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美國社會多樣性和種族問題的歷史根源

美國是一個多族群、多民族的國家。今日美國已經從當年的“民族大熔爐”發展成色彩繽紛的“族裔大拼盤”。據2001年加利福尼亞人口普查結果,加州WASP(白人-盎格魯-薩克遜后裔-新教徒)占47%,Chicano(講西班牙語的墨西哥裔)占33%,亞裔(Asian-American,其中以印度裔和華裔居多)也上升到11%。

美國一開始就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移民社會。據著名史學家艾利克·方納主編的《新編美國史》〔4〕:1492-1920年間共有350萬歐洲人移居美洲。1808年廢止黑奴貿易以前有800萬非洲人被賣到美洲(這還不包括20%的海上損失人口)。1700年以前,38萬人從英國移居今日美國,主要是英格蘭人和威爾士人。另有1-1.5萬人來自荷蘭和法國。同期被運來的還有近35萬黑人奴隸。第一批被販賣到今日美國的黑奴于1619年抵達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比“五月花號”到達還早1年。1700-1760年間有將近6萬德意志人和3萬愛爾蘭人移居特拉華谷地。1760年“新法蘭西”陷落后,移民達到高潮。獲1987年普利策獎的《西向航海者》〔5〕一書詳細描述了1760年后到達北美的22萬人(包括8.5萬黑人奴隸)的旅程。他們當中,典型的歐洲移民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有一點手藝,受新大陸吸引而來。理想目的地是馬里蘭和弗吉尼亞。也有一家人同行的,多是缺少土地或不堪重負的農民,通常到達地為賓夕法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

1861-1864年的美國內戰結束以后,移民數量急劇增加,80年代達到五百余萬,1901-1910年接近880萬。這一時期的移民主要來自歐洲,其中以德國(占18.7%)、英國、愛爾蘭(各占12%)、奧匈帝國、意大利(各占11%)、俄國(9%)和北歐國家居多。絕大多數移民流向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成為一些北部州人口的主體。20世紀初,明尼蘇達州人口的75%、威斯康星人口的72%、羅得島人口的64%、馬薩諸塞州人口的62%、猶他州人口的61%是移民和他們的第一代子女。大多數移民聚居在城市。1890年在全國2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除費城和南部城市外,移民和他們在美國生育的第一代子女均占各城市人口的69%以上,其中,紐約、芝加哥、密爾沃基、舊金山和底特律都在78%以上。

移民帶來了多樣性社會:北不列顛人好勇斗狠,1718年后大量進入紐約以南地區,屠殺印第安人并互相爭斗;教友會(Quakers)和門諾派(Mennonites)教徒則以崇尚平等反對暴力著稱。移民還帶來了基督教各教派。早期“新英格蘭”(包括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主要是“清教”(Puritanism)。賓夕法尼亞則成為教友會與眾多教派和平共處的家園。美國社會教派林立:新教中的長老派(Presbyterian)、循道宗(Wesleyan or Methodist)、浸禮派(Baptist)、再洗禮派(Anabaptist)、艾米什(Amish)等等,以及天主教的各宗各派、美國土生的摩門教(mormenism),等等,各有各的地盤。18世紀30年代以后,基督教各教派逐漸和平相處。大家都敬畏上帝,相信天賦人權,信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與此同時,各殖民地逐漸形成多元的政治形式:新英格蘭在17世紀基本上是社團共同體制度,官員民選,有書面的法規——是為獨立后憲法的先聲。弗吉尼亞直到1678年仍為王室殖民地。其他各殖民地則由英王授予一個或者幾個領主,由其管轄。

《新編美國史》第一章標題是“大災難的受益者:英屬美洲殖民地”。其中指出:歐洲人將貪婪、殘暴、奴役連同疾病和死亡帶到了美洲,使得近代早期的美洲史成為災難史、恐怖史。美洲的征服與移民以2000萬人口的損失為代價。損失的人口中絕大多數是美洲印第安人,然后是黑人。

北美土著印第安人曾長期被認為是散布于美洲荒野、既無市鎮也無村落的落后野蠻的漫游者。白人初到之際曾得到印第安人幫助,但相互關系很快因土地爭奪而惡化。獨立以前,由于不斷的法英爭奪和殖民地白人與宗主國的斗爭,印第安人尚有可能周旋于其間,或作為某一方的盟友。但大西洋沿岸的印第安人大多已被消滅。獨立戰爭期間,許多印第安人部落因為跟殖民者的矛盾而選擇了與英國同盟。美國建國后,這些印第安部落幾遭滅絕性屠殺。史學家稱之為“革命后的種族滅絕性國家政策”(the virtually genocidal aspects of national policy following the revolution)。美國建國之初,用兵對象主要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不享有公民權利。他們的土地不斷被白人兼并。在佐治亞,1828年當選的杰克遜總統不顧聯邦政府當初承認切諾基部落土地所有權的協定,迫使他們踏上“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西遷至印第安人保留地。杰斐遜、門羅、格蘭特等歷任總統都曾設想在西部或西南部建立印第安人的準州或者州,將東部和其他地方的印第安人集中到一起。1880年,南達科他州一半的土地仍被認為是屬于印第安人的。1889年,聯邦政府批準了當時僅存的俄克拉何馬印第安人永久領地對白人移民開放。當年4月22日,一大塊面積近200萬英畝的土地在幾小時內就被分割占領完畢。總的看,建國后美國政府趨向于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在印第安人反抗激烈的俄亥俄河流域,本來富有生氣的土著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較之中、南美洲,美國的印第安人命運最悲慘。

在土著人大批被消滅、被驅趕的同時,非洲人被當作奴隸大批運來。黑人地位的變化與奴隸制興衰密切相關。美國的種植園奴隸制,是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新型奴隸制度。獨立戰爭期間,奴隸制受到平等原則的沖擊。一些黑人奴隸參戰導致身份改變。但棉花種植的擴大、開放向西南部移民和南部對奴隸貿易開門,導致奴隸制極大膨脹。據估計,從1783年簽訂巴黎和約到1808年廢除奴隸貿易,25年中約有25萬黑奴從南方被移往“新邊疆”,同時又有10萬新奴隸運進美國。革命時期,黑人發現美國自由與民主的倡導者、主張“自決”的人并沒有考慮黑人的權利。英國反而征集黑人,設立黑人團,準許黑人進入教堂。但因為害怕失去南方奴隸主對英王的忠誠,英國解放奴隸也很有限。到18世紀80年代,馬薩諸塞、賓夕法尼亞、長島和康涅狄格先后解放奴隸,1799年紐約州也通過了逐步廢止奴隸制的立法,規定黑人男性到28歲、女性到25歲可以獲得自由。南方奴隸主則堅決反對廢除奴隸制度。拉丁美洲的奴隸解放是作為獨立革命的附帶任務完成的。到19世紀50年代,奴隸制在拉美除巴西、古巴外基本廢除。美國的奴隸制卻一直保留到60年代。以妥協暫緩下來的南北沖突,最終是由流血戰爭解決的。

直到20世紀60年代,對非洲后裔的種族歧視才受到“民權運動”的有力沖擊。70年代以后非裔地位大有改善,從政、從軍、從教者增多。但整體上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此外還有心理上的歧視。海灣戰爭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2001年主掌國務院的非裔共和黨人科林·鮑威爾寫了《我的美國歷程》一書,公開質疑“美國人生而平等”。書中講到他曾帶著原則和堅定的信念應征赴越南作戰,后來看到的卻是謊言和欺騙。他說“我特別譴責我們的政治領袖們向(越南)戰爭供給人力的方式。誰被征派,誰可以延期服役,誰上前線,誰可以逃避,誰去死,誰可以活下來,決定這一切的政策是反民主的、不光彩的。我永遠不能原諒一位領導人說過的這樣一些話:這些貧窮、缺少教育又無特權的年輕人是可以被犧牲的(有人形容他們是‘廉價的炮灰’),而其余的都那么優秀,不能送去冒險。……在越南的眾多悲劇中,這種不加掩飾的階級歧視對我沖擊最大,極大地損壞了關于所有美國人生而平等、對國家同樣忠誠的崇高信念。”

鮑威爾書中還談到:“我們的政治領袖們片面地以反共為訴求,帶領我們走進一場戰爭。實際上,(越南人的)戰爭有其自身的民族主義、反殖民主義、超越東西方沖突的內部紛爭等歷史根源。”〔6〕這是迄今所能看到的、來自美國上層的對越南戰爭比較深刻的反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雅安市| 凤台县| 宁强县| 长泰县| 永平县| 青川县| 从江县| 克山县| 玉屏| 屏东县| 灵宝市| 滨海县| 孝义市| 江城| 镇康县| 郯城县| 神农架林区| 贵溪市| 微山县| 任丘市| 班戈县| 婺源县| 溧水县| 盐亭县| 漾濞| 汤原县| 都兰县| 特克斯县| 屯昌县| 霍州市| 青川县| 尼玛县| 新乡县| 石台县| 荆州市| 巴东县| 神农架林区| 肇庆市| 新建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