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

一、“互聯網+”是信息社會重要的標志性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指出:“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正在推動著生產關系的變革,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推動著各行業優化、增長、創新,不斷產生新的業態。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互聯網+”正是在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階段,促進生產關系深入變革,成為激發各行業發展新動能的標志性技術。

(一)人類進入信息社會新階段

1946年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人類社會信息革命的進程就此展開。縱觀人類信息社會的發展,根據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的滲透和擴散情況,可將發展歷程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互聯網”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以通信為特征的網絡經濟,傳統企業將互聯網技術作為獲取或發布信息、完成交流溝通的手段。而互聯網企業搭建電商平臺,與傳統行業的零售業融合并打開新渠道,在商貿流通領域迅速崛起。互聯網技術作為傳統企業的輔助性工具,并未在經營戰略上起到重要作用,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割裂發展,因此稱為“+互聯網”形態。

第二階段為“互聯網+”階段。這一階段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信息經濟,互聯網開始融入商業生態系統,并逐漸深入實體經濟中;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經濟順勢而為,從割裂發展轉為融合發展,從競爭抵制轉為協同合作。互聯網技術開始將各個行業的信息“孤島”連接起來,使行業間信息交互融合形成新的行業生態,因此稱為“互聯網+”形態。

我國正處于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自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信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隨著新興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互聯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當前我國正處于“互聯網+”的起步階段,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除了促進信息技術產業自身的發展以外,也在推動傳統產業的變革,推動全社會全行業的轉型升級。無論從世界范圍來看,還是從我國信息化發展進程來看,“互聯網+”就像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的電能一樣深刻改變著生產關系,極大地提升了全社會各個行業的運行效率,是信息社會當前階段的標志性技術。

(二)“互聯網+”納入國家行動計劃

在2012年召開的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互聯網+”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會議認為,“互聯網+”是我們所在行業目前的產品和服務,是在與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一種化學公式。后經BAT[2]等互聯網巨頭企業帶動發展,“互聯網+”逐漸被更多人了解。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在3月15日答記者問中,李克強總理再一次提到“讓中國經濟站在‘互聯網+’的風口”,這是第一次將“互聯網+”的概念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三年及十年的發展目標,提出包括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等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并就做好保障支撐進行了部署。“互聯網+”行動計劃是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旨在利用互聯網加快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并通過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和新的增長點,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互聯網+”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大引擎

“互聯網+”,就是包含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在內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在企業發展各環節的融合、滲透、延伸、演進。推進“互聯網+”行動,就是要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促進網絡經濟和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發展。“互聯網+”對于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推動力量。

(一)“互聯網+”推動個人思維模式變革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全民生活方式。由于互聯網具有很強的互聯性、融合性和滲透性,因此,相比傳統思維模式,融入了“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將有助于幫助個體釋放潛能,實現個體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傳統改革模式重點是對生產要素進行改革,提高生產效率,而“互聯網+”是一種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產業改革中、以信息經濟帶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改革模式。在“互聯網+”環境下,政府應更加注重在產業結構調整、市場調控、社會治理等方面挖掘更多數據,并廣泛運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從而實現政府治理模式的轉變。

(二)“互聯網+”提升企業經營效率

“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如電子商務平臺、在線教育平臺等。平臺模式是“互聯網+”的主要特征。“互聯網+”通過發揮平臺效應,實現資源要素跨界整合與企業經營效率提升的目的。與傳統商業模式不同,“互聯網+”平臺型商業模式有利于集聚類型化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群體,讓用戶彼此相互吸引,為對方創造價值。通過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資源要素的跨界整合與合理配置。同時,“互聯網+”也帶動了企業治理模式變革,降低治理成本,推動企業結構扁平化、企業邊界模糊化,實現企業運行效率的提升。

(三)“互聯網+”推動傳統產業改造

“互聯網+”為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思維上的革新,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產能過剩、資源利用率低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要將互聯網技術和思維貫穿制造業的全生命周期,對傳統行業進行智能化、數據化、高效化改造,制造模式從以生產者、產品和技術為中心向社會化、用戶深度參與轉變,推動傳統產業的縱深發展和工業轉型升級。“互聯網+”通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促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實現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四)“互聯網+”推動新興業態發展

“互聯網+”有利于打造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發展新興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互聯網+”加速了產業間融合。互聯網與制造業、生活性服務業、農業的聯系日益密切,三大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也帶來更多新業態的出現。另一方面,“互聯網+”有助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我國正在加快部署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比重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互聯網+”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如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全國環境污染情況、企業經營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從而促進環境保護,控制經營規模,提升服務效率。

三、“互聯網+”推動各行各業發生深刻變革

“互聯網+”推動各行各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產業發展新業態。目前,互聯網技術快速普及,早已不再是難以觸及的高端技術。“互聯網+”已經影響和改造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互聯網+”已進入經濟性、大眾化階段。

(一)“互聯網+制造業”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中國制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智能制造將是未來的主攻方向,“中國制造2025”則為未來制造業的標志性概念。“互聯網+”讓傳統制造更輕量化,通過互聯網互動功能所匯集的消費者信息和數據,可以大大縮短市場需求與研發、設計、制造之間的響應周期,并且向個性化定制發展。互聯網大大削減了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速了生產端與市場需求端的緊密連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C2B模式,即消費者驅動的商業模式。事實上,互聯網上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勢,持續施壓于電子商務企業的銷售端,并倒逼生產制造企業在生產方式上具備更強的柔性化能力,并將進一步推動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變革,使之在響應效率、行動邏輯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適應快速多變的需求。

(二)“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催生出了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以2011年央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為標志,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進入規范發展的軌道。2013年至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互聯網因其龐大的用戶群使更多人參與到金融投資中,也讓金融產品傳播更廣;而金融靈活與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又使互聯網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兩者的結合衍生出“產業集群”,產生巨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金融”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從而填補了缺失市場。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務邊界不斷被拓展,服務人群將包括尚未被互聯網金融覆蓋的長尾互聯網用戶,以及迅速增長的農村手機上網用戶。金融業務場景也將不斷豐富。在工業時代,金融以企業為中心,以生產為中心;而在“互聯網+”時代,金融開始以普通消費者為中心,金融服務和產品深度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三)“互聯網+零售業”

互聯網與零售業的結合促進了電子商務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釋放了龐大的內需消費潛力,并推動我國流通業在覆蓋地理范圍、覆蓋人群上的跨越式發展。同時,得益于交易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革命,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O2O模式成為新趨勢的零售環境下,線下企業將不斷觸網,而線上企業不得不優化服務,向線下尋求突破,兩者都必須進行融合運營。網絡零售通過新的商業基礎設施、交易結構等方面全面提升交易效率,從而推動了我國流通業整體轉型。互聯網通過其“距離無關”的天然屬性,將全國不同區域間巨大的制度與政策落差瞬間抹平,形成了事實上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某寶網為例,每天有上億用戶、10億件商品、900萬賣家、2000萬以上包裹量和24小時不間斷的電子商務交易行為。正是“互聯網+”與零售業的深度融合,使零售市場的邊界大大拓寬了,真正實現了大眾化發展。

(四)“互聯網+政務”

互聯網除了融合制造業、金融和零售業等行業,同樣也可以融合政務。“互聯網+政務”對于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互聯網+政務”可以通過如下路徑實現:變革政府組織結構,消除政務信息化的體制和機制障礙,為實現“互聯網+政務”提供現實保障;構建政府統一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以及統一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網;開放政府數據,為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運用提供數據保障;構建綜合性的跨部門應用系統;加強政務信息化的法制建設。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在“互聯網+政務”上做出了有益嘗試,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極大地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四、“互聯網+”促進教育行業創新發展

互聯網技術正在改變各個行業的生產方式,經濟社會的很多領域通過運用“互聯網+”模式,為自身發展注入新動能。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奠基工程,是經濟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業,因此必須走在時代前列,利用“互聯網+”推動自身創新發展。

(一)“互聯網+教育”的理論內涵

事實上,社會上對于“互聯網+教育”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理解角度,對“互聯網+教育”的理論內涵產生了不同的詮釋和界定。

有一種觀點是從“互聯網+”給教育的全過程、各環節帶來的深刻改變來理解“互聯網+教育”。包括:“互聯網+教育內容”,這是“互聯網+教育”的資源基礎與核心競爭力所在;“互聯網+教育體驗”,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習者的體驗為核心;“互聯網+教育管理”,利用互聯網有效促進教學管理、教務管理、學生管理、校園管理等各領域各環節教學理念信息的互聯互通;“互聯網+教育評價”,運用大數據技術豐富評價依據,提升評價質量。

還有一種觀點則從更通俗的角度解讀“互聯網+教育”。他們認為,“互聯網+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教育行業進行深度交匯融合,來創造和發展教育新生態。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而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任你挑,這就是“互聯網+教育”。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教育”不能等同于在線教育。這種觀點認為,“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

“互聯網+教育”,從本質上看,是對傳統教育的底層重構;從應用形態上看,有“互聯網+教育管理”、有“互聯網+課程”、有“互聯網+教學”等,絕非在線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

(二)“互聯網+”對教育行業的影響

第一,“互聯網+”打破教學時空限制。“互聯網+教育”借助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將已有的教育內容、方法、模式進行重新設計,只要有與網絡相連的移動終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教育從此不再受時空約束。借助微課、慕課等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控學習進度,隨時跳過已掌握的知識,反復學習掌握不夠的知識,從而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第二,“互聯網+”變革教學理念手段。在“互聯網+教育”全新環境中,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系統、軟件或視頻等將改變原有教學理念和手段,促使傳統教學發生革命性變化。“互聯網+教育”突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框架,使交互式學習成為可能,通過“互聯網+”創造出一種信息共享、互相交流、互動合作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從而實現在線教學、在線管理和在線互動,令學習者在交互過程中達到預期學習效果。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發生轉換,教師不再處于知識占有者的地位,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第三,“互聯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互聯網+教育”可以使具有復雜性、碎片化特點的教育資源達到最優化配置,實現教學資源公開化,提升教育資源的共享程度,促進教育公平。一方面,“互聯網+教育”可以將已有的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互聯網+教育”可以加強跨地區、跨行業、跨時間的合作交流,促進資源的流動與共享,不僅可以豐富資源的內容,減少資源的低水平建設,還可以縮小甚至消除傳統上因地域、時空和師資力量上的差異所導致的教育資源鴻溝,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優質資源。

第四,“互聯網+”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互聯網打破了流水線式傳統教育模式,讓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讓學習者真正成為教育中的主人。例如,通過“翻轉課堂”,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和進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內容可以反復觀看老師的講解,遇到疑惑可以停下來思考,甚至可以在線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總之,“互聯網+教育”能夠根據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推薦合適的課程,這種個性化的服務模式讓學習由“套餐”轉變為“自助餐”,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雷州市| 霍邱县| 安乡县| 林口县| 隆子县| 祁阳县| 龙泉市| 安宁市| 永济市| 溧阳市| 双牌县| 小金县| 老河口市| 扬中市| 紫金县| 资中县| 营山县| 白河县| 湾仔区| 平度市| 开阳县| 平陆县| 福海县| 马边| 舒兰市| 当涂县| 康保县| 穆棱市| 云龙县| 阿拉善右旗| 汪清县| 遂昌县| 茂名市| 九龙坡区| 昌江| 沈阳市| 广丰县| 桑植县| 安康市|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