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社會研究的層次與角度

要對社會進行研究,就需要對研究對象的范圍有全面的了解。社會學家認識到,社會是一個多層次的整體,“社會學的對象包括各部分具有深度的社會現實,從社會表層及形態基礎(地理的、人口的、生態的、工具的等等)到由活的日常實際所構成的上層建筑,復至集體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最后直至既是集體的又是個人的社會意識,都是不斷往復運動,組成了社會現實之網,所有這些縱深層次互相滲透,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總的社會現象”古爾維什:《當前社會學的使命》,巴黎法蘭西大學出版社1950年版,第7頁。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但社會的性質又超出個人特性的集合。那么,對社會的研究應該從何入手呢?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劃分出社會的層次。一般來說,可以將社會現實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1)個人層次,它可進一步分為客觀與主觀(即行為的和態度的)兩個層次。(2)群體(或集體)層次,它也可再分為客觀層次和主觀層次,前者包括群體結構和集體行為,后者包括人際關系和互動規則。(3)社會結構層次,它比前兩個層次更抽象,它包括由社會分化形成的社會制度,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網絡。(4)文化層次,文化是指由社會成員所共有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規范所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這一層次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美﹞P.P.約翰遜:《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7—38頁。。上述層次是從研究單位的角度劃分的。當然,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劃分社會層次(如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一、研究層次——宏觀與微觀

由于社會現象的錯綜復雜,對社會的研究一直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者選取的社會層次和觀察角度不同,他采用的研究方式也就不同。當代法國社會學家布東根據一些經典社會研究劃分出社會研究的不同角度雷蒙·布東:《社會學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3頁。,參考他的分類,我們可以進一步概括出社會研究的幾個主要層次:宏觀層次;微觀層次;社會單位層次。在每一層次中,根據不同的研究角度還可劃分出不同的研究主題。

(一)宏觀層次

宏觀層次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側重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來研究社會整體的性質和發展規律。宏觀研究的主題有:

1.社會變遷研究。是在文化層次上,即從歷史演化的角度來發現并解釋社會發展的規律。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論和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都是這種研究的范例。韋伯通過對歷史的“縱向研究”,運用定性分析方法,指出了資本主義產生之前的新教倫理觀與資本主義企業家的價值觀的相似性,由此來解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原因。一些社會學家還利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宏觀社會現象的變化,例如迪爾凱姆的《自殺論》闡明了經濟周期與自殺周期的相關關系。

2.社會結構研究。是從社會系統的相互聯系入手來分析社會體制。社會學的啟蒙者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一書就是探討各種社會體制的協調性問題,他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與文化、習俗的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對現代結構功能主義有很大影響。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1902—1979)建立了社會系統的理論模型,用來分析經濟制度、文化系統與社會行動者及其社會關系的聯系。

3.社會行為與態度的研究。是將許多個人的行為或態度視為一個整體,由此來分析、預測人們的社會行動。這種研究通常采用大規模的統計調查,利用問卷和民意測驗來了解人們的社會態度和行為傾向,然后用社會背景變量加以解釋。例如,用經濟收入、教育水平解釋不同社會階層的政治態度。迪爾凱姆的《自殺論》通過收集大量的統計資料詳細分析了導致自殺行為的社會因素、宗教因素。美國社會學家斯多弗等人的《美國士兵》一書也是社會行為研究的范例。

(二)微觀層次

微觀研究是從個人或群體入手,通過觀察人們的社會交往來發現社會行動的意義、特點與其社會環境的復雜關系。微觀研究的主題有:(1)人的社會化;(2)人際關系;(3)個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1863—1931)的“自我——他人”理論和“社會化”理論闡述了文化、價值等符號是如何為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理解,從而使社會生活得以建立和維持的。符號互動論指出,社會是由社會行為者不斷解釋其社會情景的意義,并在實際交往中不斷相互協調和適應的過程。社會心理學、行為科學、現象學和民俗方法學的研究多在微觀層次,它們不注重社會整體的性質,不試圖發現所謂客觀規律,而是注重實際的社會過程和個人的活動,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實地觀察與客觀描述。

(三)社會單位層次

社會單位層次是從群體結構和集體行為入手,直接考察實際的社會單位,如社會組織、社會群體和社區。

1.社會組織研究。是對企業、公司、學校及其他機構的研究。這種研究類似于社會結構研究,即通過變量分析來描述組織內部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組織與外部系統的關系。美國學者馬奇和西蒙等人的《組織機構》、克羅澤埃的《科層現象》是這種研究的范例,他們傾向于用形式化的命題來表述組織的系統模式。

2.社會群體研究。是對青年、老年、婦女等群體的研究。它通常采用參與觀察的方法,并盡可能記錄下各種信息。懷特的《街角社會》是這種研究的典范,他長期參與到一個青少年團伙的日常生活中,通過細微的觀察,對這一群體作出了詳盡的描述。此外,近幾十年來,在群體研究中還采用了實驗方法,即引入某項變量、控制其他變量來觀測實驗變量對群體行為或態度的影響。

3.社區研究。這種研究的范圍很廣,它既包括對一定區域(城市、鄉村、縣鎮……)的全面考察,也包括對社區內部特定社會問題的研究。社區研究常采用人類學方法,即長期參與觀察與實地研究。美國社會學家林德夫婦的《中鎮》、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都是社區研究的范例。

表3.1概括地說明研究層次與各種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式的關系。

表3.1 研究層次與研究方式

二、社會整體與個體

在哪一層次上才能對社會做出科學的解釋呢?這是整體主義方法論與個體主義方法論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

整體論認為,社會的性質不是由其部分的性質決定的。社會整體決定其各個部分的本質,由此推論出,社會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是社會整體,如社會文化、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等,因為社會現象的存在與變化只能由整體特征或宏觀變量(結構變量,環境變量等)來解釋,而不能歸結為個人特性,即不能還原到個人心理或生理的層次。

個人論則認為,社會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是個人,韋伯寫道:“理解社會學認為個人及其行動是它的基本分析單位?!币驗閭€人是有意義行為的唯一承擔者,而國家、團體、社會制度等等整體概念都是表明人們互動的某種范疇,它們都可以還原為各個參與者的行動。波普爾、沃特金斯等個體論者還強調,對于社會現象應當根據人的動機、態度和行動來解釋,而不應當根據社會集合體的性質來解釋。沃特金斯寫道:“也許可以根據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現象(如充分就業)對另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現象(如通貨膨脹)做出不徹底的或半途而止的解釋;但我們不可能對這類大規模社會現象做出徹底的解釋,除非我們能夠從個人的意向、信仰、資源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中推演出這種解釋?!?img alt="引自﹝美﹞D.C.菲立普:《社會科學中的整體論思想》,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58252/1317333290383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2294-qhgkDi7NRSZh9FIvwiXbUT9kHbayp9Kb-0-2ef3fa0f0c448b57fcb755fbc7d1bbfa">

個體論與整體論的分歧在于:個體論主張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礎層次上對事物作出解釋,而整體論主張通過揭示整體的本質屬性來解釋各個具體事物。

整體論(或系統論)是當代富有啟發性的新思想。它正確地強調,只有了解一個有機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認識系統的本質屬性。它指出了傳統科學的分解或分析方法的局限,但是它并沒有提供一套研究有機整體的操作方法。到目前為止,它還只是一種無法付諸實踐的學說﹝美﹞D.C.菲立普:《社會科學中的整體論思想》,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頁。。此外,由整體論推導出社會研究應當“從社會整體出發”也是不恰當的。

首先,從分析單位的角度來看,整體與個體是相互補充的。例如,對于“為什么不同國家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這一問題,就不能以個人為單位來解釋,而必須用結構或環境變量——如各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地理位置、歷史條件、階級狀況等——來說明。而對于“為什么有些人贊成而有些人卻反對某種社會制度”這一問題,則必須要考慮個人特征。盡管這兩種研究是回答兩個不同的問題,但它們都有助于理解“社會制度”這一現象。

其次,在具體研究中要考慮社會整體的所有聯系,不僅難以做到,也沒有必要。社會研究一般是選取某一層次或角度,主要考察少數重要因素來說明所研究的現象。例如,馬克思主要以經濟因素,而韋伯主要以宗教因素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迪爾凱姆在解釋各國自殺率不同的原因時,也主要以“社會整合程度”這一變量來說明,而不是列舉所有影響因素。這說明,“從社會整體出發”作為一個方法論原則,其作用是有限的,且缺乏實踐上的意義雷蒙·布東:《社會學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

實際上,社會現象既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區分為各種特殊類型,這就需要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需要在各種研究層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式之間進行選擇,而不能事先將社會研究限定在某一層次或某種分析單位上。

三、研究范式

雖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一書中提出“范式”概念時并沒對它做明確的定義,但從他的基本思想中可得出這一定義: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學科的科學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例如,蘊含在牛頓的物理學中的世界觀構成一個范式,而與之對立的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世界觀則構成另一種范式。M.馬斯特曼:《一個范式的本質》,編入《知識的批判和發展》,劍橋,1970年版,第49—89頁。范式是由其特有的觀察角度、基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構成的,它表示科學家看待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式。

美國社會學家里茨爾區分了社會學的三種不同的研究范式:社會事實范式、社會定義范式和社會行為范式,這種劃分主要是表明社會學家看待社會現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觀察角度。G.里茨爾:《社會學:一門多范式的科學》,波士頓,1975年版。

社會事實范式 是以迪爾凱姆的方法論思想和現代的結構功能理論為代表的,它強調社會現象的客觀性,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的事實,它們不能還原為個人的事實。例如,一場社會運動并不是由許多個人行動構成的,而是由一些社會歷史因素所形成的“合力”推動的,它是一種客觀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歷史現象。社會事實范式強調對宏觀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文化規范進行研究,在社會結構層次和文化層次探討社會的本質屬性。

社會定義范式 以韋伯的思想為代表,它強調社會現象的主觀性質,認為一些宏觀的社會現象,如“國家”、“制度”、“階級”等等都不是有形的實體,它們是由人們的主觀定義建立的,因此社會現象是不可能與個人的動機、態度和行為相分離的。這也是個體主義方法論的主要論點。米德等人的符號互動論還進一步指出,人們對社會和社會現實的定義是通過人際互動過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行動和互動方式都受這種共同的社會定義的指導。社會定義范式強調在微觀層次研究人們是如何建立社會、如何在社會中行動的。

社會行為范式 是以行為科學(管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社會學等)的方法論為代表的,它強調對個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客觀精確的分析,主張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它認為社會事實范式過于抽象,只限于宏觀層次,而社會定義范式又過于主觀,只限于微觀層次,因此只有通過對人的外部行為進行經驗觀察,才能認識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客觀地解釋社會現象。

表3.2 三種研究范式

注:引自G.里茨爾在北京大學的演講(1988年10月)。

以上這幾種研究范式都只是強調社會現實的某一側面,但它們對于全面地認識社會都是必不可少的。盡管這幾種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設、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過在實際研究中,它們又是相互聯系的。例如,社會學研究主要關心的是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它的研究主題常常是以社會事實的概念表述的(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但這種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因此在經驗研究中就需要運用社會行為范式的概念將其具體化,而在研究社會行為時又必然涉及人的主觀層次,這就會與社會定義范式的概念相聯系。

當然,用不同的范式研究同一現象時有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這就使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評判產生困難。但這在社會科學發展的現階段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研究沒有統一的范式或模式,各種觀察角度、各種研究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這不僅是客觀的事實,而且也是本書所要強調的一個主要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奉节县| 寿宁县| 德格县| 五指山市| 来宾市| 墨玉县| 于田县| 平乐县| 梁山县| 调兵山市| 汉寿县| 修水县| 苏州市| 龙口市| 搜索| 屯门区| 沅陵县| 无锡市| 佛山市| 平陆县| 垫江县| 大化| 江阴市| 陕西省| 保亭| 阳信县| 秦安县| 永泰县| 攀枝花市| 镇安县| 茌平县| 固原市| 霍州市| 长阳| 仙居县| 怀集县| 丹棱县| 大港区| 武清区|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