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領導力案例集(第二輯)
-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
- 3613字
- 2019-03-14 16:47:33
案例九 以編制規劃打開工作新局面
【案例描述】
一、相關背景
2015年7月,根據工作需要,我被任命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法學會常務副會長。當時正值中央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并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黨的群團改革工作全面展開。當月,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同志來寧夏考察,要求法學會工作努力做到“頂天立地”,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大局。自治區組織部門領導和自治區黨委分管領導在找我談話時指出,法學會是黨領導的人民團體、學術團體、群眾團體和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我珍惜機會,在新的崗位上發揮才智,大膽工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和群團改革有所作為,服務“四個寧夏”建設。
我曾經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工作三十多年,過去一直從事地方立法工作,現在一下轉為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工作,一方面是組織的托付和領導的希望,一方面是角色轉變跨度大、工作難適應,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
二、問題與挑戰
如何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找準切入點,盡快打開工作局面,成為我面臨的首要問題。我主動與機關廣大干部職工進行溝通交流,登門拜訪相關領導和機關老同志,深入市縣(區)調研,逐步對法學會工作性質、職能定位、職責任務和工作規律有了了解。我深刻地認識到,必須緊緊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群團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服務黨和政府工作大局的水平,才能促進和繁榮寧夏法學研究工作。
2015年至2016年,中央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都在組織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自治區《規劃綱要》對做好群團工作有明確的任務和要求,我深受啟發并敏銳地認識到:“十三五”是法學研究事業的重要發展機遇期,編制《寧夏法學研究“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順應時代發展,符合黨和國家的工作要求,對做好“十三五”期間法學會和法學研究工作有現實指導意義。
然而,從當時全國范圍看,從中國法學會到地方各省級法學會都無先例可循,無成熟經驗可以借鑒,尤其是寧夏作為經濟不發達的民族地區,法學會工作基礎還很薄弱,缺乏人才和經費支持,編制“十三五”規劃困難多、難度大。
三、探索對策
首先,我組織機關干部學習討論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和中國法學會《關于進一步繁榮新時期法學研究事業的意見》、自治區黨委《關于進一步促進和繁榮寧夏法學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其次,主動向中國法學會領導和自治區黨委分管領導匯報工作,贏得上級的工作支持。同時,先后到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辦、政協社法委、社科院等單位及黨委政法委、法檢兩院、公安廳、司法廳等部門征求意見;組織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市縣法學會會議和專業研究會會議,廣泛聽取各層面意見建議;并帶隊專程赴重慶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察,學習借鑒兩區市法學會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選派專家學者參加法學會系統舉辦的國家級和區域性法治論壇,了解和掌握國內法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在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在機關干部職工和領導班子中達成了共識,編制“十三五”規劃在會長辦公會議上順利通過。
在編制《規劃》中,我注重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工作責任書和進度表,將責任落實到部門和具體人,定期通報和總結工作情況。
其二是積極協調自治區財政廳增加年度法學科研經費,解決了經費問題。
其三是將《規劃》列入法學研究重點課題,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委托第三方主持,體現廣泛性。
其四是多次組織召開論證會,幾易其稿,反復修改補充,保證其科學性、民主性和權威性。
四、主要成效
《規劃》現已初步完成,報請自治區黨委轉發。根據《規劃》要求,我們制定年度計劃,逐步開展并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建成了“寧夏法學智庫”。30名智庫專家分別擔任自治區人大立法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自治區政府法律咨詢委員會委員、寧夏社科界專家委員會委員、自治區法官及檢察官遴選與懲戒委員會委員,參與寧夏《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實施意見》的編制和《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條例》《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等十多部法律法規的立法聽證,為黨委依法決策、人大立法咨詢、政府決策評估和司法體制改革工作提供法律服務。
第二,舉辦了“中國民族區域法治論壇”。征集500余篇論文,評出獲獎論文70篇,組織廣西、內蒙古、寧夏、新疆、西藏自治區法學界、法律界和吉林、湖南、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福建、山東等省120余名專家學者,緊緊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建設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開展了深入法治研討和學術交流,從法治的角度提出了解決之道,提升寧夏依法治理科學化水平。
第三,法學會組織體系日趨完善。2016年,22個縣(區、市)已有14個成立了法學會,年底將實現縣級法學會全覆蓋。在充實提高憲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等主干學科研究會的同時,新成立保險法學、衛生法學等新興學科以及中阿經貿法律實務、區域協同創新法治研究等富有寧夏地方特色的專業研究會,為法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四,法學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我區法學專家學者共承擔2個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1個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委托項目課題、7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2個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課題。寧夏法學研究課題中,有4項課題得到了自治區領導的批示,1項課題被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立法中借鑒,1項課題被中國法學會立項,共有25篇論文在國家級法治論壇上獲獎。
第五,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實效明顯。牽頭搭建了《寧夏法治建設白皮書》、“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青少年法治文化基層行”“大學生法治辯論賽”和《寧夏法治報》“法論”五個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的平臺。
第六,法學專業交流趨向活躍。2016年,共派出4批團組出訪美國、加拿大、法國、中國臺灣等5個國家和地區,接待“澳門與內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和“臺灣大學生冬令營”2個入境團組70多人來寧夏開展交流,“中國—阿拉伯國家法律論壇”啟動籌備,法學交流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案例反思】
通過組織編制《寧夏法學研究“十三五”規劃》,我從中得到幾點認識和體會。
第一,堅定方向。領導干部是把方向的。法學會是黨和政府聯系法學界法律界的橋梁和紐帶,法學研究的工作和方向就是要立足研究當地服務當地,突出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學理論支持和法律服務,《規劃》的編制就是一次創新和嘗試。作為領導干部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找準工作切入點,著力研究和解決新形勢下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為黨和政府分憂解難,積極進取,主動有為。
第二,敢于擔當。領導干部要有膽有識,敢于擔當,不懼怕責任、壓力和風險。同時,要大膽履責,善于決斷,咬定青山不放松,對確定的目標和認準的事情堅定不移,一往無前。組織編制《規劃》,如果沒有“敢為天下先”和“小省區也能辦大事”精神與魄力,我就會失去一次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方面的歷練。
第三,科學決策。要有機遇意識,善于抓住發展時機,因勢利導,善于把群眾的智慧、意愿和力量集中起來,上升到決策層面,體現出領導經驗和決策智慧。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拍腦袋”“憑想象”,搞“一言堂”,要集思廣益。編制《規劃》中,每個關鍵環節都廣泛征求意見,進行民主協商和充分溝通,然后綜合分析、擇善而從,體現民主性和科學性。
第四,創新精神。領導干部要培育創新意識,樹立“創新才有思路,創新才有出路”的精神,找準創新點。創新必須突破傳統習慣,通過創新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子,推動工作實現新發展新提升。創新要立足實際,不好高騖遠,不造空中樓閣。編制《規劃》就是緊緊圍繞依法治國、群團改革和“十三五”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展開的,有力推進了法學會發展,提升了法學研究的貢獻力。
第五,創造條件。編制《寧夏法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離不開人、財、物的保障和支持,作為領導,要在營造群眾基礎、獲取財政支持、培養干部人才、抓住關鍵環節、協調主要矛盾、總結提煉經驗等方面發揮作用,為工作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事半功倍、完事成事。
【案例點評】
善于找準突破口、打開新局面,是領導者的必備素質。萬事開頭難。從哪兒開始,是打開新局面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案例中,作者通過把握大勢、結合實際,敏銳地抓住編制《寧夏法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這個突破口,打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法學會工作的新局面,對領導者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俗話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作者新官上任,一開始顯然不宜全面開花,而應當先熟悉情況,集中精力從“點”入手,找準工作的突破口。關鍵是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樞紐性”問題,對撬動全局工作具有戰略性的牽引作用,做到“綱舉目張”。
找準突破口,關鍵要從大看小,從國內形勢和當前任務出發找準突破口。而選準突破口,則又應主要考慮三個方面因素,權衡這三個方面的重合點:一是影響全局的薄弱環節,二是問題最嚴重的地方,三是形成廣泛共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