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管理環境的理論依據
公共管理環境對公共管理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是公共管理活動的根本依據和出發點。其理論依據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辯證唯物理論認為,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環境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基礎,環境發生變化,人的活動方式也要作相應的改變;與此同時,環境又是人類活動的對象,它通過人的活動而改變。該理論還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換句話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一致。歷史唯物理論進一步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居于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建立在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式就是社會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和結構,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有能動的反作用。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人與環境關系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的科學闡述,為分析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環境的關系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依據。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門的性質、結構、職能和變化,受以經濟環境為核心的公共管理環境的支配和制約。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它也可以能動地改變和創新公共管理環境。
(二)開放式系統理論
開放式系統理論主要是分析作為開放式系統的組織如何適應環境改變。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丹尼爾·卡茨(Daniel Katz)和羅伯特·L·卡恩(Robert L Kahn)。在1966年他們出版的《組織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兩位作者指出,任何組織都是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它通過輸入、輸出以及反饋等過程同外部環境保持著能量的交換,從而增強自己的生命力。組織作為一個高效運作的系統,必須努力適應各種影響,滿足社會、經濟和技術因素所提出的強制性要求。他們的觀點顯示了系統理論的普遍性和探索性的特點。公共部門作為組織形式的一種,也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系統。公共部門通過同公共管理環境之間的“能量”交換,不斷了解社會的需求,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使自身也不斷地發展,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三)偶然性理論
偶然性理論是20世紀60~70年代形成的在組織分析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的理論。該理論認為,高效的組織可以使其結構適應于偶然性事件,這些影響組織結構和設計的主要偶然性因素包括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組織任務和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組織的規模以及管理人員的戰略決策。組織的環境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組織可以通過采取更為復雜、更為靈活的結構而對此做出反應。“在較為簡單均一、穩定的環境中,組織可以采用機械運動型和集中化的結構取得成功。而在復雜、不穩定的環境中,組織要取得成功必須更為有機地將權力分化給各部門,但同時也應具有相應的凝聚程序。”偶然性理論為公共部門更好地迎接其任務和環境的需求所帶來的挑戰提供了理論指導。詹姆斯·湯普森(James Thompson)是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