶泡飯的滋味》則以粗茶淡飯暗喻夫妻關系,有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覺。妻子漸覺婚姻乏味,丈夫的生活習慣和她格格不入。她喜歡生活享受,他卻偏愛粗茶淡飯。夫妻終于決裂,離別前兩人共享了一頓茶泡飯。

其實小津電影的味道也正是秋刀魚的味道,綠茶泡飯的滋味,淡淡的最后卻總能引起觀眾的一片唏噓。日本人吃飯喝酒席地而坐,所以小津的攝影機也就自然隨之矮了下來,他永遠的三英尺低機位,如平淡生活的旁觀者,在樸拙而細致的鏡頭里,客觀而又冷靜地表現人生,這使他的作品成為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三)韓國

韓國的民族食品有眾所周知的韓國泡菜和米糕。泡菜在韓國飲食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意義,據考證,韓國的泡菜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詩經》里出現的“菹”字,被解釋為酸菜,在韓國則被認為這是世界上首次有文字記載泡菜的文獻。在每天的飲食中,泡菜是韓國人最喜愛的菜式,從早餐到晚餐,餐餐必備。所以,在韓國的電影中,只要有吃飯的鏡頭,常常就可以看到泡菜的影子。在影片《我的野蠻女友》中,男女主角第一次去餐廳吃飯時,男主角就點了泡菜和一種韓國傳統的酒,結果卻被女主角強迫改成吃海螺料理,足可見女友的“野蠻”。

米糕與韓國民俗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在韓國傳統飲食中,它可稱得上是重要的節日食品。在韓國,吃米糕幾乎是和吃谷物的歷史一樣長。韓國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歲、結婚、祭祀、春節或中秋節等節慶時刻,都要制造糕餅祈求平安。如農歷三月三要做杜鵑花餅糕,中秋的時候做松餅。在韓國電影《殺手公司》中,殺手被派去殺一個孕婦,卻被其誤認為是新搬來的鄰居,馬上進屋拿出了米糕贈予,令殺手尷尬不已。從這個情節就可以看出,米糕在韓國習俗中是饋贈客人,表達祝福的物品,是禮尚往來中必不可缺少的。

風靡一時的電視連續劇《大長今》中更是包含了大量的美食烹飪介紹,長今的成長就伴隨著無數大小宴會和菜肴的制作。影片中的美食如鮑魚內臟粥,因鮑魚吃了很多新鮮海草,內臟發出淺淺綠光,是來自大海的精華;牛肉包的烤松茸,大塊牛排,食用起來不方便,長今將其切成薄片,包裹在松茸外面烘烤,牛排吸收了松茸的香氣,松茸的清爽又調和了牛排的葷腥;蒸醉蝦是把大明蝦用料酒醉暈,背部開刀蒸熟。不僅原封不動地保留了營養成分,在酒的作用下,蝦肉尤其爽嫩。

《大長今》還把飲食同養生聯系起來,在劇中展示了很多御膳、藥膳,并提出了“食療同源”理念,如片中以五樣植物的種子——桃子、芝麻、松子、杏子、核桃熬成的“五子粥”,不僅可口,還促進食欲,助消化和排便順暢;蕎麥煎餅以蕎麥、糯米做皮,卷上白蘿卜、香菇、綠豆芽等餡料,味道香醇,還有助于維護身體的氣力;以烏龜和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材熬成的八卦湯,有補心腎、養肺陰、止久咳、益大腸之效;把米磨碎,加入牛乳而煮成的駝酪粥,蛋白質及纖維充足,對消化系統有益。

在《大長今》里,韓尚宮提出了“畫出美味”的概念,鏡頭里烹飪的過程也如詩如畫,令人賞心悅目。韓國傳統的用餐禮儀、飲食文化,藥膳原理、養生之道,因其貼近生活所以很自然地為各地觀眾所接受,并由此把韓國傳統美食推向了全世界。

二、歐美

(一)歐洲

意大利、法國等都是享譽世界的美食王國。意大利導演馬丁·西科塞斯的黑幫片《盜亦有道》里,盡展了意大利美食的精華。黑幫老大被繩之以法,在監獄里他卻開始鉆研廚藝。因為他的特殊身份,遣人送來新鮮的龍蝦,上等的酒,老大下起廚來,洋蔥細細地切丁,大蒜用剃須刀薄薄地切片,人雖剽悍,整個場面卻充滿專注與柔情。

《盜亦有道》把黑手黨刻畫得頗具人情味,而對飲食的關注就是最明顯的人性表露。就是在危險逼近的時候,老大關注的仍然是番茄汁肉丸子。片中還有幾個場面表現黑幫殺人后緊接進餐,都是最流行的意大利菜。

德國影片《美味關系》以美食作為互有隔閡的人們敞開心扉,彼此交流的媒介。餐廳的主廚瑪爾莎撫養著因車禍去世的妹妹留下的女兒蓮娜。為了使蓮娜擺脫悲痛和郁悶,瑪爾莎想盡各種辦法、做出各種美味的食物,但仿佛都無濟于事。這時餐廳里請來了一位意大利廚師馬里奧,他憑著精湛的廚藝、開朗的性格很快受到大家的歡迎。由于擔心馬里奧取代自己,瑪爾莎剛開始對馬里奧心存芥蒂。但在相處中,細心的馬里奧想盡各種辦法使失去味覺的蓮娜食欲大開,并憑著樂觀的性格消除了瑪爾莎對他的誤會,兩個人之間還逐漸產生了愛情,并走到了一起。

美國電影《大餐》講的是意大利移民和意大利菜的故事。意大利菜移民美國,比薩餅、意大利粉、面條、米飯都對美國人的飲食影響深遠。但由于文化的隔閡,卻依然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美國人往往不能懂得意大利飲食的精髓。是融合美國口味還是堅持自己風格?影片實際在講如何保留自身文化傳統,以及文化融合和發展的問題。《大餐》里開意大利餐館的兩兄弟面臨的問題是正宗的意大利菜不能迎合美國人的口味,生意難以維系,只好關門大吉。兄弟倆準備了最后的晚餐,電影中特別介紹的一道菜是Timpano,是烤出來的一個夾餡大糕餅。先和意大利面,然后切片,再卷成通心卷,另大面片一塊,放入深圓烤盆,面中放入通心卷、雞肝、雞蛋等等,包起來放入烤箱中烤,烤成后就形成一大圓蛋糕狀的厚餅,兄弟倆抬上餐桌現切,構成晚宴的高潮。這頓大宴其他的菜還有開胃湯、三色燴飯、烤雞、烤乳豬、烤魚,以及各式蔬菜等等。

《芭比的盛宴》是一部著名的飲食電影,故事講述了丹麥北部的小村莊一對篤信路德教的姐妹,因為宗教而不惜犧牲愛情。她們家有一位遠道而來的女傭,原來是法國大餐廳的名廚,她要求在兩姐妹的父親忌辰時,招待教區中的老教友享受一席正宗法國盛宴。影片上半部將兩姐妹的愛情故事講述得溫情動人,也使人對丹麥教區的民俗風情增加了解。下半部集中介紹盛宴的整個準備和烹飪過程,將法國菜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垂涎欲滴,難怪以禁欲和節制為生活重心的路德教徒也被這頓盛宴征服。

《瓦代爾》根據法國民間傳奇改編,講述的是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宮廷的一位出色的大廚瓦代爾的故事。在一次長達三天三夜的宴會中,瓦代爾全權統籌,做出許多別出心裁并且令人眼花繚亂的法國菜式。在宴會即將結束之際,意外出現了,為宴會訂購的魚沒有及時運來。瓦代爾最終成為黑暗宮廷的犧牲品。片中展示了法國的種種佳肴和宮廷菜式,雕琢精細、數量龐大、排場豪華,極盡奢華之能事。其實,菜肴在片中只是道具,盛宴只是背景。劇情著重刻畫宮廷講究的禮節和繁復的制度,還有各種勾心斗角的權力之爭和政治陷阱。

(二)美國

李安的《飲食男女》故事在美國被翻拍了兩次,一次是墨西哥移民版,一次是黑人版。墨西哥移民版《玉米湯》講述了一個十分類似的故事,父親是大廚,有三個各懷心事的女兒,片中父親也做了很多豐盛的墨西哥菜。和《飲食男女》一樣,《玉米湯》也是以做飯開篇,第一個鏡頭就是摘辣椒和番茄,辣椒和番茄是墨西哥菜少不了的調料。

美國南方黑人有自己獨特風味的飯,叫靈飯。黑人版《飲食男女》的片名就叫《靈飯》,片中父親改成了母親,也有三個女兒,只不過家庭是三代同堂,故事是以外孫的眼光來敘述。黑人的飲食對美國的影響也很大,比如肯德基炸雞就是從黑人飲食而來的。除了炸雞,靈飯的餐桌上還少不了西瓜、牛排、紅薯等。

作為一個多移民國家,文化的雜糅和沖突會在許多家庭上演,而餐桌就成了一個重要舞臺。美國電影《燒的什么飯》描寫了洛杉磯黑人、猶太人、越南人、墨西哥人四個不同族裔家庭的感恩節晚餐。這些移民家庭過感恩節都吃火雞,這反映了他們美國化的一面,而火雞的燒法則各自不同,配菜更是五花八門。美國傳統的火雞餐配菜是土豆泥、酸紅莓果泥、烤紅薯、南瓜派,而這些家庭的餐桌上卻搭配上烤玉米餅、春卷、米粉、奶酪通心粉等。“家家都有難唱曲”,各家的菜式不同,故事也各異。猶太人老兩口的女兒是個同性戀,帶了女友回家過節;黑人之家父子沖突,夫妻危機,再加上婆媳摩擦;墨西哥人家兒女請了父親,也就是母親的前夫來過節,而母親卻帶來了自己的新情人;越南人家二兒子房子里藏著槍,女兒打扮得不倫不類,大兒子因女朋友是墨西哥人不被父母所接受,就找借口不回家。美國人過感恩節,大多數都是自己燒火雞。從早上買火雞到最后上桌吃飯,每家人都雞毛蒜皮摩擦不斷,沖突頻發。“燒的什么飯”其實應該是發生了什么事,這部電影是通過餐桌表現美國當代家庭的面貌與狀態。

雖然美國文化現在大行天下,可是在飲食方面卻乏善可陳,除了漢堡包、薯條、炸雞以外,好像就沒有什么可吃的。漢堡包是美式快餐的代表,是一種最大眾、最普及的食品。昆丁·泰倫蒂諾的《通俗小說》一開場,兩個黑社會槍手在車里聊天,聊的就是漢堡,拿漢堡開玩笑頗能引起美國人的興趣。《通俗小說》也有不少戲是在餐館里發生,那些餐館都是典型的美式大眾餐館,《通俗小說》也成了一個美國當代通俗文化演繹的文本。

在美國南方飲食文化相對來說豐富些,因為受南美、非洲黑人、法國、西班牙等的影響。油炸綠番茄就是道美國南方家常菜,選青脆綠番茄,切中厚片,面粉、鹽、花椒粉攪勻,綠番茄片沾面粉再沾雞蛋糊,都放入紙袋,用力搖晃,然后放入平底鍋煎炸,幾分鐘后即可。口感外脆里嫩,十分爽口。

這道小菜因美國南方女作家范妮·弗拉格1987年的暢銷小說《油炸綠番茄》以及1992年改編的電影而知名。影片講述了胖太太艾佛琳每天在丈夫下班前做好飯,可是丈夫一回家就端著盤子直奔電視球賽。心情郁悶的艾佛琳面對自己搖搖欲墜的婚姻和碌碌無為的生活感到十分沮喪與迷惘,只能用吃零食來打發不快,結果愈發肥胖。鄰居特萊德古德夫人就為她講述了兩個女人互相支持,對抗各種逆境,創造成功人生的故事。這兩個女人在南方小鎮上開了一家叫做汽笛小站咖啡的餐館,餐館有各種南方風味,其中就有“油炸綠番茄”。聽了特萊德古德夫人的故事,艾佛琳開始力圖改變自己無聊的生活,并不再對丈夫逆來順受。

影片用來表現兩位女主角友誼的場景經常發生在做飯和吃飯之時,油炸綠番茄也是頻繁出現的小菜。特萊德古德夫人過生日的時候,艾佛琳做了油炸綠番茄送去,菜已不再僅僅是菜,而是成了女性獨立的文化符號。

《情濃巧克力》則表現了特殊的巧克力盛宴。在冬日的法國小鎮,一對母女的到來打破了平靜而封閉的生活。活潑的薇安開設了一家巧克力店,古老灰暗的房子被改造得富于現代氣息。薇安還改變了巧克力單一的面貌和口味,把巧克力雕刻成各種形狀,并在巧克力的甜味中融入了薄荷的清香,甚至還加入了辣椒等奇異佐料,還用巧克力來做成美味佳肴。小鎮上的人們逐漸接受了這些新鮮的組合,并喜愛上這些巧克力。從此象征傳統的教堂與象征新生活的巧克力店,象征保守的神父與象征自由的薇安進行了一場新舊文化的抗爭。理智而古板地固守舊有的一切,還是遵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當然,小鎮居民最終選擇了后者,整個小鎮因巧克力而快活自由起來,就連古板的神父也在一場盛大的巧克力大餐后開始轉變。影片的高潮落在了巧克力大餐上,展示了巧克力的多種做法和樣式。在這個影片中巧克力成了開放、自由的生活的象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新化县| 渭源县| 大安市| 安阳市| 土默特左旗| 青岛市| 上蔡县| 桐城市| 三河市| 湄潭县| 汝州市| 华池县| 九台市| 彭州市| 青岛市| 威远县| 遂川县| 阿拉善左旗| 西城区| 中卫市| 花垣县| 甘泉县| 海门市| 常德市| 电白县| 原平市| 隆子县| 维西| 湘西| 彰化县| 陵川县| 磐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江油市| 沙田区| 房山区| 岑巩县| 苗栗县| 淮滨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