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術生涯及其特色
在柏拉圖學園的生活,和馬其頓王室的密切關系以及創立自己的呂克昂學園,是亞里士多德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
亞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6年前往柏拉圖學園,渴望成為柏拉圖的忠實弟子。當時,他還剛是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而柏拉圖早已是聞名遐邇的六旬哲人了。起先三年他還未能見到柏拉圖,因為柏拉圖正在西西里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亞里士多德在柏拉圖學園生活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為止,歷時20載,和柏拉圖的交往達17年。談到和柏拉圖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盡管亞里士多德在許多哲學問題上和柏拉圖有分歧,他仍然把自己當作柏拉圖的弟子們中的一員。彼此親近的人們在理論觀點上有分歧,這并非罕見的現象。
亞里士多德離開柏拉圖學園后,于公元前343年應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前336年)的邀請,擔任13歲的太子、后來成為半個世界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父母都是希臘人,但是,不知何故遷居到馬其頓,亞里士多德就出生在馬其頓。亞里士多德的父親尼各馬科是一位醫生。他雖然是一位外地人,然而,他在整個馬其頓卻極有聲望,以致馬其頓王阿明塔二世聘他為御醫。尼各馬科攜妻扶雛(包括亞里士多德在內的三名子女)住進王宮,直到他去世為止。在希臘,醫生的職業不僅受到一般的尊崇,而且希臘人認為,所有的醫生都是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后代。根據希臘神話,阿斯克勒庇俄斯是阿波羅和女神科羅尼斯(Coronis)的兒子。亞里士多德鄭重地認為自己是阿斯克勒庇俄斯遙遠的后代。從歷史主義觀點看,這點非常重要。亞里士多德并不是一個理性主義學究,他把哲學工作同自己民族幼稚的宗教神話情緒完美結合在一起。亞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離開了生活達8年之久的馬其頓王宮,回到雅典。不過他仍然沒有中斷同亞歷山大的密切聯系,亞歷山大的慷慨相助極大地促進了他的學術探索活動。
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成熟的哲學家來到雅典,他的首要任務是創立自己的學園呂克昂。呂克昂和柏拉圖學園同在雅典,形成了明顯的競爭和有趣的對比。兩者的哲學學說不同,甚至在管理和習慣上也存在著很多區別。呂克昂附近有一座阿波羅神廟,柏拉圖學園有雅典娜、英雄阿卡德穆和普羅米修斯的圣殿。在學園中,柏拉圖沿著林陰道邊散步邊進行學術交談。在呂克昂也有林陰道,供亞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散步交談。柏拉圖學園是柏拉圖的私人財產,而呂克昂直到亞里士多德去世后才由他的學生買下,因為亞里士多德作為一個外省人,無權在雅典擁有地產。呂克昂不同于柏拉圖學園的最大特點是教學和研究中的實踐性和具體性。
西方哲學史稱亞里士多德的學派為逍遙學派,因為他和他的學生喜歡在林陰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講學討論。“逍遙”一詞來源于希臘語peripateō,原意為“散步”。邊散步邊講學的傳統來自柏拉圖學園。柏拉圖的弟子起初也被稱作為逍遙學派——“學園逍遙學派”,從而有別于“呂克昂逍遙學派”,即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只是后來,柏拉圖的弟子被簡稱為學園派,而亞里士多德的弟子被稱為逍遙學派。
亞里士多德比較完整地流傳下來的著作是他的課堂講稿,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由逍遙學派代表人物安德羅尼科(Andronicus)編輯成書,共分5類: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倫理學和美學。不過,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長期湮沒,直到12世紀以后,西方學者才通過阿拉伯哲學家見到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并把它們從希伯來語譯為拉丁語。14世紀末期,西方出版了原希臘語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從閱讀柏拉圖著作到閱讀亞里士多德著作,仿佛從一個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柏拉圖著作熱烈奔放,汪洋恣肆,融思辨與想像于一體;而亞里士多德著作嚴肅冷峻,“以表達的簡潔清晰和豐富的哲學語匯見長”。他十分善于把經驗的、實踐的研究和平靜的、怡然自得的純理性狀態結合起來。
按照安德羅尼科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分類,美學著作包括《詩學》和《修辭學》。這形成了一種傳統:絕大部分研究者主要根據這兩部著作來研究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實際上,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包含著更重要的美學觀點。并且,只有結合《形而上學》,以《形而上學》為基礎,才能對《詩學》作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