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社會資本:政治發展的一種新維度
- 燕繼榮
- 3155字
- 2020-03-17 11:14:59
五、社會資本研究的中國意義
從理論上闡述社會資本的政治意義在中國的學術語境下還具有特別的意義。首先,提供社會資本的分析框架,并形成對政治生活主要方面的理論解釋,既是對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的必要補充,也是開展中國政治學社會資本實證研究的基礎。
其次,對學術研究價值和意義的估價離不開特定國度的學術環境和學術議題。從最一般意義上說,分析社會資本與政治體系的關系,從理論上闡明社會資本對于政治發展的作用和價值,對于本土化的中國政治研究也不無積極意義。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熱衷于討論公民社會建設,中國政府也致力于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社會資本被認為是公民社會的黏合劑。社會資本研究向我們揭示,人類面臨的許多社會問題僅僅憑借個人力量無法得到解決,通過遙遠的國家調節或間接的民主程序也不容易得到改善。相反,社群和社區的自我調節,再配合國家和政府權威的調控倒可以產生良好效果。無疑,社會資本分析有助于確立中國公民社會建設及“和諧社會”構建的長遠戰略。而且,假如從社會資本的視角出發來分析政治生活,中國的某些問題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解釋:
第一,社會資本分析可能有助于解釋中國傳統社會所謂“超穩定結構”的性質和形成。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社會,引起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關注的事實是:(1)統一的國家制度延續了二千多年,這是世界歷史上極為少見的;(2)在這二千多年中,國家制度保持很強的連續性。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這種高度的凝聚力?是什么機制造就和維持著這樣強大的生命力
?難道僅僅是強大的“政治專制”統治和超強的政治控制嗎?最新有研究表明,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專制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無限的,其政權的直接和最后的單元只到縣一級。
那么,如此凌駕于社會之上并超然于社會之外的國家機構對于廣大的鄉村社會是如何實現統治的?維持中國社會高度統一的機制除了自上而下的國家統治要素之外,恐怕還有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治的要素。引入社會資本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社會資本分析可能有助于解釋中國高度集權模式的形成。在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人們希望對改革開放以前高度集權的計劃模式的形成做出解釋,進而期望對旨在改造這一模式的改革策略形成看法。許多研究都把這一體制的產生歸結為照搬蘇聯模式的結果。國際上的一些學者也往往從自己的感情立場出發,把它歸之于共產體制的特有本質。近年來,中國學者對于現代化進程的反思,使這個問題具有了更加深遠的歷史延展性。這些研究認為,晚清開始,西方文化的滲入和列強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各種政治力量的互動結果摧毀了正在萌芽狀態的新生的社會因素(市民社會),推動中國走上了“西式”的現代化道路。在之后奮起直追的趕超心理驅使下,對傳統的反復聲討,最終促成了一次次的“打碎舊世界”的革命運動和出臺大大小小的“救亡圖存”的社會改造方案和工程。現代化確實是一個革命的不可逆轉的過程,它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復雜的。現代化刺激中國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而產生的實際行為的結果,就是動搖和顛覆了幾千年形成的中國社會結構。今天,反思這個過程,引入社會資本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合理認識和客觀評價中國傳統社會以及現代化進程,也有助于解釋全能主義和高度集權的國家建構和治理模式的產生,還有助于提出集權模式的改造方案。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假設:中國傳統社會的解體,使原有的社會資本流失或遭到破壞,從而使新生政治體系和政治秩序不能在原有的權力界限內找到合理和恰當的社會根基,這就為國家權威體系直達社會最底層提供了便利。20世紀90年代關于國家與市民社會(state and civil society)關系的研究預設了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分立和對立,堅持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認為國家的強控制往往與社會自治的相對不足相匹配。
應當承認,這種結論是富有啟發意義的。但如果由此得出國家的退卻(retreat)是社會發育的先決條件,那就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命題。社會資本研究堅持認為,社會自治的程度取決于它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的性質和“數量”,而社會自治的相關要素,又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種社會資本,影響國家權威的方式和效率;在社會資本的形成和投資方面,個人、企業、社會自組織和政府都能夠而且也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換句話說,社會的健康發育并不是國家退卻的自然結果,相反,社會資本的積累與改善是整個社會的共同事業,它的良性增長取決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共同投資。肯定國家在公民社會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樣的分析顯然更符合中國的現實。
第三,社會資本分析有助于將中國政治的“關系”(relationship)研究納入政治學主流研究領域。中國社會一直被看做是一個強調人際關系和社會網絡的社會。中國社會中的“關系”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外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人類學家和政治學家的廣泛關注。如何理解和認識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關系”?一般認為,“人治”被視為傳統中國政治的顯著特征之一,而維持“人治”模式的最主要機制就是人際關系,這被認為是一種“潛規則”
。今天,人際關系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以至于總有人把它作為分析中國現實的方法和角度。應當承認,“關系”概念如同“單位”概念,被用來解釋中國政治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然而,與國外多數研究重視社會關系積極功能的趨向正好相反,國內往往把運用關系和社會網絡當做不正之風甚至腐敗的代名詞,新聞媒體也多從消極方面報道社會關系的作用。
能否和如何將“關系”概念納入正面的學術研究話語體系之中,換句話說,能否和如何將這種不被廣泛認可的“關系”研究納入到政治學研究領域,這是中國政治學應該考慮的問題。社會資本分析能夠為我們提供理論上的支持。通過政治的社會資本分析,可以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關系”找到一個合理的理論定位和解釋。根據社會資本理論,我們可以把“關系”視為社會資本的一種表現形式和存在方式,只不過它是一種特殊的“非正式”的社會資本。與西方社會相比較,也許這種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社會資本,在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它對政治生活可能產生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從積極的角度講,它增強了團體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在短期之內降低了個人或組織的社會交易成本;從消極的角度講,它強化了團體的排外性,使制度主義者所堅守的原則和規則受到削弱,使正式的組織制度和規范難以得到嚴格實施,從而增加了社會總體的交易成本。
第四,社會資本分析有助于解釋和評價近年來中國社會普遍推行的村民自治運動和自治組織的發展。有觀點認為,實行村民自治是政府改變統治方式的權宜之計,是當政者釋放民主壓力的應對舉措。這種認識和判斷產生了相當影響,使許多學者不愿意積極關注這方面的各種嘗試和努力。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這樣的認識和判斷顯然會因為過于短視和表面化而缺乏深度。實際上,社會資本分析為村民自治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根據社會資本的理論,不論政府主觀意圖如何,村民自治運動和自治組織的發展,其客觀后果都會促進社會資本總量的增長,或許它可能在一個新的層面上恢復已經遭到破壞的傳統的村民治理結構和模式。
第五,社會資本分析有助于形成解釋中國政治的更為完整的模式。以往,人們一般引用西方政治學關于國家與個人的理論來研究中國政治問題,習慣于從國家制度和公民意識和行為兩個宏觀和微觀的層面出發分析政治問題,而社會資本理論讓我們更加關注“中觀”層面的問題,即介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社群或社區組織在社會治理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把人們在社會改造問題上的關注點從兩個極端性的層面引向一個中間地帶,而從可行性的角度看,這也正是一個易于把握和操作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中國特色的家庭(家族)、單位、鄰里關系、居委會/村委會以及同鄉會、校友會等組織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加明晰地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