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
- 袁明
- 3470字
- 2019-11-29 16:12:32
四 美國的難題
高度發達的美國也面臨著種種難題。
(一)國內難題:種族問題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曾這樣預言:“在威脅美國的未來一切災難中,最可怕的災難是黑人在這個國土上的出現。一些觀察家雖然出發點不同,但他們在考察美國的目前困境和未來危險的原因時,幾乎總是歸結于這一主要事實。”〔13〕在美國,黑人問題曾引發了19世紀的南北戰爭、20世紀的民權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中筠將黑人問題稱為“美國良心的負擔”,實際上道出了美國在這一問題上幾乎不能超越的兩難處境。
對美國來說,種族問題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問題。為了發展,美國在過去的兩百多年中一直在動員和運用全世界的人力資源。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全球化過程。移民帶來了種族問題。現在美國的種族問題主要表現為白色人種和有色人種(非洲裔、拉美裔、亞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有時也表現為有色人種之間的沖突。
冷戰結束,全球范圍內民族主義高漲。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也又一次趨于激化。一些代表性的理論在思想界尤其是大學的思想庫中應運而生。1994年8月,哈佛大學教授赫恩斯坦和保守派理論家默里合作出版《正態曲線:美國生活中的智力和階級結構》一書。作者認為,人的智商取決于遺傳因素。他們指出,在美國黑人的平均智商要比白人低1.5個百分點。該書曾一度成為暢銷書。與此針鋒相對的是文化多元主義理論繼上個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后的再次興起。它亦提出一系列極端并有挑戰性的觀點,如否定歐洲文明,認為歐洲文明起源于非洲,歐幾里得、荷馬、蘇格拉底甚至耶穌基督都是黑人;認為歐洲人屬于“冰人”(Ice people),生來自私自利,而非洲黑人則屬于“太陽人”(Sun people),天生善良,所以白人要比黑人低劣。
理論上的不協調反映出實際上的不相容。托克維爾說:“你可以使黑人獲得自由,但你卻不能阻止白人把他們看做異己。”〔14〕1992年4月洛杉磯黑人騷亂,起因是白人警察毆打黑人青年而被法院判決無罪。騷亂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美元,為了平息暴力沖突,美國政府調集了海軍陸戰隊和國民警衛隊,還出動了大批裝甲車。暴力沖突蔓延至紐約、芝加哥、舊金山、西雅圖、亞特蘭大、匹茲堡等大城市,使美國舉國震驚。
除了種族問題本身的頑固之外,新的挑戰也使人們不敢掉以輕心。最現實的就是選票問題。在今日的美國,黑人和其他非白人族裔的選民人數劇增,不管是誰競選都需要爭取他們的選票。如在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時,共和黨候選人布什和民主黨候選人戈爾都爭相用西班牙語來爭取拉美裔選民們的支持。這種傳統形成的對非主流種族的排斥與歧視和現實上對他們的需要又是一對深刻的矛盾。
近年來,美國有色人種之間的矛盾也出現了新的緊張趨勢。由于合法和非法移民的劇增,加之他們的高生育率,拉美裔美國人(主要是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古巴人)在美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據預測,到2010年,拉美裔美國人將達到4000萬從而超過黑人成為美國最大的少數民族。黑人認為這構成了對自己的威脅,因此雙方在就業、移民、競選公職等方面展開了競爭。亞裔美國人的情況略為不同。在早期,亞裔在美國被視為“賤民”,被認為是與主流美國社會格格不入,文化素質低劣。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亞裔美國人已在美國社會中構筑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據統計,有1/3以上的亞裔美國人受過4年以上的大學教育并擁有學士學位,這個百分比是白人的1倍,黑人的4倍,拉美裔的5倍。這一突出的成就贏得了喝彩,也遭到嫉妒和報復。亞裔美國人經常遭到美國藍領白人、低收入黑人和拉美裔美國人的襲擊。如上述的1992年洛杉磯事件中,白人打死了黑人青年,而大批黑人卻把該城幾乎一半的韓國店鋪付之一炬。美國民權委員會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份調查報告中稱:“以暴力、蠻橫、騷擾和恫嚇等形式出現的反亞洲人活動已成為一個全國性問題。”
“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的種族問題中又添加了一個穆斯林因素,使原來一直不突出的阿拉伯裔美國人與主流社會之間的矛盾上升到凸顯的位置。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故事:幾位穆斯林乘客已通過機場安檢,準備登上美國國內的航空班機,但卻遭到白人機長及所有其他乘客的反對。此事被報道后,美國的穆斯林社區輿論嘩然。然而,隨著反恐力度加大,穆斯林美國人和主流社會間的緊張關系更加難以緩和。
可以肯定,雖然一代代的美國有識之士和政治家們為種族問題的妥善解決絞盡腦汁,但是種族沖突仍將作為美國文化和政治的首要問題繼續存在下去。
(二)國際難題:“高處不勝寒”
美國只用了兩百多年時間,從一塊英國的北美殖民地發展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這是美國的“建國之父”們所始料未及的。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他的告別演說中曾告誡人民要遠離歐洲舊大陸的紛爭,專心發展自己。在整個19世紀,美國基本上是以美洲作為主要活動舞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主要角色,而冷戰及其結束更將美國推到了一個極致的位置——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今天,美國以其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的全面優勢,在國際上不斷顯示自身的超強地位。然而,大有大的難處,國際問題專家王緝思用了一句中國古詞來形容冷戰后的美國,即“高處不勝寒”,誠哉斯言。
年輕的超級大國美國面對的是一個發展了幾千年的極其紛繁復雜的世界。如何來認識這個極其復雜的世界,對美國是極大的挑戰,也是極大的難題。受地理、歷史、語言、宗教等多方面的限制,美國真正開始有全面了解世界的意識,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在這之前,美國真正關心的還是美洲或西半球的事情。在美洲之外活動的美國人,多是傳教士和商人,他們即便了解一點外部世情,但他們對美國本國政府和人民的影響仍極其有限。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改造世界的方案開始,美國式的世界觀才逐步展現并逐步自我完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開始之后,這種美國式的世界觀已自成一套理論和體系了。憑借著美國雄厚的財力和人力,亦憑借著美國的創新機制,這種美國式的世界觀、國際觀在內部不斷實現理論和體系的完善;在外部則不斷輻射擴散,大有獨步天下之勢。
這種美國式的世界觀和國際觀的核心是美國價值觀,但又不僅于此,它也要秩序和軍隊。它還相信,世間一切社會發展模式中,美國模式是最好的。
冷戰結束以后,世界經濟隨著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進一步呈現出相互依存的趨勢。美國國內也有一些有識之士試圖突破傳統,研究這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新動態,勾畫這一日趨復雜的世界。但他們的努力受到了一批保守人士的激烈批評。這批人士懷著極強的使命感捍衛著“美國第一”,從理論到實踐。“9·11”給了他們機會。
這批人士現在被稱為“新保守主義者”。一些法國人曾這樣來形容他們:“他們喜歡民主、秩序和軍隊;他們討厭共產主義、基辛格和聯合國;他們贊成杜魯門、里根和托克維爾。”〔15〕這些人代表著美國國內一種相當有影響的政治思潮,其中一些人還身居高位。目前,新保守主義者在美國的影響如日中天。與此同時,他們也在給美國制造更多更大的國際難題。
一切變化的最終動因來自于內部。我們要了解美國今后在國際上的走勢,就需要了解美國國內的政治思潮及政治力量的走勢;了解各種類型的美國人究竟如何在看這個世界。只有如此,我們對美國的研究才能真正走向深入并展示研究的意義。
注釋
〔1〕參見章百家:《中國國內政治及亞太政策1972-1989》,此論文提交哈佛大學、北京大學、東京大學系列合作研究項目“20世紀中美日關系研究”2000年東京會議。
〔2〕徐魯航:《庚款留學對中國的主要影響》,載中美關系史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新的視野——中美關系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頁。
〔3〕羅榮渠:《論美國與西方資產階級新文化輸入中國》,載《中美關系史論文集》,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頁。
〔4〕章百家:《二十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載袁明主編:《跨世紀的挑戰: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重慶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頁。
〔5〕〔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譯本,上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版,第4頁。
〔6〕同注〔5〕,第7頁。
〔7〕同注〔5〕,第15頁。
〔8〕同注〔5〕,第8頁。
〔9〕同注〔5〕,第15頁。
〔10〕此段中引文均見楊玉圣著:《中國人的美國觀》,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4頁。
〔11〕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三聯書店1985年版,第16頁。
〔12〕資中筠主編:《冷眼向洋:百年風云啟示錄》,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8~19頁。
〔13〕同注〔5〕,第396頁。
〔14〕同注〔5〕,第400頁。
〔15〕〔法〕樊尚:《伊拉克戰爭后的世界》,載于法國《新觀察家》周刊,2003年5月28日。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