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下葦甸皮影戲

西路皮影戲也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屬于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流派。在北京地區,以門頭溝區妙峰山鄉下葦甸村的皮影戲為代表,因此又常被稱作“下葦甸皮影戲”。

下葦甸地處永定河畔,歷史上曾是交通要道。相傳,在明朝正德年間,幾位從蘭州來的流浪藝人來到下葦甸,將西路皮影戲帶到了這里,在村中連演了數日,吸引不少村民前來觀看。其中有幾位村民拜他們為師,蘭州藝人便將此技藝傳授給了他們,使“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皮影戲扎根于此地。隨之又傳入與下葦甸一山之隔的昌平峰山村。后來,再從京西地區傳入北京城,既而傳入河北灤州,甚至流傳到海外的法蘭西。曾有專家將下葦甸皮影鑒定為清代康乾時期的遺物。由此可知,下葦甸皮影最遲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現。

下葦甸皮影戲所使用的影人做工精美,顏色鮮明,一般是用白驢皮做成。影人的人物角色多以商周人物和宋代人物為主,服飾多為寬衣敞袖。其中,武將人物的盔甲最初為九片,后來發展到清代光緒年間,改為了八片。

皮影戲不像其他戲曲那樣,在戲臺上演出。它的表演場地相對不大,演出的舞臺被叫做“窗戶”。它由四張長方形的桌子圍成一個“口”字形的臺子,每一張桌子長四尺、寬一尺二、高二尺八。兩個桌子之間用線繩捆牢,起到固定作用。在桌子前面和兩側綁上架子,架子桿一般為木桿或竹桿,在正中糊上一種叫“關榜”的宣紙,作為幕布。這種紙的透明度和柔韌性都非常好,一般為五尺長、四尺寬。糊紙的時候,先在紙的四角貼上較硬的紙三角,把貼有三角的紙糊在架子上,然后均勻的在紙上噴上少量的水,從里面把紙的四周貼好,待紙干后幕布既緊繃又平整。在紙幕的兩邊和架子的兩側,要掛上深色的幕布,在桌子的前面,要給桌子圍上“圍裙”。從“窗戶”里側的架子頂部吊下一盞油燈碗。油燈碗有兩層:下一層為托,鐵質,較上層大,吊系三根皮繩;上一層較小,內裝麻油半斤多,有四根棉捻向紙幕一面并排擺放。油燈的高度和紙幕的距離一般以表演者的身高為準。一般距桌臺以內一尺左右,距地面高約四尺左右。表演一個晚上,大約會用掉麻油三至四斤。(安久亮、路海,2009)在開演正戲之前,先聽得鼓樂響起。臺內先不掛油燈,而是掛一些“盒子”。將火藥裝在這些盒子里,點燃后便能產生一股股火光和煙霧,并發出“轟轟”的陣陣響聲。之前在紙幕上鉤掛好的影人,如“八卦九蓮燈”或者八仙等,此時便能在煙火中騰云駕霧、如夢如幻,顯得栩栩如生。其后,樂器停奏,煙火消散,全場漆黑一片。表演者很快裝上布景,站于臺前,懸掛上點燃的油燈,紙幕上便顯出戲劇第一場的場景,好戲便正式開演了。

戲曲的故事主要包括商周和宋初的歷史故事、神話故事,以及言情故事。如今,尚還保留著許多劇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混元盒》《狄青平南》《趙匡胤下南唐》《黑風山》《血水河》《大團山》等。以連本劇為主,單本劇為輔,一部戲一般都要連演幾晚。

北京流傳著一句歇后語,叫做“下葦甸的皮影——照本發”,這是對下葦甸皮影戲表演藝術的精到概括。這句歇后語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加入皮影戲班的演員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在演出時,需要看著戲曲劇本,照著劇本來表演。如果不會看劇本,則不能演戲。演出時有人專管劇本,負責提詞和安排場次。另一層意思是說,雖然傳承了很多代人,但下葦甸皮影戲的劇目、情節等都沒有什么改變,依然忠實地保留了古老戲曲的原貌和風格特征。

這種風貌,在唱腔、音樂等方面都能體現出來。其唱腔的特色在于,以京西澗溝一帶的大秧歌戲與海淀區北安河一帶的北京琴書相結合,曲調高亢,娓娓動聽,俗稱“影戲琴腔”。包括十三道大轍,人們稱為“東、西、南、北、座、俏、佳、人、扭、出、房、來。”唱詞基本上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念白也帶韻味。如《狄青平南》中狄龍、狄虎的一段唱詞:“二弟!”“我的哥”,“咱二人奉了元帥將令,兵發南邊把賊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馬若到糧草未到,按著軍法處理。”配合演唱的樂器也很有特點,它們主要有:四弦兩個、三弦一個、嗩吶兩個,另有缽、鑼、笨鼓、板鼓、銅鐺子等打擊樂器。其中,四弦又被當地村民稱為“胡琴”。

現在,下葦甸村還保留著400多件康乾時期用白驢皮制作的影人,每逢節日仍有皮影戲的演出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唐海县| 日喀则市| 通化县| 沐川县| 个旧市| 肥西县| 花莲市| 烟台市| 宽城| 霍州市| 西安市| 凌海市| 句容市| 缙云县| 常德市| 洪江市| 黔江区| 安顺市| 榆社县| 高阳县| 枞阳县| 辽中县| 台东县| 延安市| 英德市| 玉山县| 新野县| 辽宁省| 高清| 镇坪县| 纳雍县| 慈溪市| 莫力| 监利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井陉县| 凤凰县| 屏东县| 阜阳市|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