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全國行政學院系統文化管理講演錄
- 祁述裕 徐小佶
- 2717字
- 2019-03-14 16:46:25
一、“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個突出特點
“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許多不同于以往的特點。我認為,以下三個特點是最重要的。
(一)文化產業整體較快增長,不同行業發展有冷有熱
文化產業發展整體比較快速,但是不同行業的熱度卻有所不同。在2005年到2014年期間,文化產業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其占GDP的增速比例一直保持在7%以上,自身的平均增速超過12%,2005年甚至達到了37%。2012年以來,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超過5%,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超過6%,因此貢獻率整體是提升的。從市場主體來講,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期間,文化企業的法人單位數(萬個)增長了三倍。這也說明這個產業的企業行為是日益活躍的。
總體而言,文化產業所涉及一些行業和發展的狀態是比較好的。例如電影行業,2015年全國票房收入達到400億元,同比增長將近50%。北京這幾年舉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每年都能吸引到很多大牌的導演和制片人。甚至有人預期,到2017年,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會超過美國。當然,電影票房的收入跟電影成就不完全成正比,但是從產業而言,如果一個國家電影票房收入能達到領軍的角色,那么一定會有更多的利潤,產生更大的影響。
同樣發展前景良好的還有文化旅游業。2014年我國文化旅游景區(點)年參觀人數約14億人次,帶動旅游收入約2500億元,固定就業人員超過100萬。現在中國的出境旅游和旅游消費的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其中,文化旅游是旅游業繁榮的重要支撐,大約占旅游的1/3。
動漫產業的發展也非常值得關注,據統計,2014年中國動漫產業產值已經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約為2008年(43. 32億元)的23倍,年均增速超過20%。當然,中國的動漫產業跟日本的動漫產業還有很大差別。此外,游戲和網絡游戲也是一個高速增長的態勢。網絡游戲產業連續8年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2014年整體銷售收入1062.1億元,2015年達到1330.8億元,同比增長25.3%。可以說,數字產業已經有了實質的增長。
但是,我們一些傳統文化產業在整體上是停滯或者是萎縮的,尤其是一些傳統媒體行業。比如報紙等傳統媒體行業,整體上就處于增長乏力,或者說整體下滑的狀態。根據2014年的數據,傳統媒體的法人單位數量、就業人數以及廣告業務大幅下降。2015年我們各種媒體的廣告投放,報紙是負增長的,下降30%,雜志下降將近20%。有人預計,報紙、刊物將會消亡。從研究角度,消亡是成立的,并不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消失,而是其傳播功能的基本喪失。
(二)文化產業對區域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
“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就是融合。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特別強調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要發揮文化創意在推動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基于文化創意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的判斷。
事實上,文化產業對區域的發展有很強的帶動作用。以珠三角地區為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支撐珠三角的制造業動力日益乏力,而文化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開始給珠三角地區帶來新的發展。例如,傳統的家居制造企業廣州酷漫居動漫科技公司曾經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最主要是缺少創意。經過市場研究,該企業認為獨生子女的市場遠大,于是將兒童作為市場的切入點。同時,企業提出一個理念,叫作“兒童改變動漫世界”。他們找國外的一些知名動漫公司,做家居行業品牌的代表。當然,國外的動漫公司也很樂意入駐,于是簽訂了幾百個產品授權,包括迪士尼和日本的一些動漫形象。該企業結合文化產業找到了自己的市場定位和產品形象,而且還可以私人定制,于是在全國有了很多連鎖店。
同樣的例子還有廣東的奧飛動漫公司,這家公司是國內第一個民營的上市動漫企業,而且是我國最有影響的動漫公司之一。他們從動漫做起,先做動漫產品,有影響后再去做玩具,把廣告宣傳的費用都來做動漫產業。這家企業提出一個理念叫作“動漫支撐玩具,玩具反哺動漫”,剛好又趕上了國內動漫發展的黃金時期,很快發展起來。
在北京,文化創意與農業的融合,也讓區域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2016年農業文化博覽會,很多人看過后回來直呼過癮。現在農產品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農業生產過程,它有很多文化因素,包括設計,包括形象。最后的農業展覽幾乎像一個動漫展。北京通州知名設計公司洛可可也共同參與了農業展的設計。事實上,北京現在有一大批這樣出色的設計公司正在成長。
同時,文化創意與城市轉型的融合,也改變了許多城市的形象。北京的798藝術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區之一,其新潮、前衛、獨創的當代藝術民間化的藝術空間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京的城市形象。
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的融合對區域的影響也在日益加深。文化創意提升了旅游業的文化內涵,以城市演藝業為例,目前,我國有旅游演出的城市共99個,其中觀眾轉化率高于4%的城市共有8個,僅占8%。麗江的觀眾轉化率最高,達21. 4%;三亞、阿壩州兩地轉化率均在10%以上。但與國際成熟的旅游演出城市紐約等存在較大的差距,行業成長空間較大。當然,觀眾轉化率的升高說明了文化在城市旅游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作用。
最后,還有互聯網企業和文化內容企業的融合。現在,文化產業更多地在向互聯網企業滲透。有一項統計,2014年文化產業共發生并購事件159起,并購總規模達1000億元。影視、新媒體板塊是并購的熱點領域,55起事件并購金額達450億元,占并購總金額的45%。
舉個例子,2013年到2014年阿里巴巴投資入股文化企業就達到了23家,其中對7家文化企業的投資額達到了4億元以上。我們曾經到愛奇藝去調研,愛奇藝說現在能夠買得起電視版權的互聯網企業只有少數幾家,原因就是網絡版權費用增長比較快,文化產業的價值在上升。
雖然文化產業對區域發展有極強的推動力,但是不同區域間的不平衡問題也進一步突出。2015年各個城市文化產業占GDP比重中,最高的是杭州,達到22%,然而一些城市卻只占了大概2%左右。普遍而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城市比西北地區的占比高。
(三)文化產業政策出臺力度加大
“十二五”期間,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政府對文化產業更加關注,出臺力度加大,密集地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在2014年2月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隨即在同年3月推出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和由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制定的《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在4月到10月期間,又出臺了《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政策。政策往往涉及多個部門,文化部、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力度很大。同時,財政部啟動了支持文化產業的專項資金,各項融資、扶助政策也落地實施,文化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