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鄰接權概述
一、鄰接權的概念
鄰接權,英文為neighboring rights,本意是指相鄰、相近或相聯系的權利。“鄰接權”一詞在法理上不受青睞,因其內容始終含糊不清;但因約定俗成的關系,它最終被人們所接受。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詞匯匯編,這個詞“通常指在日益增多的國家中,為保護表演者或演奏者、錄音制品制作者和廣播組織在其公開使用作者作品、各類藝術表演或向公眾播送時事、信息及在聲音或圖像有關的活動方面應得的利益而給予的權利”。著作鄰接權,我國《著作權法》又稱之為“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具體是指出版者對其出版的作品享有的權利,表演者對其表演享有的權利,錄音錄像制作者對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享有的權利,廣播電臺、電視臺對其播放的廣播、電視節目享有的權利。
可見,我國法律上使用的“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概念與世界上“約定俗成”的鄰接權概念的內涵基本相同。鄰接權是指傳播者因傳播作品而享有的專有權利。鄰接權保護的是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在傳播、利用作品中產生的權利,因而又稱之為傳播者權。
二、鄰接權與著作權的關系
著作權與鄰接權,同屬知識產權范疇,同為獨立的民事權利,又都與作品有著密切的聯系。著作權與作品的創作相聯,作者創作完成作品,才依法享有著作權。鄰接權與作品的傳播相聯,傳播者因為在傳播作品的過程中對傳播作品的形式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而享有鄰接權。著作權以作品創作完成為產生的條件。鄰接權則以傳播作者的作品為產生的條件。傳播者對他人作品的傳播、利用又一定是在著作權人的許可之后進行的。作者的著作權是鄰接權產生的前提或基礎,沒有作者的創作,自然無從談起作品的傳播。沒有傳播者創造性的傳播行為,作品的創作也失去了意義。盡管二者有如此密切的聯系,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民事權利,其區別也是明顯的:
1.權利主體不同。著作權的主體是創作了作品的作者;鄰接權的主體則是傳播了作品的傳播者,如表演了作品的表演者、錄制了作品的錄制者及播放了作品的電臺、電視臺。在我國,著作權的主體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其中自然人作者占多數;鄰接權人則是法人和其他組織比較多。
2.權利客體不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鄰接權的客體則是傳播作品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果或者就是其傳播行為。
3.權利的內容不同。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是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人身權和利用作品的著作財產權;鄰接權的權利內容,則為表演者權、錄制者權和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其中除表演者權具有人身權能之外,都為財產權能。
4.法律保護的條件不同。就著作權而言,只要作者創作出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作品,著作權即自動產生,或經登記注冊后產生;傳播者要獲得鄰接權法律的保護,則必須利用自己獨創的形式,去再現、傳播作品。傳播者因為對作品的傳播,即表演、錄制、播放等,才能享有鄰接權。
傳播者傳播作品的行為,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專業勞動,需要承擔市場風險,因此,傳播者多為專門從事某一傳播形式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大多數情形是,傳播者傳播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受到他人著作權的制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傳播他人作品必須得到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如表演他人作品,則要得到著作權人的表演權許可;錄制他人作品,則必須得到著作權人的錄制權許可;播放他人作品,則必須得到著作權人的播放權許可。傳播者傳播自己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情形也是存在的。如表演者表演自己創作的作品,表演者是這一作品的作者,享有這一作品的著作權,因為作品的表演,表演者又享有表演者權,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身份在一人身上重合。
三、鄰接權的產生與發展
鄰接權制度的產生是實現著作權立法宗旨的需要,也是著作權法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作品創作完成之后,鎖在柜子里不見天日,創作作品的目的就無法實現,再優秀的作品也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作品傳播者在傳播作品時也要付出創造性勞動,也要有大量的投資,如果不保護傳播者的權利,傳播者的積極性勢必會受到挫傷。無人愿意傳播作品,再優秀的作品也會被重鎖“深閨”。作品不被他人利用,最終也會挫傷創作者的積極性。尤其是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作品的形式、手段也逐漸增多。留聲機、收音機、電視機發明之后,人們可以不出家門收聽、收看演出的實況,可以不用到劇場、舞廳、咖啡館、電影院等演出場所觀看現場演出。演出場所門票收入減少,表演者的利益勢必受到影響。錄有作品及表演者表演的唱片、磁帶、錄像帶及光盤被他人隨便播放、利用,勢必又會挫傷唱片制作者的積極性。電臺、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如被他人無償轉播,也會影響電臺、電視臺傳播作品的積極性,降低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因此,如何保護傳播者傳播作品的積極性,科學地設定他們的權利,合理地分配因為作品的創作、傳播而產生的市場利益,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保護傳播者利益的著作鄰接權制度就相應產生了。
英國是比較早地制定了保護傳播者的法律的國家。1911年將音樂唱片列為著作權保護的鄰接權對象,1925年制定了《戲劇、表演者保護法》保護藝術表演者的權利,1956年制定了保護廣播電視組織權益的法律。同一時期的歐洲其他國家,如奧地利、意大利、德國等先后修改或制定法律,擴大了著作權的保護范圍,規定保護鄰接權。在國際勞工組織、伯爾尼聯盟國際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議和努力下,1961年10月26日《保護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又稱《羅馬公約》)在羅馬簽訂,1971年10月29日《保護錄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其錄音制品公約》(又稱《日內瓦公約》或《唱片公約》)在日內瓦簽訂,1974年5月21日《關于播送由人造衛星傳播載有節目信號的公約》(又稱《衛星公約》)在布魯塞爾簽署,這一系列公約的簽署使鄰接權的國際保護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
我國對鄰接權的保護,是與著作權保護同步進行的。199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就涵蓋了鄰接權保護的內容,后來國家頒布了規范出版市場、保護音像和電子出版物的一系列法規、規章,如1997年12月30日新聞出版署發布《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 2001年8月2日國務院公布《印刷業管理條例》,2001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電影管理條例》,2002年6月27日新聞出版署、信息產業部發布《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2003年7月24日新聞出版署公布《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等,形成了我國著作鄰接權保護制度的框架體系。隨著作品傳播和復制技術的迅速發展,作品傳播、利用將更為方便、迅捷,國家有關部門將繼續制定、修改相應的保護著作鄰接權的配套法規,加深國家間的合作,使鄰接權的保護規范、有序和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