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憂心忡忡的路振飛
- 晚明之江山無盡
- 咸吃波羅
- 2439字
- 2019-03-19 12:00:10
朱慈烺厲聲道:“何須老師親自前往,祁百戶,你這個錦衣衛百戶,難道是白做的不成,刀山火海都闖過的人,還被他區區幾個漕兵攔住?你自己去跟他們交涉,若是不講道理,膽敢阻撓本宮船隊進閘,你手里的繡春刀可不是擺設!”
祁八一路護送太子南下,早就把太子當做了天下之主,他可不懂什么監國不監國的,天大地大,就是皇帝老子最大,如今先皇死了,不就輪到太子爺坐江山了嗎?殿下說得對,刀山火海都闖過來了,怎么會在這里受這些鳥氣?剛才他被那幾個漕兵幾句話就給打發了,讓他在殿下面前丟了臉,心里早憋了一肚子的氣,又看到張三那廝在一旁正一臉鄙夷地望著他,聽了太子的話,哪里還不曉得該怎么做,忙以軍禮單腿跪下,抱拳大聲說道:“屬下定然不辱使命。”
說著,就起身下船,咋咋呼呼地召喚人手去了。
方以智有些擔憂看著祁八乘上小船,小船在起伏的河面上晃晃悠悠地遠去,李士淳也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正想說話,卻看到張同敞氣定神閑地站在船頭拈須不語,心里不禁暗暗慚愧。自己真是太書生氣了,皇家的威嚴豈容褻瀆,難道真要自己這種書生去和那些漕兵講什么道理不成?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講不清,當然是殿下的辦法好,簡單,直接。想到這些,不知不覺間他也挺直了腰板,站立船頭任憑河風吹拂……
朱慈烺卻有些不淡定了,他倒不是擔心祁八,而是想起李士淳的話,他一路南來,口口聲聲說是奉了崇禎的遺旨,連李老頭也被騙得深信不疑,可他哪有什么遺旨,眼下算是混過去了,將來呢,到了留都總要拿出來吧,嗯,對了,倒是可以偽造一份,這個并不難,可是遺旨該寫些什么內容呢?
崇禎的遺言好像在歷史上很有名的,是什么來著?哦,對了,“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可是,可是這些話都與太子南下無關啊,還有什么,還有什么來著,對了,口諭,就說是口諭,不,也不行,光是口諭恐怕不足以取信于人,更何況要面對的是老奸巨猾的一幫子朝廷重臣,必須寫點什么,嗯,對了,有一回,李自成曾經洋洋得意地告訴太子朱慈烺,說是在崇禎遺體的衣袍上發現一句話,叫什么“百官具赴東宮行在”,李自成當時說完話還萬分鄙夷地看了幾眼身邊的俘虜朱慈烺,對了,就是這句話……
就在朱慈烺腦筋里面轉了十萬個圈,打主意動心思要對堂堂留都文武百官出老千的時候,祁八也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以錦衣衛,太子親軍的名義狠狠揍了那幾個漕兵頭領一頓不說,還將河閘大大打開,讓朱慈烺的船隊和百姓的船只順利得以通行,這樣一來,太子的船隊自然就在百姓的歡呼聲中,浩浩蕩蕩地沿著運河往淮安駛去……
淮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要沖,漕運中心,興盛繁華,人文薈萃。大明弘治年間,黃河多次改道,黃淮交匯,水道縱橫,形成了南北之間的天然屏障。北變之后,由于擔心賊寇的進犯,明軍大舉南撤,這里又成為重要的軍事中心。
這幾天,淮安的最高長官,擔任淮揚巡撫、漕運總督的路振飛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了。
就在幾天前,有精騎來報,大明太子已乘舟南下。以前雖也有過類似的傳聞,可一次次的失望之后,路振飛也不敢太過當真,可當他看了張同敞讓人帶來的親筆信后,卻不得不趕緊上報給正在南京籌建新朝廷的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
消息傳出后,一時之間,南京上下熱鬧非凡。
北都淪陷,天子死國,大明成祖以后就開始行使兩京制的兩京之一的南京,作為大明如今唯一的都城,自然就要擔當起大明政.治.中心的作用。而在帝.制時代,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夠號令全國的政.治.中心,就需要有一位國君坐鎮。
古語有云:“國不可一日無君”。雖然以前也有很多傳聞說太子已經南下,但是左等右等都沒有見到太子的身影,甚至皇帝的其余幾個皇子也杳無音信,后來更是得知皇帝的幾個兒子都成了賊寇的俘虜,失望之余,南京的大員們自然就想到了從來自各地躲避戰亂,剛好逃到留都的藩王們中間選擇繼承人。
在諸藩之中選定皇位繼承人本來不是什么太難的事,有明以來,大明的文武百官早就做過不少次這樣的事了,按說是駕輕就熟的事情,偏偏在留都任職的這些官員全都是些不怎么受皇上待見,在當時還被官場稱為“吏隱”的二線官員,自然也就缺乏一個領.袖群倫、力排眾議的官員出來主持大局了。
于是,許多大員都打起了各人的小算盤,都想獲取擁戴之功,借此最大化自身的私利,最后,在各方利益集團的交鋒博弈之下,敲定了立福王為君。
五月初三,在大明皇位空懸四十七天之后,來自河南的福王在南京正式就任監國,總算讓大明留都名副其實。
按照原先的計劃,福王就任監國只不過是為正式成為皇帝做做樣子,過度一下而已,已經確定于五月十五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登極成為大明皇帝,偏偏就在五月十三這天,路振飛接到了太子北歸的消息。
這當然是由于朱慈烺一行無知無畏不顧風險改道南下的后果。
路振飛自然不知道這一切,但他更不敢怠慢,忙用六百里加急塘馬,將此消息迅速傳到南京,南京上下頓時亂成一團。
在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的堅持下,本該上演的一出“勸進”大戲沒有上演,登基大典自然也無限期暫緩舉行,福王甚至對人說:“太子北來,如果為真?將何以處孤。”一時之間,風云變幻,讓本來就只剩下半壁江山的大明王朝大有風雨欲來之勢,這正是淮撫路振飛憂心忡忡的原因。
五月十八這天,連日陰雨綿綿的淮安城突然放晴,烈日當空。
再次收到張同敞的來書,得知太子將在淮安碼頭上岸,路振飛自然率領淮安眾官到碼頭迎接殿下。這個時代本就沒有多少娛樂活動,也不知道從哪里聽到傳聞的淮安百姓也都三三兩兩來到碼頭,挈婦將雛,扶老攜幼,碼頭上一時間人山人海,擠擠挨挨,熱鬧非凡。
正午時分,由百余艘大大小小的河船組成的太子船隊緩緩靠岸,先是從前面的一些小船上陸陸續續走下一些百姓士子,等這些百姓士子上岸后,后面的大船才靠上碼頭。不一會,就見一隊隊手執鋼刀長槍,身著鴛鴦戰襖的精壯漢子依序下船,雄赳赳氣昂昂的立于碼頭兩側,精神抖擻神情肅然地向一艘緩緩靠岸的大江船行著注目禮,等船靠攏岸邊,幾名船夫往那艘大船上搭起船板,一陣號角吹響,只見一名身材高大,氣宇軒昂的素衣少年,在幾個身穿白色儒衫,頭戴方巾的士子陪同下,緩緩走上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