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論與倫理學(全譯本)(附《天演論》)
- (英)赫胥黎
- 1879字
- 2019-12-20 16:16:50
一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童話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稈”,在座的我的同代人可能都很熟悉這個故事。不過我們沉穩可敬的年輕人,是在更為嚴肅的精神食糧的哺育下長大的,他們中的很多人,或許只是通過一些比較神話學的入門讀物,才知道什么叫做仙境。因此,在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故事梗概。這是一個關于豆子的傳說,豆子長啊長啊,一直長到高高的天上,在那兒,豆稈的枝葉鋪展開來,形成一個巨型的華蓋。故事的主人公受到鼓舞,順著豆稈往上爬,發現寬闊茂盛的枝葉支撐著一個世界,構成這個世界的各種元素和地上的世界是一樣的,但又是那樣的新奇。至于主人公的奇遇,我就不多說了,但可以肯定地說,他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事物性質的看法。由于這個故事不是哲學家寫的,也不是為哲學家寫的,因而在觀點方面就沒有什么好說的。
我現在要做的,有點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這個勇敢的冒險家所做的事。我請求你們與我一道,借一顆豆子之力,嘗試進入一個可能令大多數人感到奇異的世界。大家知道,豆子很簡單,看上去也毫無生氣,但是,如果把它種在條件適宜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溫度適宜、夠暖和,那么它就會顯示出驚人的活力。一顆小小的綠色豆秧從豆子里長了出來,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這棵植物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變化,但由于我們每日每時都可以看到這些變化,所以它們一點也不像傳奇故事里那樣,讓我們感到驚奇。
不知不覺地,這棵植物逐漸長大,形成由根、莖、葉、花、果組成的一個巨大且形式多樣的組織結構,每一部分的里里外外,都是按照一種非常復雜但又異常精確細致的模型塑造而成。每一個復雜的結構,及其每一個最微小的組成部分,都有一種內在的能量。不同部分的能量和諧共存,且每一部分都不斷為維持整體的存在而努力,同時有效地發揮自身在自然系統中應當發揮的作用。但是,如此精致的構造,剛一完成就開始瓦解。植物一點點地枯萎,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剩下一些或多或少看上去毫無生氣、平淡無奇的物體,就像它從中蹦出來的那顆豆子一樣。然而,這些遺物也像豆子一樣擁有同樣的潛能,從而造成類似的循環過程。
對于這樣一個不斷向前發展又似乎回到起點的過程,要找到與之相似的事物,并不需要太多詩意或科學的想象。它就像一塊拋出的石頭上升又下降的過程,又如同離弦之箭的運動軌跡。或者可以這樣說,活動著的能量最初時走的是一條上坡路,然后走的是一條下坡路。或者更恰當的是,把胚芽發育成為一株成熟的植物的過程,比作打開折扇的過程,或說像滾滾流淌、不斷拓寬的河流,由此得出“發育”,或說“進化”的概念。在這里以及在別處,名稱只是“噪音”和“煙霧”,重要的是,對名稱指代的事實要有一個明確而恰當的概念。在我看來,這里的事實指的是一個西西弗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活著并生長著的植物,最初的形態是一顆種子,相對簡單但蘊藏潛力,然后過渡到一種高度分化的類型,本質完全顯現出來,此后又回復到一種簡單和潛伏的狀態。
?這幅水粉畫表現了在路易西亞德群島,一群土著居民將獨木舟與“響尾蛇號”系到一起,借力行駛。
深刻而理性地把握這一過程的性質,其價值在于,它適用于種子,也適用于所有的生物。動物界也和植物界一樣,從非常低級的形式發展到最高級的形式,生命過程表現出同樣的循環進化。不僅如此,放眼望去,世界上的其他東西,其循環進化也從方方面面顯現出來。我們看到,水流入大海又復歸于水源;天體盈虧圓缺,繞行之后回復原位;人生年輪的不可阻擋的結局;以及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題——朝代和國家的相繼崛起、興盛和沒落。
正如沒有人趟過急流時能在同一條河里落腳兩次,也沒有人可以準確斷定,這個感性世界中的事物當下所處的狀態。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不,當他在思考這些話的時候,謂語的時態已經不適用了,“現在”變成了“過去”,“是”(is)變成了“曾是”(was)。我們對事物的本質認識得越多,也就越明白,所謂的靜止不過是未被察覺的活動,表面的平靜只是無聲而劇烈的戰爭。在每一個局部,每一時刻,宇宙所處的狀態,都是各種對抗勢力短暫協調的表現——是戰爭的現場,所有的戰士在這兒依次倒下。局部是這樣,整體亦如此。自然知識越來越傾向于得出這樣的結論:“天上的群星和地上的萬物”都是宇宙物體的過渡形式,沿著進化的道路前行。從星云狀的潛能,到太陽、行星和衛星的無止境的演變,到物質的全部多樣性,到生命和思想的無限多樣性,也許還要經過某些我們既不可名狀又無法想象的存在形態,再回到初始的潛在狀態。這樣看來,宇宙最明顯的特征是暫時性。它所呈現的面貌與其說是永恒的實體,不如說是變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動和遍布宇宙的合理秩序外,沒有什么東西是永久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