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論與倫理學(全譯本)(附《天演論》)
- (英)赫胥黎
- 844字
- 2019-12-20 16:16:48
九
還有一些理由讓我擔心,這種進化統治的邏輯理想——鴿子飼養家的社會組織——是難以實現的。在缺少一位我們夢寐以求的具有嚴謹科學頭腦的行政長官的情況下,人類社會是靠獨特的紐帶維系起來的——如果人類試圖仿效那位行政長官來改進社會,那么維系人類社會的紐帶就面臨松弛的危險。
社會組織并非為人類所特有。蜂群和蟻群等社會組織之所以形成,也是因為嘗到了在生存斗爭中通力合作的好處。把這些社會組織與人類社會相比較,其相似和差異之處都對人類很有啟發意義。蜂群這種社會組織非常符合共產主義格言——“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所描繪的情形。在蜂群內部,生存斗爭受到嚴格的限制。蜂后、雄蜂和工蜂們,各自享有分配所得的充足的食物,各自履行按蜂群經濟分工后安排的任務,共同對抗自然狀態中其他采集花蜜花粉的物種,為蜂群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說園地或殖民地是人工技藝的成品,那么照樣可以說,蜂群組織是蜜蜂技藝的成品,是宇宙過程作用于膜翅目類組織的結果。
由于蜂群組織是功能性需要的直接產物,這就迫使每個成員的行為都符合整體利益的需要。每只蜜蜂都承擔責任,但不享有任何權利。蜜蜂是否有感情,是否能思考——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作武斷的回答。坦率地說,我傾向于認為蜜蜂只具有一些意識的萌芽。但是,我們可以作一個有趣的假設,假如有一只善于思考的雄蜂(工蜂和蜂后無暇進行思考),具有做道德哲學家的天賦,那么它一定會宣稱自己就是最純正的直覺主義道德家。它會義正詞嚴地說,工蜂勞苦一生,無休無止,只不過是為了能夠勉強糊口。對工蜂的這種行為,既不能用開明的利己來解釋,也不能用功利的動機來解釋,因為工蜂一從蜂房孵化出來,就開始工作,既沒有任何經驗也來不及作任何思考。顯然,對這種現象能作的唯一解釋就是,工蜂天性如此,這種天性與生俱來且永遠不變。另一方面,生物學家通過追蹤獨居和群居蜜蜂之間的各個主要階段,清楚地看到,由獨居走向群居是一個自發的完善過程,其間獨居個體的后代在漫長的時期中不斷發生變異,又經受生存斗爭的考驗,從而走向群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