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軍功爵制是繼西周五等爵制之后而出現的新制度。它產生于春秋,確立于戰國,在秦漢的政治舞臺上,曾起過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在《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和秦漢時期的其他著作中,也都有所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后出土的秦漢簡牘中更有明確的記載。但是,自東漢以后,由于軍功爵制除侯爵(包括列侯、關內侯、鄉侯、亭侯、關中侯)之外,其他已逐漸失去實際作用和價值,流于形式而趨于衰亡,《史記》、《漢書》、《后漢書》的作者又有意不記、刪除軍功爵制資料,因此,后人對于軍功爵制已不知其來龍去脈,有人甚至把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軍功爵制和西周的“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左傳》定公四年。的諸侯分封制混為一談劉劭在《爵制》中就持此觀點。。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有關中國古代史的論著中,雖然有的也提到由春秋、戰國到秦漢時的賜爵制、軍功地主和西漢初的“復故爵田宅”《漢書》卷一《高帝紀下》。等問題,然而對軍功爵制的產生、發展到衰亡的全部過程,對軍功爵制的階級屬性、歷史作用則缺乏明確的解釋和分析。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先生的《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該書的副標題為《二十等爵制的研究》),對軍功爵制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研究、探討,但是,該書直至1992年才由武尚清先生譯成中文介紹到國內來,國內學者讀到的甚少,而且西嶋定生先生對軍功爵制的研究,也偏重于探源和考評,對軍功爵的性質、作用和歷史地位分析不多。因而我不揣冒昧,試圖在本書中對軍功爵制的產生、發展、衰亡演變的全過程,進行系統、深入的論述,對軍功爵制的性質、作用及其歷史地位,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探討,以期使軍功爵制恢復其歷史本來面目。另外,還想通過對軍功爵制的研究,從歷史的政治改革角度,為現實的改革提供一點可資借鑒的資料。

在這里要談一談關于軍功爵制的正名問題。對于這個從春秋、戰國時期產生和確立的爵制,現在稱謂不一。有的稱為“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一書的副標題即為《二十等爵制的研究》。,這是由于這種爵制在秦漢時期共有二十個等級而得名。也有的稱為“賜爵制”高敏在《秦漢史論集》(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中即主此說。,這是由于政府對立有軍功、事功者賜以爵位而得名,特別是在西漢中期以后,爵制輕濫,政府賜爵已與軍功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稱為賜爵制就更顯得順理成章。其實這種爵制的正式名稱應稱為“軍爵制”,秦律中的《軍爵律》可資證明。所謂《軍爵律》,就是關于軍人在戰場上因功賜爵、因罪奪爵的法律。朱師轍在《商君書解詁》中說:“以爵賞戰功,故曰軍爵。”這種解釋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一般史書上所以把軍爵制稱為軍功爵制,是由于商鞅變法建立秦國早期軍功爵制時曾規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這就是說商鞅變法所建立的爵制,目的在于賞軍功,所以才被稱為軍功爵制。我們可以這樣說: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確立的新爵制,稱為二十等爵制、賜爵制、軍爵制、軍功爵制都是有根據的。但如果認真考究,軍爵制是它的正名,軍功爵制是比較通俗而貼切的稱呼。稱二十等爵制,在秦漢時期是合適的,但上推至商鞅變法以前的戰國時期,就不夠準確。因為在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各自的軍功爵制,各國的軍功爵制各有多少級別,已無從查考。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秦在商鞅變法時所建立的秦國早期軍功爵制,在一級公士以上只有十七級,公士以下還有一級小爵,共十八級,因此,戰國時就不能籠統地稱為二十等爵制。至于賜爵制的稱謂,本身就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因為它并沒有說明賜的是什么爵。故不如稱軍爵制、軍功爵制概念準確,一目了然。特別是本書的研究范圍,是軍功爵制的產生、確立、發展、演變直至衰亡的全部過程,稱“賜爵制研究”、“二十等爵制研究”,都不足以概括本書的全部內容,所以還是稱“軍功爵制研究”比較合適,況且在《居延新簡》中已見有“軍功爵”的稱謂,這說明在漢代就已稱為“軍功爵”,我們不過是沿用其舊稱而已。然而,由于賜爵制、二十等爵制的稱謂,都有其相對的合理性,故在本書中,為了行文方便,有時也用賜爵制、二十等爵制的稱謂,這一點也是需要說明的。

我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軍功爵制,我的主觀意圖是想把這個長期不為史學家所重視,并已模糊不清的古代軍政制度,通過研究,鉤沉索隱,考證探微,尋找其來龍去脈,恢復它在歷史上所起過的作用,澄清種種迷霧。經過四五十年的不斷努力,應該說有些目的已經達到。特別是由于秦漢簡牘的發現,對于從歷史文獻上無法搞清的問題,已經了解到一些梗概,有的已經清理出它的原有眉目。如軍功爵制所規定的從立功到申報、評議乃至授爵所謂勞、論、賜的一套程序以及爵級的累計問題,已基本搞清。再如軍功爵制在新興地主階級奪權中所起的作用,軍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軍功爵制在漢代的演變,軍功爵制與名田制的關系,等等,其脈絡也是清楚的。還有關于劉邦實行過楚爵制問題,關于呂后二年受田宅數量問題,關于軍功爵制中的四大等級劃分問題,由于“張家山漢墓竹簡”的發現,都得到解決。對于以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我覺得還是能夠聊以自慰的。但是,由于文獻不足征,特別是由于我的研究能力有限,對于軍功爵制還有很多問題搞不清楚,有的甚至做了錯誤的理解和解釋。對此我只好寄希望于高明,寄希望于地下資料的新發現。

我在1980年出版一本小冊子叫《軍功爵制試探》,是我對軍功爵制試探性研究的成果,1990年又出版一本《軍功爵制研究》(以上兩本書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在《軍功爵制試探》的基礎上進一步增補、擴編而成。現在距《軍功爵制研究》的出版已有16年,在此期間,又有不少秦漢簡牘出土,特別是“張家山漢墓竹簡”的新發現,增添了很多軍功爵制研究的第一手新資料,使我對軍功爵制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一步,先后共發表11篇有關軍功爵制研究的文章,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這就使我不得不改寫、增訂已出版的《軍功爵制研究》,并重新命名為《軍功爵制考論》(以下簡稱《考論》)。

《考論》還是按《軍功爵制研究》的框架,分上下兩編。上編是對軍功爵制歷史的敘述和考證;下編是對軍功爵制的專題研究和論述,但上下編的內容都有很大的變動。上編原有7個標目,經過全面改寫后,增至14個標目。下編原來收錄有10篇論文,現在增至19篇論文。這19篇論文都公開發表過,但是,在《考論》定稿時,有的進行了修訂,有的經過改寫,俾使本書前后協調一致,觀點統一。

在此還要說明一點。我在寫《軍功爵制試探》時,基本上是自己摸索。此后國內研究軍功爵制、賜爵制的文章、著作陸續發表出來,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先生的《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也已傳入我國,這就使我大開眼界,有條件吸收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有的學者向我提出的一些質疑意見,引起我進一步的思考。如收在本書中的《關于漢代的民爵與吏爵的問題》、《關內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兩篇,就是我的答辯之作。還有一些問題,由于吸收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改變了我原來的認識和原來的結論,恕不一一列舉了。本書還收有三篇附錄,一篇是《秦漢非軍功賜爵詔令及說明》,一篇是《關于賜爵級別計算問題》。這兩篇稿子主要是讀了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先生的《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的相應部分,受到啟發之后寫成的。這兩篇文章既不是西嶋定生先生著作相應部分的翻譯,也不是節錄,而是根據我自己對原始資料的理解,按照我自己的意見寫成的。當然,其中有很多地方吸收了西嶋定生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是,對一些問題的分析與認識,我與西嶋定生先生的意見并不一致,這一點也是應該加以說明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文成县| 吕梁市| 开封县| 漠河县| 昆明市| 信宜市| 宜春市| 泸水县| 新化县| 林芝县| 千阳县| 莎车县| 兴城市| 博爱县| 东乡| 阜宁县| 昌都县| 博兴县| 铜陵市| 和静县| 乐安县| 桦南县| 汝南县| 易门县| 长丰县| 河北区| 普定县| 探索| 应用必备| 禹城市| 甘泉县| 驻马店市| 雷州市| 高密市| 望江县| 云梦县| 大洼县| 定边县| 新津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