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功爵制研究(増訂版)
- 朱紹侯
- 8114字
- 2019-05-06 16:48:43
漢初軍功爵制與秦代的不同
秦國的軍功爵制從商鞅變法算起,到秦末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間經過兩個發展階段,即商鞅所建立的秦國早期十八級軍功爵制和秦二十級軍功爵制兩個階段,說明軍功爵制在執行過程中逐漸走向完善,并對秦統一戰爭的勝利起過積極作用,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國家進入和平發展時期,適應戰爭環境下而創立的軍功爵制,已有走向衰敗和輕濫的趨勢,并出現了非軍功賜爵和賣爵的情況。如果統一的秦帝國能保持長期的和平和穩定,軍功爵制有可能提前退出歷史舞臺。但由于秦末農民戰爭和隨后而起的楚漢戰爭,使軍功爵制遇到了發揮作用的契機。劉邦在起兵后雖然施行的是楚國軍功爵制,但他在消滅項羽統一全國后,就不得不以比較完善的秦國二十級軍功爵制來代替不夠完善的楚國爵制。不過,劉邦襲用秦國的軍功爵制,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據現實的歷史情況有因有革有創新,這就出現了與秦國爵制的很多不同。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有無王爵的不同
軍功爵制中本來沒有王爵。在夏、商、周三代,“王”是天下共主的尊稱,只有天子才能稱王。在戰國時期,七國國君都稱王,那是一種僭越,是西周時五等爵制的殘留和變種。秦統一六國后,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足以顯示他的尊嚴,于是改尊號為皇帝,自稱秦始皇帝。秦始皇在全國廢封建,置郡縣,徹底廢除了諸侯割據時代的王爵。
秦代廢除王爵,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問題上曾引發兩次大的辯論。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認為“諸侯新破,燕齊荊(楚)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主張恢復王爵。但由于廷尉李斯的反對,而沒有得逞。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分封諸侯的建議,又由于李斯(時已任丞相)的反對而作罷。秦廢除分封制,對消除封建割據,鞏固統一是有積極意義的。然而,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六國舊貴族乘機而起,割地為王。滅秦后項羽進關,依恃軍力分封了十八個王,使封建割據合法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消滅了項羽及其所封的部分諸王。但有些人由于倒向了劉邦,他們的王爵被保存下來,還有些人由于戰功卓著,軍權在握,劉邦又只好封以王爵,以示優待。劉邦在漢十二年三月詔書中宣稱,他與豪杰共定天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梢妱钜寻淹蹙艏{入軍功爵的范圍,而與列侯、食邑者相提并論。
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共七人,他們是:
齊王韓信,都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據有山東之大部。劉邦滅項羽后,即奪韓信兵權,改封為楚王,都下邳(江蘇省邳州市),據有舊楚國的一部。不久,劉邦偽游云夢,擒韓信,改封其為淮陰侯。
梁王彭越,都定陶(山東省定陶縣),據有魏之故地。
趙王張耳,都襄國(河北省邢臺市),據有趙國故地。張耳死,其子張敖嗣位,后改封宣平侯。
韓王信,都陽翟(河南省禹州市),據有韓國故地。
淮南王黥(英)布,都六安(安徽省六安市),據有舊楚國之一部。
燕王臧荼,都薊(北京市西南),據有河北一部及遼東。
長沙王吳芮,都臨湘(湖南省長沙市),據有舊楚國之一部。
劉邦所封的異姓七王,在楚漢戰爭時,均握有重兵,實力雄厚,故被封為王之后,與劉邦“外托君臣之名,內有敵國之實”。所以劉邦很快就發現,異姓諸王的存在,與封建統一中央集權制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從漢五年(前202)開始,就著手消滅異姓諸王,至漢十二年(前195),除留下一個勢力最小而無力謀反的長沙王吳芮外,已全部消滅。但是,劉邦在消滅異姓諸王的過程中,又錯誤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即所謂“懲戒亡秦孤立之敗”,而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劉邦前后共封劉姓子弟八人為王,他們是:
齊王劉肥,都臨淄(山東省淄博市)。
楚王劉交,都彭城(江蘇省徐州市)。
吳王劉濞,都廣陵(江蘇省揚州市)。
代王劉恒,都晉陽(山西省太原市)。
淮南王劉長,都壽春(安徽省壽縣)。
梁王劉恢,都睢陽(河南省商丘市)。
趙王劉如意,都邯鄲(河北省邯鄲市)。
燕王劉建,都薊(北京市西南)。
劉邦所分封的同姓王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小者也有幾個縣,其勢力足以威脅中央,埋下了吳楚七國之亂的禍根。但劉邦卻認為,天下只要掌握在劉姓手中,漢政權就可以穩如泰山了。于是就刑白馬而盟曰:“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從此王爵就由軍功爵制中分離出來,而轉變為由皇帝子弟壟斷的世襲封爵制,伴隨王爵而來的,是王的兒子必須封侯,于是就產生了劉姓宗室的王侯二等爵制。《通典·職官典》對于漢代宗室王侯二等爵制與軍功爵制的區別,說得很清楚。它說:“漢興設爵二等,曰王曰侯?;首佣馔跽?,其實古諸侯也,故謂之諸侯王;王子封為侯者,謂之諸侯。群臣異姓以功封爵者,謂之徹侯?!弊谑彝鹾疃确饩糁?,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這是一種最腐朽、最反動的封爵制度。它所培植的封建貴族,是最昏庸、最貪婪、最殘暴的寄生蟲。
(二)徹侯能否立國的不同
實際上秦在戰國時期,通侯(徹侯)也是有封國的。如秦惠王封他的兒子通國為蜀侯,蜀就是其封國。此后直到秦始皇初期,通侯都有封國。如秦昭王封魏冉為穰侯,陶就是其封國。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洛陽就是他的封國。嫪毐封為長信侯,太原就是他的封國。嫪毐在秦始皇九年(前235)發動叛亂,被平定后,通侯封國才被取消。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在李斯建議下全國通行郡縣制,地方不再有封國。李斯官至丞相,爵為通侯,趙高卻對李斯說:“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里?!?img alt="《史記》卷七八《李斯列傳》。"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39D80/131033300038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449366-ixf4f90GgM31l59dSKyroDMyQcy7yipX-0-e7838e188b117ec47796427adfcebcc1">因其無國可歸,據此,宋人馬端臨說:“蓋秦之法,未嘗以土地予人,不待李斯建議而后始罷封建也。”馬端臨的議論并不全對,在秦始皇九年之前,秦是有封國制的,之后才取消通侯封國制。漢建國后就恢復了通侯封國制。漢初,中央政府推行的就是郡縣與封國并存的制度。漢的王國跨州兼郡,徹侯則以縣為國。漢初的侯國可以“自致吏,得賦斂”,即掌握封國內的政治、經濟大權。文帝在公元前178年(文帝二年),為了避免功臣控制朝政,特下詔書令“列侯之國”,其理由是:“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師古曰:所食之邑去長安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繇教訓其民。”
可見列侯與他的封國在政治、經濟上有密切的聯系。但列侯并沒有立即遵照執行,于是文帝又下詔讓丞相周勃帶頭“率列侯之國”。景帝以后,取消了諸侯王、列侯管理封國政治的權力,從此諸侯只能“衣食租稅”,但仍為封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在漢代,徹侯是軍功爵制中的最高級,是以軍功而獲得爵位的。但是,一旦獲得徹侯爵位之后,他們的子孫也就獲得了世襲的特權,這樣,徹侯也就成了世襲的封建貴族。軍功爵制原來是在反對周的五等爵制世襲的前提下建立的,是按軍功而得爵,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現在徹侯(還有關內侯)也變成了世襲制,就起了質的變化,逐漸成為腐朽的制度。徹侯的子孫依靠世襲特權,過著寄生生活,就很快地腐朽衰落下去。史稱其“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殞命亡國,或亡子孫。迄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遺”。到了宣帝時期,“其子孫咸出庸保之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漢初以軍功起家的一大批封建貴族,已經衰落下去,這說明世襲制度,對于當權的統治階級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世襲的特權必然腐蝕其子孫的進取精神,使其成為毫無作為的寄生蟲。漢初分封列侯時曾幻想“國以永存,爰及苗裔”,誰想“百余年間,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為愍隸,死為轉尸”。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悲慘的惡果?就是世襲制度。因此,《漢書》的作者班固不得不發出“以往況今,甚可悲傷”
的哀嘆!
在這里必須追述一下,軍功爵制從秦末開始就規定有變相世襲的特權?!端⒌厍啬怪窈啞繁A粲羞@樣的條文:“何謂后子?官其男為爵后,及邦君長所置為后大(太)子,皆為后子?!边@是秦律“法律答問”對“后子”的明確解釋。意思是說:“經官方認可其子為爵位繼承人,及臣邦君長立為后嗣的太子,都是后子。”這就說明秦末也規定了軍功爵制有世襲繼承權。“后子”有時簡稱為“后”,是“長子當為父后者”的簡稱,其含義完全一樣。劉邦建漢后,更明確肯定了從皇帝到諸侯王、列侯的世襲制度。對此《漢書·文帝紀》有明確記載:“高帝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列侯始受國者,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不絕,天下之大義也?!笔酪u制度的建立,使軍功爵制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這里有必要再明確一個問題,即漢代列侯立國與西周的諸侯封國有什么不同。對此東漢的黃瓊有過清楚的論述:“昔周公輔成王,制禮作樂,化致太平,是以大啟土宇,開地七百。今諸侯以廣邑為制,不以里數為限。”這里所說的“以廣邑為制”,就是說漢代的列侯只能按戶數、邑數衣食租稅,這是封建地主的剝削制度,而周代的封國則以“里數為限”,即在百里、七十里、五十里……的范圍內,土地、人民皆歸諸侯所有,諸侯在封國內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全部大權,這是奴隸主貴族的剝削方式。
(三)高爵級別的不同
如果從商鞅變法規定的“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的法令條文來看,好像軍功爵制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凡立有軍功者都有機會得到各種爵位,沒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這是商鞅變法建立秦國早期軍功爵制時的情況,還屬于草創階段,新興地主階級集團需要吸收各階層人為他們出力賣命,因而軍功爵制就沒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到了漢代,封建統一中央集權制政權已經確立,那些既得利益的軍功貴族、地主集團,為了確保他們的既得利益和地位,就不再允許一般人進入他們的特權范圍,于是就規定出嚴格的等級界限,以區別貴賤高下。
三國魏人劉劭早就看到軍功爵制在漢時等級劃分,他在《爵制》一文中說:“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列。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義也。關內侯者,依古圻內子男之義也。秦都山西以關內為王畿故曰關內侯。列侯者,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然則卿、大夫、士下之品,皆放古,比朝之制而異其名,亦所以殊軍國也。”劉劭雖然說“秦依古制”,實際上他所看到的是漢的文獻,講的是漢代的軍功爵制。劉劭把軍功爵制與周的諸侯、卿、大夫、士相比附,分為四大等級。
即一級公士至四級不更為士級爵;五級大夫至九級五大夫為大夫級爵;十級左庶長至十八級大庶長為卿級爵;十九級關內侯至二十級諸侯為侯級爵。這種等級劃分法和《二年律令·賜律》中的等級劃分可謂不謀而合?!顿n律》把關內侯以上(當然包括關內侯)列為最高級,我稱之為侯級爵,左庶長至大庶長列為卿級爵,大夫至五大夫列為大夫級爵,公士至不更列為小爵。除小爵與士爵名稱不同外,等級劃分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在漢代的軍功爵制中,確實存在四大等級。
從歷史發展情況來看,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問題前后是有變化的。商鞅變法建立的軍功爵制好像并沒有等級劃分,要說有可能是一級以下和二級以上的劃分,因為一級以下至小夫是勤雜人員校、徒、操的爵位,二級以上是正規軍人的爵位,而二級以上就再沒有等級界限,各級之間都可以按軍功提升,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俄n非子·定法篇》說:“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表n非對于商鞅制定的“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的原則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斬首是憑勇力,當官則憑智能,讓有勇力的士兵去當必須有智能的人才能當的官職,就像讓殺敵的勇士去當醫生、工匠一樣不合理。韓非的本意是斬敵首者,可以賜給爵位,而不必要讓他擔任官職,如果擔任官職,就會造成政治混亂。韓非對商鞅的批評,聽起來是振振有詞,實際是強詞奪理。因為秦代所謂百石、五十石的官職,實際是服雜役的小吏,根本不需要有多大智能的人去擔任,商鞅也沒有讓斬敵首者去當工匠和醫生,所以韓非的批評是無的放矢。值得注意的,是商鞅制定的“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的原則。當然,要做到斬首之數與官爵高低完全一致,即斬首越多,官爵就越高,士兵斬首二十級,就可以封為列侯,那是不大可能的。因為連秦始皇時的大將王翦尚且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一般士兵想要封侯恐怕更難。但在秦國早期軍功爵制中,沒有不可逾越的等級界限,有功者盡管封侯不易,而可以逐級升遷應該是可能的。但是,到了漢初,由于有了四大等級的劃分,要想超越一個大的等級,就顯得非常困難了。這樣就使一般擁有低級爵位的士兵,不能輕易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這就是荀悅所謂的軍功爵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尊”的真實情況。
隨著爵制中四大等級的劃分的出現,軍功爵制中高爵和低爵的界限也有了變化。根據歷史資料考察,高爵和低爵的劃分,秦漢時代略有不同,就是在漢代前后也有變化。漢高祖劉邦在漢五年五月的詔書中,有三次提到高爵問題。一是“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二是“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三是“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他在三處中都明確指出公大夫(七大夫)是高爵;有一處說得比較含混,說七大夫、公乘以上是高爵;有一處著重說七大夫是秦代的高爵。漢五年劉邦剛剛完成統一大業,漢政府還來不及制定一套完整的新制度,可想而知,劉邦在漢五年詔書中所頒布的軍功爵制是沿用秦代舊制。從劉邦的詔書中可以斷定,按秦的舊制,七大夫(即公大夫)是高爵的起點,而劉邦在漢五年也承認七大夫屬于高爵范圍。但是,不久劉邦就把高爵上提一級,即由七爵公大夫提為八爵公乘。漢八年劉邦頒布一道顯示特權身份的詔書,規定:“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劉氏冠。”這就表明公乘以上才是高爵。以后隨著軍功爵制作用的減退,到惠帝時高爵又上提一級,即以九級五大夫作高爵的起點。惠帝在一次下詔時宣布:“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帶刑具)者,皆頌系(如淳曰:頌者,容也。言見寬容,但處曹吏舍,不入陛牢也)。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四年刑)者,皆耐為鬼薪、白粲(三年刑)?!?img alt="《漢書》卷二《惠帝紀》。"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39D80/131033300038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449366-ixf4f90GgM31l59dSKyroDMyQcy7yipX-0-e7838e188b117ec47796427adfcebcc1">這是一個對有官爵的人,犯罪可以減刑的詔令。它把五大夫當作一個界限,說明爵至五大夫才進入高爵范圍,享受減刑、減罪的特權。據《漢官舊儀》記載:“賜爵為五大夫,以上次年德為長官、將率。”說明獲得五大夫爵位的人,就有可能掌握國家的政權和軍權?!稘h官舊儀》還說:“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然則公乘者,軍吏爵之最高者也?!?img alt="《后漢書·百官志》注引劉劭《爵制》的說法與此同,請參閱。"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39D80/131033300038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449366-ixf4f90GgM31l59dSKyroDMyQcy7yipX-0-e7838e188b117ec47796427adfcebcc1">反映的正是漢代軍功爵制的特點,說明公乘已不屬于高爵范圍,而是變成吏民爵的最高級。這一變化,反映了秦漢軍功爵制的逐漸貶值。至于高爵級別為什么不斷上提,其原因以后將詳加論述,在此從略。
(四)低級爵待遇的不同
在秦漢時代,軍功爵制有高爵、低爵之分,這不僅是等級的區分,也是階級的界限。高爵是當官人和貴族的爵位;低爵則是一般吏民的爵位。在漢代中期以后,隨著軍功爵制趨于輕濫,低爵通稱為民爵,即所謂民爵八級(由一級公士至八級公乘),已演變為榮譽頭銜,沒有什么實際利益可享。對于高爵來說,爵位越高,官位越大,而得到的食邑也越多,而且還享有其他特權和優待。但是在秦和西漢初年,軍功爵制對于獲得低爵人,除可以充當小吏外,還可以享受其他很多優待?!渡叹龝ぞ硟绕氛f:“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降級),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取消爵位)。”《漢官舊儀》則說:“秦制二十級爵,男子賜爵一級以上,有罪各盡其刑。”這兩條資料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它和《漢書·惠帝紀》所說的上造(二級爵)以上有罪可以減刑的精神也相同。由此可見,享受減刑,縮短服役期,或“復其身及戶”是秦和西漢初年獲得低爵的人,共同享受的優待。從這一點來看,奪爵為士伍,在當時是個很重的處罰。
在秦和漢初,對低爵的待遇也不盡相同,如《睡虎地秦墓竹簡·軍爵律》中有一條規定:“欲歸爵二級以免親父母為隸臣妾者一人,及隸臣斬首為公士,而免故妻妾者一人,許之,免以為庶人。工隸臣斬首及人為斬首者,皆令為工?!?img alt="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9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39D80/131033300038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449366-ixf4f90GgM31l59dSKyroDMyQcy7yipX-0-e7838e188b117ec47796427adfcebcc1">這就是說秦法規定:有爵位的人愿意退回二級爵位,用來贖免身為奴隸的親生父母一人為庶人,或奴隸因立戰功而獲公士爵,要退還公士爵,來贖免其妻的奴隸身份,是允許的。工奴因立戰功和別人立了戰功來贖免他,可以令他當工匠。這些規定,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它是奴隸通過為秦政權出力賣命而獲得解放的一種機會,這對于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是有利的。但是,在漢代,在法律上卻找不到對低爵的這種優待條文,至少目前還沒有查到這類的資料。
在秦代還有一種“乞庶子”制度,也是漢代所沒有的?!渡叹龝ぞ硟绕酚涊d說:“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這條資料比較費解?!捌颉弊郑鞄熮H釋作“”,“饋客之芻米也”。
實際與上下文意不合,解釋不通。我認為應作“求”解,可能更合適?!耙凼隆敝笐鹗?。這條資料的大意是說:有爵位的人有權要求無爵位的人作庶子,一級要有一個庶子。沒有戰事時,庶子每個月給有爵位的人服役六天;有戰事時,庶子要跟隨主人去服役,由軍隊供養?!盾髯印ぷh兵篇》還有“五甲首而隸五家”的記載。得五甲首即斬獲五個甲士的首級,就能得到五級大夫的爵位,就可以有五家庶子為他服役。這說明《商君書·境內篇》的“級乞一人”,實際是“級乞一家”。庶子與主人的關系是一種超越經濟剝削的關系,庶子向其主人支出的是勞役,而不是貨幣或實物。這種憑爵位對庶子的剝削關系,在漢代是看不到的。劉邦在漢五年五月的詔書中,只提到七大夫以上皆食邑的剝削關系,沒有提到獲得低爵位可以乞庶子的特權。
在秦代低爵有“樹墓”的制度,漢代也是沒有的。據《商君書·境內篇》記載:“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級一等,其墓樹,級一樹。”這就是說有小夫至大夫爵位的人,死后,他的墳墓上可以種樹,爵一級就可以種一棵樹。這樣計算起來,小夫是公士以下的一級,可以種樹一棵,大夫是公士以上的第五級,就可以種六棵樹。這是秦國早期軍功爵制對大夫以下低級爵位的優待政策。秦的二十級軍功爵制推行后,對“樹墓”制如何處理就不得而知了,漢代肯定無此制度。另外,秦法還規定,任命官佐必須用壯年以上的人,不能任命剛夠傅籍年齡而沒有爵位的人。
又如對押送犯人而把犯人放走的犯罪者,無爵位的人,就要替犯人受監禁,罰勞作,而有爵位的人,在官府服役就可以了。注2這些事例都說明,在秦代對低爵位的人也是比較重視的,可以獲得種種優待,在漢代對低爵人的優待就少多了。
注2“將上不仁邑里者而縱之,可(何)論?當(系)作如其所縱,以須其得;有爵,作官府”。見《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08頁。
根據以上所述情況,漢代的二十級軍功爵制基本上是承襲秦代的,但也有些不同。僅就所列舉的幾點不同情況來分析,大體上有這樣一種傾向:秦代的高爵,特別是最高爵位列侯,所享受的特權沒有漢代優厚,而低爵所享受的優待,卻比漢代多。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歷史條件不同造成的。在秦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為建立封建統一中央集權制國家而奮斗,當權者極力爭取各階層人民的支持(秦末情況已有所不同),二十級軍功爵制,就是爭取各階層人民支持的有力武器之一。在秦實現統一的過程中,凡是對秦統一有貢獻、立有軍功的將士,都給予比較優厚的獎賞。在漢初,劉邦在楚漢戰爭中,也極力爭取各階層人民的支持,楚國軍功爵制也同樣發揮了很大作用。劉邦在統一后,對于立有軍功的各級將士,也按軍功爵制的規定給予優厚待遇,可以這樣說,劉邦在漢五年五月頒發的詔書中,基本上是按照秦代軍功爵制規定的規格獎賞的。但是,在漢政權穩定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當權的統治者已變成既得利益集團,獲得高爵的當權派,就極力擴大自己的特權,而對于獲得低爵的人,就不太關心,甚至是漠視,這就是低爵的待遇不斷降低的原因之一。另外,秦實現統一,主要是依靠政府軍的力量,它可以使立有軍功的士兵,去役使無爵的農民,或讓獲有低爵、出身于奴隸的士兵,用爵位去換父母和妻子的解放。劉邦實現統一依靠的是農民軍隊,他不可能讓獲得低爵的起義人民去役使沒有參加起義或雖參加起義而沒獲得爵位的農民。同時,有些奴隸在起義中已經獲得解放,獲得低爵的戰士也不需要用爵位換取他們父母和妻子的自由。這也應該是漢代取消“乞庶子”及以爵位免除父母和妻子為隸臣妾制度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