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區變態心理學基礎知識
一、變態心理學概述
(一)變態心理
也稱異常心理,是指人們的心理活動,包括思想、情感、行為、態度、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發生異常或接近異常,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異常。
研究這些異常的心理活動,包括探索異常心理活動的表現及規律;尋求引起這些異常心理活動的原因;了解及掌握這些異常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并研究各種心理異常活動和糾正、治療及預防方法的學問。
(二)變態心理學的任務
(1)在理論上,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有助于對正常心理活動的認識,有助于揭示人類心理活動的實質。
(2)變態心理學的研究也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科學證據。因為,變態心理學通過對行為異常的發生、發展、病因和治療的研究,加深了對物質和精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認識。
(3)在實踐中,變態心理學有助于促進和保障人類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同時,變態心理學的研究也有利于對心理異常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三)變態心理學的判斷標準
(1)經驗標準:以經驗作為判別心理正常或異常的標準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個體的主觀體驗,即自我評價;二是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被觀察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處于正常或異常狀態的判斷。
(2)統計學標準:對人群的心理現象進行調查和測量,用統計學的方法處理,勾畫出某些群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正態分布曲線。絕大多數人都處在均值附近,只有極少數的處在兩端,變態心理者大多處在兩端。
(3)醫學標準:又稱癥狀標準和病因學標準,是從醫學角度出發,用判斷軀體疾病的方法來判斷心理是否處于異常狀態。
(4)社會適應標準:這是以社會常模為標準來衡量。所謂社會常模是指人們必須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時地調整心理活動,以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準則,并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
判斷心理是否處于常態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則:
● 心理與環境的統一;
● 心理活動自身的完整性和協調性;
● 個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以及穩定的個性特征在其各種心理過程中是否得到表現,即心理活動自身的統一性。
二、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變態心理學是以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分支。變態心理學的這個定義,明確地指出了它是以研究各類形式的變態心理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變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同時也是精神病學的對象。不過,針對同樣的對象,兩門學科各自的側重點不同。
變態心理學側重研究和說明異常心理的基本性質與特點,研究個體心理差異以及生存環境對異常心理發生、發展的影響;精神病學作為臨床醫學的分支,著重異常心理的診斷、治療、轉歸、預后,以及精神病的預防與康復等。
三、變態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紀,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已經開始對人的變態心理進行過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試圖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心理異常現象。他反對以求神詛咒等方法對待患者,認為應從患者的身體和大腦中尋找致病原因。
約在公元前1世紀,另一位古希臘醫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礙”與“心理不健全”的術語。此后,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變態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領域,使有關變態心理的研究從思辨轉向實驗,從患者的外部表現進入其內心活動。
在中國,公元前11世紀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這一病名載于文獻。成書于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最早列出“癲狂篇”,對變態心理作了醫學描述,并且存錄了有關治療的資料。以后歷代醫家和學者在探討醫藥或哲理的過程中,對于變態心理的表現、成因和矯治等屢有論述,至明清時期,更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重要的進展。
20世紀20年代后期,歐美各國有關變態心理學的著作陸續引入介紹到中國。中國學者朱光潛等較系統地評價變態心理學的各種學派,論述了這一學科的任務和研究方法,推動了當時中國變態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其后,不少學者相繼撰寫有關變態心理學的著作,并開展了實驗與臨床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整個心理學、特別是醫學心理學在中國的迅速發展,變態心理學受到重視,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四、變態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從異常與正常的對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質,即揭示心理現象對于大腦的依賴關系,以及對于客觀現實的依賴關系。
變態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包括實驗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術為基礎,它的研究成果又為普通心理學開辟了新的工作領域,提煉新的研究課題,從而充實、豐富了普通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是醫學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與醫學心理學的其他分支交叉滲透,互為補充。變態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既有緊密聯系,又各有不同的任務和課題。精神病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以變態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直接服務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其臨床資料和實踐成果又可豐富變態心理學的內容,驗證變態心理學的理論和假說。
對變態心理發生的原因和機制有多種探索途徑。由于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不同,對變態心理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在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曾出現過不少試圖解釋各種病態心理或行為的變態心理模式。這些模式都較注意根據統計結果區分病態和常態,考慮到變態心理和常態心理之間存在連續的量的改變。
通常,人們總是把在群體中出現頻率高的心理現象稱為常態,反之則稱為變態。例如,在群體中智力的分布,呈現為常態曲線,若以智商表示,群體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90~109,屬正常;智商不到70者,約占5%以下,則被視為智障;130以上者則一般稱為高智商。
生物醫學模式:又稱疾病模式,按軀體疾病的模式來理解變態心理。希波克拉底曾以4種體液不平衡來解釋變態心理。中醫沿用軀體疾病的理論對癲狂進行辨證論治,即屬于這一模式的代表。19世紀菲爾肖提出細胞病理學說之后,從人腦的組織結構改變中找尋變態心理的原因曾風行一時。最成功的例子是麻痹性癡呆,病理學家不僅發現了患者腦結構的典型改變,而且從死者的腦組織中找到了蒼白螺旋體。此外,各種急性和慢性器質性腦病綜合征以及癥狀性精神病都顯示了變態心理與軀體疾病、特別是腦病的因果關系。于是,變態心理的醫學模式獲得了大量的論據。
精神異常被看作是一種疾病狀態,軀體和行為的異常改變組成其癥狀,根據特別的癥狀組合即可做出疾病診斷。克雷佩林根據大量臨床觀察經驗,按照醫學模式對形形色色的變態心理加以分類,建立了精神疾病現代分類系統的雛形。
心理動力學模式: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說明變態心理發生的原因和機制,認為變態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沖突,即內驅力和欲望引起的內在沖突,以致產生固戀及倒退行為等,這均可引起情緒障礙甚至導致心理變態。
處于無意識中的本能欲望經常要求獲得滿足,但又因社會的制約而不得不被意識壓制下去,于是形成內心沖突,因而往往引起焦慮。為了減輕或消除焦慮時的緊張不安,以保障內心的安寧,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一系列心理防御機制,各種變態心理就是各種防御機制單個的或多個組合起來發生作用的外部表現。心理防御機制(如壓抑)的過度運用,常引起明顯的精神異常和人格缺陷。
行為主義模式:以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和斯金納的學習理論來說明病態行為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即所謂心理沖突之類概念不過是主觀臆測,不可能進行客觀的測量和評定,對變態心理的研究應注重于可觀察的行為表現;病態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而也可以經過再學習,通過對抗性條件作用加以矯正。行為療法應用于臨床,在矯正恐怖癥、性變態等病態行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這一模式經受了實踐檢驗,獲得支持,并對行為醫學的興起產生一定的影響。
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有賴于制定明確的客觀標準。然而,心理的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對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時又可互相重疊。一般說來,所謂異常至少有3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從統計學方面考察;處于群體中常態曲線兩個極端的個體處于異常;其次從個人生活史考察;常把個體當前的心理活動與以往的加以對比,看是否有異于尋常的改變,臨床病史往往會反映出這類變化;最后從社會適應狀況考察,可根據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屬于異常,患者的家屬常常是以此為標準而要求治療。此外,在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時,不可忽略參考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資料。
五、影響變態心理形成的因素
變態心理形成的過程很復雜,導致心理變態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變態心理形成和活動的物質基礎,它包括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損傷或病變,以及由藥物導致的生理障礙等。
(二)心理因素
主體自身的心理狀態、個性因素等對其變態心理的形成,起著能動的作用。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主體自身的心理發展不協調、不完善,可能導致其心理和行為的異常。②心理素質的缺陷直接影響到變態心理的發展和定型。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影響是否會導致一個人的心理變態,取決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對不良影響的抵抗力。變態心理者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質的缺陷,不能及時抵御不良影響,也不能及時矯正心理異常,因此,其變態心理便逐漸發展并定型。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影響變態心理形成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環境因素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的不良影響
一般來講,對變態心理者來說,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往往是有異常的,所經歷的早期生活經驗常常是消極的和不良的,因而早年兒童對社會實踐和環境的消極認識和作用,進一步強化和鞏固了他的心理缺陷和人格變態。因而當遇到外界嚴重的挫折和挑戰時,有時甚至是輕微的刺激和挫折時,就會誘發個體變異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導致變態心理和行為的發生。
2.學校教育的不當或不良影響
學校教育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主導因素。如果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不遵循兒童心理的特點和規律,過分壓制兒童的個性發展,那么,長期壓抑的結果就可能導致個性的畸形發展或變態。
3.社會不良風氣和不良人際交往的影響
惡劣的社會風氣,剝削性質的社會制度,動亂的政治經濟形勢,嚴重的精神污染等都可能導致個體的社會意識、價值觀念、社會行為等異常。特別是當其有不良交往后,成員間的相互傳習、感染,更容易促使變態心理的定型。
六、對變態心理的矯治
可分為心理治療和軀體治療兩大類。
心理治療是矯正變態心理的基本方法。由于各學派的理論觀點不同,施治方法也各有所異。言語和非言語的心理療法均已被廣泛用于各類變態心理患者;催眠療法、暗示療法、行為療法等則各有其相應的適應證,只有選擇恰當,才能獲得顯著的療效。
軀體治療包括精神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生理治療和外科治療。20世紀50年代初,精神藥物問世之后,改變了以往對嚴重的行為障礙束手無策的狀態。精神藥物對幻覺、妄想等表現的精神病性障礙以及躁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情感障礙,都有顯著的治療效果。30年代開始使用的胰島素治療,已為精神藥物所取代,電休克治療幾乎極少應用;對一些嚴重的難以治愈的變態心理,也很少使用對癥性精神外科治療。此外,包括心理治療、軀體治療、工作治療、文娛治療的綜合性療法,效果顯著,被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所重視和采用。
預防變態心理的產生是變態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由于變態心理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十分復雜,這就要求各個方面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另外,還應當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及時干預各種心理危機,這對于預防對緊張刺激產生不良適應甚至引起自殺,以及預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減少心理社會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