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科學

一、什么是科學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科學”一詞,但對其含義卻往往不甚了解。有些人將科學與技術聯系起來,認為科學就是尖端技術;有些人將科學定義為“一切系統的、有組織的、正確的知識體系”;還有些人認為,科學就是數學、化學、物理學等等現有的學科。這些看法雖然不無道理,但都有片面性。科學促進了技術的發展,但科學不等同于技術,那些創造發明,如宇宙飛船、電子計算機、人造衛星等只是科學的部分成果,而并不就是科學本身。科學也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識體系,例如,許多哲學體系和宗教體系都是系統的、有組織的知識(它們和科學知識一樣都包含正確的和不正確的成分)。科學也不能以現有的學科來界定,因為有些學科,如文學、倫理學等等并不具備科學的特征,此外,新的學科在不斷涌現,它們同現有學科一樣,可以劃分為科學的和非科學的學科。

那么什么是科學呢?簡略地說,“科學是從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這一目的出發,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而得到的系統的知識”《韋伯斯特新世界大辭典》,“科學”詞條。。這一定義指出了科學的目的、方法和特征。科學的基本特征是,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與客觀的、可實證的知識體系的結合。也就是說,科學是科學研究與科學知識這兩種形式的結合。任何一個科學工作者都知道,科學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開展研究活動,發現新知識,開拓新領域;另一方面是掌握和推廣現有的知識體系。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缺乏科學知識就很難從事科學研究。科學研究則是科學知識的來源,科學知識體系是依靠研究成果來建立、充實和完善的。

科學知識 科學是系統的知識,這些知識是組織在具有邏輯性的理論系統中,它們以論文和專著的形式發表,并在教科書、百科全書、詞典以及各種普及讀物中得到推廣。科學知識可應用于各種目的、各個領域,它是教育的主題,是文化的資源,也是人類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科學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因而它不具有為集團利益服務的意識形態的宣傳性。科學的三個主要任務是描述、解釋和預測事物的產生、發展與變化。科學知識所說明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而不是某個具體現象或特殊事件。科學要排除各種偶然因素,它力求通過對一個個具體事物的研究來找出事物的共性、發現普遍的因果規律。科學知識體系是開放的,它是通過不斷地補充新知識、刪除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舊知識來逐漸積累和發展的。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以系統的、實證性的方法獲取知識。科學要使用實驗、觀察、檢驗等實證方法,以保證所獲得的知識是真實可靠的。科學判斷知識真假的標準是客觀事實與邏輯法則,不符合事實或邏輯的知識是虛假的知識。科學與形而上學是對立的,后者使用的是主觀、思辨的方法,它對同一個事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而科學則是客觀的,任何人只要采用同樣的科學方法都能得出同樣的結論。盡管科學知識是說明普遍的規律,但科學研究卻是具體的、分析性的。研究通常是將事物分解,然后對具體問題作出具體分析,最后才加以綜合、概括。科學研究是人的活動,它不僅要求研究人員具備一定的特殊能力,如智力、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還受到個人主觀因素——如個人偏好、價值傾向、世界觀等——的影響。此外,現代的科學研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是許多個人的有組織的職業活動李漢林:《科學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93—96頁。。在科學的共同體中,不僅需要組織管理與協調,而且還需要一些共同的規范和規則。這樣,研究活動必然會受到社會結構和組織規范的影響。

通過對科學的兩個方面的考察可以概括出科學的一些主要性質:(1)系統性,科學理論是一種邏輯上相互聯系的命題體系。(2)因果決定論,科學假定,事物之間存在著有序的因果關系,盡管這種因果關系可能表現為概率的形式(例如,“事件A的出現有90%的可能會導致事件B”)。(3)普遍性,科學的對象與科學結論是普遍的。(4)開放性,任何科學知識都只是相對真理。(5)實證性,科學研究要依靠經驗觀察與驗證等實證方法,無法被實踐檢驗的知識稱不上科學。(6)客觀性,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規則盡可能地排除了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使科學發現具有客觀性。(7)明確性,科學研究都是針對具體事物,并且是以明確的操作化方式進行的。(8)社會性,科學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影響和制約。下一節,我們將對這些性質做進一步說明。

二、科學的功能

科學有三種主要功能:技術功能、學術功能和社會功能。

科學的技術功能是顯而易見的,科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類擺脫了對于物質世界的被動地位。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科學主要被當作一種滿足人類基本需要的技術手段加以利用,因此在許多人看來,科學僅僅是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但是,大多數科學家是不贊成這種看法的。科學家們強調科學的學術功能,認為科學是一種探索未知、發現真理、積累知識、傳播文明、發展人類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活動。他們認為,科學的目的在于解釋世界萬物,這種解釋能夠提供新思想,能夠充實和改進人類的世界觀,促進思想革命。在他們看來,科學是一項偉大和神圣的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為實用目的服務的手段。不過也有一些科學家走到另一極端,他們排斥科學的技術功能,主張“為科學的科學”,認為科學只是由人類好奇心或興趣引起的一種智力活動。當然,科學在探索真理、開發智力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科學僅僅具有學術功能的話,那么它只能是少數人的愛好或消遣,而無法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職業或一項廣泛的事業。

科學除具有技術功能和學術功能外,還具有社會功能。科學是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它首先是通過技術革命間接地、不自覺地對社會產生影響,然后是通過思想革命直接地、自覺地促進社會變革。培根指出,科學能不斷地為人類提供新思想、新方法,使人們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認識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從而能夠協調地、自覺地管理社會生活,創造更美好、更和諧、更積極的生活方式。科學之所以具有力量,是因為它提供了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手段,盡管“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人們一旦掌握了科學理論,就能將它轉化為改造社會的巨大力量。

科學的三種功能是相互聯系的,其中,學術功能是最基本的,科學的首要任務是發現真理,建立科學理論,但是,科學理論只有運用到生產領域和社會領域中才能發揮其技術功能和社會功能,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科學只有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發展。

三、科學的發展

科學一方面起源于哲學家和宗教僧侶對事物本質的思辨,另一方面起源于工農業生產的實踐。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與分類,第二階段是對自然界的運行機制或規律的認識,第三階段是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認識。如果說人類在認識與解釋自然現象方面已取得了重大進展,那么在科學地解釋社會現象方面則是剛剛起步,目前的科學還很難應付人類在政治、經濟、社會、心理、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問題。

當代科學在發展問題上面臨著三個重大問題:(1)科學與文化的分離;(2)科學方法的局限;(3)社會制度的制約。

長期以來,科學主要是把客觀的自然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它主要應用于人類物質文明的建設,這就造成了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分離。自然科學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說明和解釋客觀世界,而人文學科(哲學、文學、倫理學、藝術、歷史等)則主要以思辨或直觀的方法來說明包含有人類主觀意義的文化現象。這種分離阻礙了對社會現象的科學研究。

與上述缺陷相聯系的是科學方法的局限性。目前的科學方法主要適用于可直接觀測的、重復出現的自然現象,它對那些無法直接觀察的、非重復出現的社會文化現象則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著名的科學家貝爾納(J.D.Bernal)指出:“今天的科學的同一缺陷的另一方面在于它不能妥善地處理各種包含有新穎事物、不容易歸結為數學數量公式的現象。為了把科學擴大應用到社會問題上去,就需要擴大科學以補救這個缺陷。”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546—547頁。

科學的發展還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在現代社會,科學在發揮其功能的同時還具有某些消極作用。例如,尖端技術被用于毀滅生命的戰爭,先進的科技手段造成了工人的失業,生產的集約化導致了貧富兩極的分化,科學理論被改造成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教條。在許多場合,科學似乎已成為一些無形的社會力量的奴仆或工具。人們對科學成果的應用感到失望,對科學的功能產生懷疑,這種懷疑導致反理性主義和反科學思潮的興起。應當指出,科學的消極作用并非科學本身帶來,而是由社會制度的弊端造成的。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提出了一個假設,他認為:“不同的社會結構、不同的制度環境對于科學發展有重大影響。”J.加斯頓:《科學的社會運行》,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244頁。

綜上所述,科學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除了要擴大科學的研究領域、打破科學與文化的隔絕狀態、發展適用于研究社會文化現象的方法之外,還必須改革現存的社會體制和科學體制。要改造社會,首先要深入全面地認識社會。因此,當代科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已取決于社會科學和社會研究方法的進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灵武市| 万源市| 双辽市| 常熟市| 东乌珠穆沁旗| 张掖市| 扎兰屯市| 正安县| 泾川县| 犍为县| 祥云县| 久治县| 呼玛县| 许昌县| 内黄县| 定日县| 闸北区| 文化| 夏河县| 江都市| 洛扎县| 泗阳县| 延长县| 来凤县| 喀喇沁旗| 河北省| 西乡县| 滨州市| 凯里市| 车险| 乐陵市| 榆社县| 乐都县| 靖州| 成武县| 南华县| 罗平县| 青铜峡市| 禹城市|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