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研究類型
只有根據不同的研究類型,才能有效地選擇研究方法或研究途徑。因此,研究設計應當首先從各種角度確定研究類型,并制定出相應的策略。從設計的角度看,主要可以從研究目的、研究的時間性、調查對象的范圍這幾方面來劃分和確定研究類型。
一、描述性研究與解釋性研究
(一)描述性研究
社會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對社會現象的狀況、過程和特征進行客觀、準確的描述,即描述社會現象是什么,它是如何發展的,它的特點和性質是什么。描述性研究同探索性研究一樣都沒有明確的假設,它也是從觀察入手來了解并說明研究者感興趣的問題。本書附錄一中的“中國犯罪問題研究”和“江村調查”都是描述性研究的范例,前者詳細地描述了中國20世紀20、30年代犯罪的狀況、類型和特點,后者則展示了中國的一個農村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全貌和發展過程。
描述性研究盡管沒有明確的假設,但在進入觀察階段之前必須有一些初步的設想,以避免觀察的盲目性。這些設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的時間性。是了解社會現象的當前狀態,還是了解它的歷史狀況或發展過程。也就是說要在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之間作出選擇。
2.研究的空間范圍。是了解幾個地區或城市還是了解整個國家的狀況,是對現象作出整體描述還是將整體劃分為一些類型(如不同城市、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分別進行描述以相互比較。只有規定了研究的空間范圍,才能確定觀察的地點和對象。
3.研究主題和內容。雖然研究課題已提出了所要研究的問題,但是需要具體化,以明確本次研究究竟是要描述什么。例如,研究題目是“中國當代的犯罪問題”,在這一題目下有各種主題和具體內容,如犯罪率、犯罪類型、犯罪心理、導致犯罪的社會因素、各類犯罪的特點、人們對犯罪的態度等等。一項研究可描述其中一個主題,也可以選擇多個主題。
4.研究層次和角度。研究者可以僅在經驗層次上描述具體現象,也可以在抽象層次上說明這些現象的普遍意義。例如,可具體描述各類罪犯的經濟收入和家庭背景,也可描述整個社會在性觀念、倫理道德觀和社會關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研究層次還可分為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前者如描述當代社會的犯罪具有哪些一般特點和普遍的行為模式,后者如描述犯罪者的心理活動和導致犯罪的具體過程。此外,研究者還可從社會結構、社會行為或社會觀念這幾個角度描述犯罪問題。
5.具體化與操作化。在確定了研究主題之后,要對所使用的概念作出具體定義。例如,要描述中國社會階層的狀況和變化,就要對“社會階層”的概念作出定義。說明這一研究是如何界定社會階層的,研究者是以什么標準(經濟收入?職業?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或身份?)把一個個調查對象歸入不同的階層的。如果確定主要以“身份”來劃分,那么還要進一步操作化,說明劃分的具體指標和分類原則是什么——是按通行的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等身份,還是建立新的分類原則。
6.調查對象的選取。是對研究范圍內的所有人都進行調查,還是只選取其中一部分人或某幾個典型人物作調查?如果是后者,那么還要確定選取的方法和程序。
當然,在設計階段,這些設想并不一定很明確、很完善。描述性研究的特點在于它不受假設的束縛,它可以在實際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完善這些設想或改變原有的設想。不過,如果預先考慮的比較周到,那么研究可以少走彎路,它的成功可能性也就越大。
描述性研究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它不僅適用于民意測驗、市場調查、社會問題調查、政府部門的統計調查和各類普查(如人口、農業、工業、家庭生活)等應用性研究課題,而且還可用于理論性的研究課題,如對社區的全貌、對近幾十年來的社會變遷、對各種制度和組織的運行機制等進行描述。全面、準確的描述是解釋社會現象的前提,但描述不僅是提供有關現實的資料,它還可以對社會現象的屬性及其相互聯系進行分析,通過描述還可以發現一些新的現象和問題。
(二)解釋性研究
解釋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說明社會現象的原因、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或后果、探尋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從而解釋現象為什么會產生、為什么會變化。解釋性研究主要運用假設檢驗邏輯,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論框架(理論假設)并提出一些明確的研究假設,然后將這些假設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列出現象的原因或結果。例如,近幾十年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離婚率都有明顯增長。要探尋這一現象的原因,研究者可通過初步探索,并根據某些理論和實際經驗找出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然后從中篩選出幾種最主要的原因,建立多因一果的模型。同理,研究者也可用這種方式建立一因多果的模型(見圖5.1)。這兩種模型還可以合為一個,即同時探求現象的原因與結果。

圖5.1 多因一果與一因多果模型
注:x:自變量(原因) y:因變量(結果)
2.詳析兩變量間的關系。這種方式與上一種不同,它不是在研究之前就列出各種原因或后果,而是只選擇一個最主要的自變量建立研究假設,然后用各種資料來檢驗這一假設,并在深入詳細地分析了這兩個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之后再建立因果模型(詳見第十六章的“詳析模式”)。例如,研究者注意到,離婚率的增長是與宗教信仰的減弱同時出現的,后者很可能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聯系可作為主要的研究假設。至于其他影響因素,如道德觀、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結婚年齡等等可作為檢驗因素,待統計分析之后再確定它們與前兩個變量的關系(見圖5.2)。

圖5.2 詳析兩變量關系
3.深入分析變量間的作用機制。社會現象是錯綜復雜、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即使兩種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的影響也是通過各種因素起作用的,要有效地解釋現象,就必須對現象之間的各種作用機制進行考察。例如,研究者通過考察認識到,宗教信仰減弱會導致兩個對離婚率增長有影響的后果:(1)道德束縛減弱;(2)更強調個人價值。這兩個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他們由此建立了一個較復雜的因果模型(見圖5.3)。

圖5.3 復雜的因果模型
在建立了因果模型之后,就可以依據它來設計研究方案,然后收集資料以檢驗模型。
由于科學的最終目的是對現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釋和科學預測,所以在理論檢驗研究或專題研究中多選擇解釋性研究的設計。但一項研究也可同時包含多種目的,它可能是首先探索某一現象,然后進行描述,最后作出解釋。
二、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
(一)橫剖研究
從研究的時間尺度上可分為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兩種類型。
橫剖研究是在某一個時間對研究對象進行橫斷面的研究。所謂橫斷面是指研究對象的不同類型在某一時點所構成的全貌。如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區的人在某一時間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各種意見和態度。人口普查和民意測驗多采用橫剖研究的方式。
有些人認為,經驗研究多是靜態的、橫剖的,而理論研究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因此它們大多是動態的、縱貫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因為橫剖研究并不等同于靜態研究,它也可以進行動態分析。例如,某項民意測驗在20世紀80年代調查了各種人(20—60歲)的宗教信仰程度,通過分析各個年齡組的不同信仰程度,就可以發現從40年代到80年代宗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和作用的變化。此外,許多理論檢驗研究都采用橫剖設計來探尋因果規律。例如,要考察結婚和有子女是否會影響政治態度,就可以在同一時間調查未婚者、已婚者和有子女者,然后通過比較來發現人在結婚前后和有子女前后政治態度的變化規律。
橫剖研究的優點是調查面廣、多半采用統計調查的方式、資料的格式比較統一且來源于同一時間,因而可對各種類型的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比較。但資料的深度和廣度較差。
(二)縱貫研究
縱貫研究是在不同時點或較長的時期內觀察和研究社會現象。例如,費孝通的“江村研究”是在五十年間三次實地考察一個農村。歷史研究和人類學研究多采用這一設計。縱貫研究包括三種類型:
1.趨勢研究。是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例如,每隔一年或半年就調查一次人們對政治改革的態度,又如比較各次人口普查的資料來發現人口增長的規律或預測今后的發展趨勢。
2.同期群研究。是對同一時期同一類型的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的研究。如調查5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在各個時期所發揮的作用,或在不同時點調查1968—1970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思想發展過程。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類型,而不是某一個體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時間可以調查不同的人,只要他們都屬于同一類型。但每次調查的抽樣都應當是隨機的,以保證被調查到的樣本可以代表這一類型的人。
3.追蹤研究。是對同一批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的研究。如分析同一批人在結婚前和結婚后、或無子女時和有了子女之后的政治態度的變化。追蹤研究注重個體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調查中都調查同一批對象,如“江村研究”。
縱貫研究的特點在于,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此外,由于各種變量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例如,在不同時點進行調查就能確定出婚姻狀況對人口政治態度和行為是否有影響。又如,通過分析1975—1985年人們對政治改革的態度的變化以及這一期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就能找出影響人們態度變化的一些變量。但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關于縱貫研究的具體設計,可參考本書第十二章“準實驗設計”一節。
三、普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按照調查對象的范圍可將調查研究劃分為普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這三種設計類型。
(一)普查
普查(或整體調查)是對較大范圍的地區或部門中的每一個對象都進行調查,它常用于行政統計工作中,如人口普查、工業普查、農業普查等。普查的作用是能夠對現狀作出全面、準確的描述,其目的是了解國情,把握整體的一般狀況、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概括。
普查的設計可參考描述性研究,即在調查之前對調查的時間、空間、主題和內容、研究層次與角度等作出明確、詳細的規劃。
普查的特點是,普查資料的標準化程度很高,可統計匯總和分類比較,調查結論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可精確地反映總體的一般特征。但調查的內容較有限、缺乏深度。普查的工作量很大,所花費的時間、人力和經費很多,因此,除統計部門和政府部門外,一般的社會研究很少采用這種設計。
(二)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是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一些個體作為樣本,并通過樣本的狀況來推論總體的狀況。在社會研究中,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或由于研究目的的要求,往往無法或沒有必要對每一個研究對象都進行調查。例如,要了解全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調查每一個大學生,研究者只需從全國幾百萬大學生中隨機抽取幾千人或主觀選取有代表性的一些人進行調查就可以了。對全國幾百萬個村莊或企業的調查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如果被調查的樣本是采用科學的抽樣方法從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那么調查結果就能夠較好地反映總體的狀況;但是如果樣本是主觀選取的,那么調查結果只能說明被調查到的這批樣本的狀況,而不適用于總體。當然,這種結果對于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也有或大或小的參考價值。
抽樣調查的特點是,它比普查要節省時間、人力和經費,資料的標準化程度較高,可以進行統計分析和概括,能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和特征,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應用范圍廣泛。但它的調查內容不如個案調查那樣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較大,在資料的處理和分析上需要運用較復雜的技術。
抽樣調查是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抽樣理論、統計分析方法、問卷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完善和普及而發展起來的,它常與問卷方法相結合,目前它在社會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三)個案調查
個案調查是從研究對象中選取一個或幾個個體(如個人、家庭、企業、社區、班組等)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它的主要作用是詳細描述某一具體對象的全貌,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與抽樣調查相比,個案調查不是客觀地描述大量樣本的同一特征,而是主觀地洞察影響某一個案的獨特因素。個案調查的方法來源于醫學和法學對病人或罪犯的案例分析,這種分析一般都要詳細了解案主的家庭狀況、生活環境、個人經歷、社會關系、健康狀況等,以探尋其獨特的病因或犯罪動因。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人們在社會研究中廣泛借鑒了這種方法,研究者從工人、農民、貧民、娼妓、乞丐、少數民族、原始部落、社區、企業等社會單位中選取一些具體對象作為個案,詳細、深入地了解人們的社會活動、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文化規范等等。在這些個案研究中,發展了許多適用于社會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手段,如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生活史研究、社區研究、個人文獻分析等。本書附錄一中的“江村調查”、“中國犯罪問題研究”和“街角社會研究”都采用了個案調查的設計。
我國常用的典型調查也是從研究對象中選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對他們進行深入調查。它試圖通過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來概括或反映總體,從特殊性中發現一般性。從調查對象的范圍和調查方式上說,典型調查與個案調查有很大相似之處;但從它們的起源和主要作用上說,兩者又有很大區別。典型調查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總結和倡導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真實、迅速地了解全局情況。與個案調查不同,典型調查要求被調查的對象具有典型性,因此,選取典型是這種方法的關鍵。毛澤東指出:“怎樣找調查的典型?調查的典型可以分為三種:一、先進的,二、中間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據這種分類,每類調查兩三個,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當然,還可以根據各種具體情況來分類和選擇典型。典型調查試圖解決由個別推論一般,由個性概括出共性的任務,在這一方面它有很大的獨創性和應用價值。但它的局限在于,研究者所選擇的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很難判斷的,因此由這種主觀選擇的典型而得出的研究結論并不一定能適用于總體或全局。
個案調查和典型調查的特點是,它們能詳細地解剖某一個案,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到當時、當地的情景和氣氛,能夠深入了解社會行為的背景和發展過程。但調查資料難以標準化,只能依靠主觀判斷得出研究結論,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難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