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879~1898年:萌芽(2)
- 晚清民國大學之旅
- 李子遲
- 5581字
- 2013-12-01 19:03:26
明代岳麓學術仍以朱(熹)張(栻)之學為宗。清代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得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得御書“道南正脈”匾額,岳麓書院又得以復興,但由民辦逐漸轉向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興起,書院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道光年間,吳榮光于書院內創立湘水校經堂,使其成為漢學研究的重鎮。岳麓書院的最后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晚清民初,因為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書院也開始新學的傳播,并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以后,維新變法運動興起,要求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時務學堂創辦,后相繼改名求實書院(1899年)、湖南省城大學堂(1902年)。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與岳麓書院合并,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同年,湖南高等實業學堂創建。辛亥革命后,改學堂為學校,擬辦湖南大學,期間先后易名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12年,湖南高等學堂與1908年創建的湖南優級師范學堂合并組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17年),1926年湖南大學正式成立。
1937年,省立湖南大學更名為國立湖南大學,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國立大學之一。1946年,國立商學院并入國立湖南大學。1949年,湖南國立師范學院(1938年創建)、湖南省立克強學院(其源頭是創建于1902年的湖南農務工藝學堂)、國立湖南商學院(1942年創建)、私立民國大學(1916年創建于北京)、湖南省立音樂專科學校并入湖南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李達為湖大第一任校長。李達后來還做過武漢大學校長,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10位大學校長之一。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湖南大學更名為中南土木建筑學院,廣西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華南工學院(鐵道系與土木系)、南昌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四川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武漢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云南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并入。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學院更名為湖南工學院。1959年,湖南工學院復名為湖南大學。1963年,上海機械學院(汽車專業)、湘潭電機學院(電機等5專業)、南京汽車制造學校(汽車專業)并入湖南大學。1978年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調整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00年,湖南財經學院并入新湖大。
學校雖幾經變革,多次易名,但始終為湖南最高學府,原書院院舍始終保持未變,校園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今日的湖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人文學科獨具濃厚文化背景、經濟管理學科富有特色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修復后的岳麓書院被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學府正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岳麓書院向來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并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唯楚有材,與斯為盛”。岳麓書院是強調“愛國”“務實”,經世致用、救國救民為主旨,具有鮮明特色、深遠影響的“湖湘學派”與“湘軍”的發祥地、淵藪濫觴和靈魂中樞。
中國書院一般都有學規。所謂學規,是書院訂的用以規范生徒學習、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岳麓書院的學規,最早源于朱熹的《書院教條》,到清代乾隆年間,歐陽正煥任書院院長時,提出“整、齊、嚴、肅”四字并撰詩,刻在碑上嵌于書院講堂右壁,流傳至今。這四個大字剛勁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
岳麓書院學規(1748年): “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各矯偏正,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相干。行坐必依次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目數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刻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
湖南大學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華與實兮并茂,蘭與芷兮齊芳。楚材蔚起奮志安壤,振我民族揚我國光。”校訓是:“實事求是,敢為人先。”校風是:“博學、睿思、勤勉、致知。”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湖南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岳麓書院與湖南大學功不可沒。
岳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朱熹、張栻、周敦頤、程頤、程顥、王陽明、王夫之、王先謙等眾多名家在這里傳道授業;學制變革時期涌現了譚嗣同、梁啟超、陳寶箴一大批著名師長;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陶澍、魏源、陳天華、蔡鍔、郭嵩燾、李元度、唐才常、楊昌濟、蔡和森、鄧中夏等影響中國歷史的風云人物也都曾在此求學;青年毛澤東數次寓居岳麓書院半學齋,從事革命活動,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遺骸長眠于此,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觀。其中最著名的有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黃興、蔡鍔、蔣翊武、劉道一、陳天華,辛亥光復湖南的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同盟會重要成員姚宏業、禹之漠,著名學者楊樹達及大批陣亡將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已與岳麓青山溶為一體,是岳麓山文化浩氣長存的一個篇章,是碧血丹楓美景中最具有憂國憂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頁。
雖然宋朝時建立的岳麓書院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近、現代大學,說她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學府并不科學,但是,從宋朝的岳麓書院到今天的湖南大學,辦學歷經千年而從未間斷,說她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堅持辦學歷史最久的一所學校、一個教育機構,那總是正確的。
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三校園均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湘江西岸樹林蔭翳的岳麓山腳,景物繽紛絢麗,被我譽為“中國高校十大風景名盤”之一。岳麓山巍峨雋秀,象征厚重和凝固;湘江水聲聲不息,寓意靈動與鮮活。新樓古院鱗次櫛比,綠樹白墻交相輝映,花木繁茂校園幽雅,依山傍水風景宜人,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是讀書做學問的最佳園地。它們俱遠離都市喧囂,泉水淙淙,草綠鶯飛,空氣新鮮;再配以傳統、樸實的小紅磚樓,既有古典情懷,又有藝術氛圍。
三所大學的校園里芳草菁菁,秀木蔥蔥,理風文樂,激濁揚清。它們幾乎完全靠在一起,無須圍墻,成為一體。湖南是我的家鄉,20余年前我就第一次去這里了,那時她還有些破爛、陳舊、冷清,哪里想到會有今天的繁華、熱鬧?
2、1879年:外來的“洋和尚”
建國前,中國共有14所教會大學,分別是圣約翰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湘雅醫科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協和大學等。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這些教會大學無一幸免全被撤銷。在那個政治氣氛異常濃厚的年代,有著濃重教會色彩的大學命運可想而知。
對于教會教育事業,過去和現在的人們有過多種評價。不能忽視的是,教會教育機構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是在中國逐步乃至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完成的。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諸多教會學校的建立和發展,正折射出了這種侵略、滲透活動。各教會學校尊崇的宗教宣傳,以及閃現于其間的一些民族虛無觀、西方種族優越意識等,無疑與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潮流相悖。但是,教會的教育機構絕非一無是處,它們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
教會在華辦學與傳教幾乎同時開始。一百余年前,清政府宣布:外國人在內地開設學堂“亦無庸立案”。在興辦新學的熱潮中,借助留學的便利,教會學校開始高速發展,對社會影響日深。據統計,出席第一次國民黨會議的600名代表中,基督徒占了十分之一。
在世俗化、本地化的影響下,大學最初是傳教的副產品,后來卻發展成為有相當規模的產業,但一直是賠錢的。據資料記載,學費占了辦校資金很大一塊,此外由教會資助,每年的維持費和土地、房子都由教會提供,傳教士(教師)不必由校方支付工資。后來中國人的捐助開始增大,但始終沒有占到主體。從清末到北洋政府,教會學校“自顧自”地發展著,不受中國政府制約。它們所發的文憑來自美國,便于學生留學。
復旦大學教授說:“這些學校培養了一批自由知識分子,或者說‘自由職業者’。”它們的畢業生“帶點洋話,知識水平比較高,學到的東西在租界經濟圈里派得上用場:學醫可以開診所,學商科可以當經理……”
1925年11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外人在華設立學校認可辦法》,要求校名冠以“私立”,校長須為中國人,中國人須占校董會名額半數以上,宗教科目不得列入必修等。緊接著是立案。這并未對高校產生什么影響,只是統一了教學大綱。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學制改革,已經將原先的“日式教育”改為“美式教育”;而國民政府的教育體制也是美式。經過改造,教會學校走入輝煌的“黃金十年”。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范與導向作用,成為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驅。因為它們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有什么奇怪呢?在美國,從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到芝加哥大學,無一不有教派背景。它們都經歷了漫長而完整的“世俗化過程”。
不過,教會大學學費過于昂貴,遠遠超過私立大學與國立大學。當年,由于圣約翰學費太高,曾讓“一代才女”張愛玲負擔不起學費,中途輟學。國立大學學費自然最低,卻也最難考取。
據學者陳明遠先生統計,在20世紀30年代,國立大學的學費,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費的份額大約5%~10%,或者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一兩個月的平均工資。而貴族化的教會大學的學費,占平民家庭生活費的份額為35%,即三分之一;或者相當于一個工人年工資的三分之二。怪不得當時有人說,教會學校是培養“高等華人”和“精神貴族”的溫房;而北大、北師大等學校則洋溢著“平民意識”。
但不管怎么說,那時大學的學費還遠不如今天的大學高。
圣約翰學院
圣約翰大學是一所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葉在上海運行的一所高等教育學府,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最早的一所教會學校。其原校址位于現在的華東政法大學(原華東政法學院)所在地。
圣約翰大學創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約翰學院,是由美國圣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將原來的兩所圣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并而成,在滬西梵皇渡(今萬航渡路)購地興辦。于此年4月14日破土動工,9月1日開學招入第一期學生。辦學初期設西學、國學和神學3門,用國語(即現在的普通話)和上海方言授課。1881年學校的英語老師卜舫濟牧師開始完全用英語授課,這是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學校。1886年年輕的卜舫濟出任校長,時間長達52年,對圣約翰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1892年起學校正式開設大學課程,并且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學科教授。1896年學校形成文理科、醫科、神學科及預科的教學格局,為滬上唯一高等學府,對東南地區高等教育的改革產生深遠影響。直到1895年之前,圣約翰學院一直是中國唯一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當然也是最好的大學了。
1905年學校成為綜合性大學,并在美國華盛頓州注冊,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4所大學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成為獲得美國政府認可的在華教會學校。此時的圣約翰已經初具規模,擁有一座1884年美國紐約克拉克遜女士以巨額資助興建的教堂,后經重建成為該校禮堂兼圣公會教堂(20世紀80年代末該教堂被拆除后改建為華東政法學院圖書館),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創辦人名字命名的中國式教學樓“懷施堂”(20世紀90年代初改稱“韜奮樓”)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賠款所建起來的“思顏堂”(紀念學校的第二任校長、中國籍牧師顏永京)。
1913年圣約翰大學又開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開始招收女生,后來發展成為一所擁有5個學院(原來的4所加上后來的農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教會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入讀者許多多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擁有很濃厚的教會背景。學校直到1947年才向國民政府注冊。
圣約翰大學是首個將西方教學風格引入中國的學校,除了極重視英語以外,宗教、體育和課外活動也十分被強調。圣約翰辦的教育“比美國還要美國化”,其商科學的是經濟學理論。校內體育設施完善,這里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足球隊。其他學生組織、活動也十分多,包括許多十分活躍的左派學生團體,曾十分活躍地參與五四運動等政治運動。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曾有17名教職員及553名因對學校當局不滿而離開圣約翰大學,于當年8月另組光華大學(今延安西路東華大學校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圣約翰大學曾將學校遷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與滬江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四校組成上海聯合基督教大學,但后又于1940年遷回原校址。學校的辦學經費除了來自學費收入外,也有教會和其他社會捐款。
圣約翰大學校訓初為“光與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圣約翰大學擁有許多著名的校友,都曾對中國的歷史進程起到過影響,知名校友包括顧維鈞、林語堂、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榮毅仁、劉鴻生、鄒韜奮、嚴家淦、經叔平、貝聿銘、周有光、成幼殊、黃金祺、陳成達、何占春、曾楚霖、潘序倫、施肇基、王正廷等。他們大多出身顯要、富裕家庭,成就則遠超父輩。
1950年12月,圣約翰大學正式宣布與美國圣公會脫離關系。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她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今并入復旦)。
1967年,臺灣的圣約翰大學校友為延續圣約翰精神,原本打算在臺復校,但受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教育政策的影響,私人僅能開辦專科學校,遂成立新埔工專,目前已升等為圣約翰科技大學,未來將恢復為圣約翰大學,成為一流綜合性大學,光耀圣約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