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兩條發展道路之爭

美國建國之初,總統華盛頓手下有三員大將: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國務卿杰斐遜、軍政部長諾克斯。前兩位因在一系列原則問題上發生分歧,長期爭論,雙方支持者互相攻擊,逐漸演變成派別、政黨。分歧的實質是美國發展的道路問題。

如前所述,獨立后美國馬上面臨的問題是邦聯制下各自為政,權力的分散造成無政府狀態。經濟上問題更嚴重,新生的國家面臨經濟停滯的危機。漢密爾頓和杰斐遜的分歧正是在建國和經濟這兩大問題上展開的。政治上,漢密爾頓主張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和聯邦軍隊。政治哲學上崇拜制度,主張法治,反對平民政治,認為人性本惡,有利益之爭,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經濟上主張建立有效的聯邦銀行體制以及稅收、信用制度、保護關稅制度,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建立多元經濟體,農工商并存,大力發展工商業。漢密爾頓的思想歸根結底是以工商立國,仿效英國再造一個工商業繁榮的新國家。杰斐遜則力主小國家、小政府,主張維護州權,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權力吃掉各州的小權力,特別反對憲法中沒有保護人民基本權利的條款;經濟上力主以農立國,以獨立的農場主經濟為基礎立國,反感發展工商制造業;認為獨立的農民才是誠實的、有道德的人,農民參與政治可以保證政治純潔;而工業社會造成擁擠的城市和財富分配不均。杰斐遜想要在新生的北美打破歐洲的舊制度,走獨立自耕農的農業發展道路,建立和平、安寧、民主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國。在現實中則是代農場主立言,他本人就擁有一個不小的農場。杰斐遜在工業化剛剛興起之際已經看到或預見到了它的種種弊端。哲學上他崇拜自由、人權,主張人性善,重視自由勞動的價值,這些成為后來北方共和黨人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思想基礎。但他的州權主義也成為南部退出聯邦時沿用的邏輯。漢密爾頓的一些思想則是后來“新政”和延續新政的政策主張的思想來源之一。此外,在外交政策上,漢密爾頓親英,甚至站在英國一邊反對法國大革命。杰斐遜則反英親法,積極支持法國革命,認為它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則。

漢密爾頓出自商人之家,戰爭期間作為華盛頓的副手,才華出眾,34歲被任命為財長,一上臺就在關于公共信貸、國家銀行和工業發展的“三大報告”里提出了解決財政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基本思路是設立國家銀行、建立償債基金、征收生產稅和消費稅。實行這些計劃,在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新國家,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計劃一提出,就遭到國會和杰斐遜的強烈反對——獨立戰爭就是因為英國征稅而爆發的,人們對此記憶猶新。而且這時發生了“威士忌騷亂”,參加者的口號正是“要自由,不要消費稅”。

華盛頓實際支持了漢密爾頓。1794年,杰斐遜退出政府,組成在野的反對派。起初,漢密爾頓加強聯邦政府權力的思想更適應現實建國的需要。但在打壓反聯邦黨人過程中將對方25名主編和發行人起訴,走上剝奪言論自由的道路。杰斐遜一開始厭惡黨派政治。在憲法爭論中,他宣稱自己“不是聯邦黨人,也不是反聯邦黨人”。但與漢密爾頓的深刻思想分歧使他重新考慮政黨在憲政中的功能和必要性。后來支持他的人們自稱為“杰斐遜派共和黨人”(Jeffersonian Republicans)。對立在1800年大選時達到高潮。聯邦黨人罵共和黨人企圖推翻政府,是無政府主義者、無神論者。后者反詰前者,稱之企圖剝奪人民自由,是貴族政治、王權主義、保王黨(因其親英反法)。雙方都把對手看做美國理想的敵人。1800年大選,杰斐遜與同屬共和黨人的伯爾得票相當。漢密爾頓認為伯爾無原則,說服聯邦黨人占優勢的眾議院選擇杰斐遜,最后杰斐遜當選總統。因為是按民主程序移交政權,共和黨人稱之為“1800年革命”。但漢密爾頓為之付出了代價,在伯爾挑起的決斗中被打死。

杰斐遜與漢密爾頓的思想分歧形成美國歷史上兩大傳統。許多人“仰杰貶漢”,也有人視漢密爾頓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財長”、“最杰出的人物”。簡單地說,兩者之爭不是個人分歧,而是反映了美國開國后在兩條發展道路之間的選擇。有意思的是,杰斐遜當選總統以后很快便改弦易轍,“蕭規曹隨”,實行的是“沒有漢密爾頓的漢密爾頓路線”。他在《就職演說》中就已提出“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也都是聯邦黨人”。他沒有改變已經實行了12年的財政制度,而且比漢密爾頓走得更遠:稅收不減反增,海軍不縮反擴,建立了第二合眾國銀行,開創了美國的保護制度,大興制造業,并推行了巨大的領土擴張政策。

杰斐遜任總統最大的成就,是運用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強力推動購買路易斯安那。原來主張擴大聯邦權力的聯邦黨人則反對總統的購買決定。真正擔心的是聯邦政治重心會隨領土成倍擴張而轉移,不利于以東北部為基地的聯邦黨人。杰斐遜原來也只想以1000萬美元的上限,取得美國商船在新奧爾良航行和貿易的權利。沒想到拿破侖竟然愿意以1500萬美元賣掉3年前從西班牙奪得的整個路易斯安那——相當于當時美國既有面積的土地,而且地理邊界模糊,有利于以后進一步的領土擴張!

杰斐遜以后繼任的兩位共和黨人總統麥迪遜、門羅也都沒有縮小聯邦政府的權力。共和黨人和聯邦黨人立場的“易位”,說明“形勢比人強”。追求實際利益效果而不必顧及抽象原則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是美國有史以來兩黨政治乃至美國文化的基本特點。19世紀后半期開始出現自由放任,結果形成寡頭壟斷資本的統治。自由放任走向反面,出現老羅斯福時期聯邦國家機器的強化。然后又有柯立芝的放任。再后來是“大蕭條”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強化國家作用的“新政”……如此循環往復以至于今。以杰斐遜思想為代表的美國自由民主傳統建立在對“國家”的不信任之上,然而迄今美國發展的總趨勢卻是“國家”越來越大。

到1824年,美國“第一政黨制度時期”的聯邦黨人已經奄奄一息,共和黨內則派系林立。1828年大選中分裂出民族主義共和黨人(Nationalist Republicans)。改造后的“民主共和黨”后來成為民主黨。19世紀30年代中后期,國會內反民主黨的人組成“輝格黨”。1854-1856年間,反奴隸制的北方部分民主黨人和輝格黨人、自由土地黨人合組新的共和黨,聲稱追隨當年杰斐遜等共和黨人的自由平權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瑞昌市| 株洲市| 清镇市| 邯郸市| 调兵山市| 娄烦县| 江华| 芒康县| 监利县| 西昌市| 修武县| 尤溪县| 顺平县| 理塘县| 定远县| 广南县| 毕节市| 安吉县| 吐鲁番市| 洱源县| 称多县| 安陆市| 依安县| 遂溪县| 阿合奇县| 资溪县| 金溪县| 平湖市| 阿坝县| 阿拉尔市| 淄博市| 乐安县| 当涂县| 霞浦县| 林口县| 松阳县| 岳普湖县| 霍林郭勒市| 通化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