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研究框架、史料與基本方法

依據上述學術界的研究現狀,本著作力求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強化近代中國地方銀行研究的薄弱環節,將在四個方面做出創新性的嘗試,其基本的研究框架如下:

1.浙江地方銀行如何發展穩定的業務方向的研究。主要以浙江地方銀行從1908年—1949年的歷史進程為主線,研究其銀行業務方向,特別是浙江地方銀行在1931年改革后,通過代庫業務吸收了大量的資金來源,并積極開展支持工商業、支持地方建設的貸款業務,并由此帶動了其他各項業務的開展。

2.浙江地方銀行在省內的獨特作用與地位的研究。通過對浙江地方銀行與浙江省境內其他國家銀行、民族資本銀行等各類銀行,在浙江省內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數額的比較研究,表明浙江地方銀行是近代在浙江各類銀行中,對浙江地方經濟建設的支持最大的銀行。其業務活動基本上限于本省范圍之內,所吸收的存款也基本上用于扶持本省經濟的發展。

3.浙江地方銀行如何妥善處理地方銀行與政府的關系的研究。通過考察浙江地方銀行如何處理與浙江地方政府的關系,探討浙江地方銀行在發展中怎樣做到地方銀行、地方政府、地方經濟相互支持,形成了三者良性循環的成功經驗。

4.浙江地方銀行如何努力為地方經濟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地方銀行是一個地區性銀行,它的這種性質決定著它必須在國家宏觀決策指導下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在此基礎上地方銀行自身才有發展的可能,浙江地方銀行的發展史,充分表明了該行的歷史就是一部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積極提供服務的歷史。

在以上研究框架下,本課題的主要史料來源于以下四個部分:

首先是檔案資料。除了對已經整理出版的檔案資料,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財政金融)等檔案進行收集外,我們重點加強了對浙江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與溫州市檔案館以及“臺北國史館”等的相關未刊檔案資料進行了搜集和整理。浙江省檔案館中的浙江地方銀行全宗檔案資料(全宗號:L071)共335卷,起止年代為1931年至1949年,內容包括浙江地方銀行要覽,常務董事會記錄,理、監事會記錄,各種規章制度、條例、辦法等綜合檔案;有員工履歷表,行員保證書,員生考績增薪情況等人事檔案;營業概況及報告,該行會計工作報告,保險業務處理文件,與各地分行業務往來函件,各地分行的業務文件等業務檔案,完整記錄了浙江地方銀行的組織、人事、管理以及業務,主要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浙江地方銀行的經營情況及行務管理情況。此外,在中國銀行杭州分行全宗(全宗號:L068)、民國中國茶葉公司浙江辦事處、安徽辦事處、江西辦事處全宗(全宗號:L067)等同樣有關于浙江地方銀行業務等方面的資料。上海市檔案館中現存的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即浙江實業銀行)的檔案(檔號:Q270)中保存著一部分浙江地方實業銀行在官商分家之前的部分檔案以及有關官商分家的相關資料,同時還零星保存了一些20世紀30年代浙江地方銀行的營業報告等相關資料。溫州市檔案館的浙江地方銀行溫州分行檔案資料則主要集中反映了抗戰時期,浙江地方銀行在麗水等浙東南地區的經營情況。而“臺北國史館”中雖沒有直接關于浙江地方銀行的檔案全宗,但是,以在國民政府檔案(全宗號:001)、資源委員會(全宗號:003)、陳誠副總統文物(全宗號:008)、財政部(全宗號:018)等檔案全宗里,有國民政府關于省地方銀行的制度建設、浙江地方銀行的業務情況等相關資料,為我們將浙江地方銀行融入整個近代中國銀行發展歷史中考察提供了堅實的史料基礎。

總之,檔案資料對于我們認識浙江地方銀行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是本研究最基本的史料依據。

其次是當時的報刊資料。對浙江省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西南大學圖書館等所藏當時的報刊資料與民國出版刊物的搜集與整理,逐步完成了對浙江地方銀行的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工作。在浙江省圖書館的1949年以前舊報刊室,我們搜集到了浙江地方銀行主辦的《浙光》(1934年—1942年)(該雜志在1934年10月最初創辦時為月刊,其后由于戰爭的影響,曾于1937年10月停刊,到1938年5月重新復刊,復刊之后改為戰時半月刊)、《浙行通訊》(1942年—1946年)與《浙江經濟》(月刊)(1946年—1949年)等雜志,這三份雜志都是浙江地方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出版的經濟類刊物,該經濟研究室成立于1931年,下設調查科和編譯科。主要職責:調查研究財政、金融、產業、貿易狀況;浙江本省產業界信用狀況的調查;本行業務推行方案的設計;營業報告的審定等。經濟研究室先后創辦的這三份刊物,其內容翔實豐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對當時的經濟金融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其中刊登了大量的浙江本省經濟資料與研究成果,而對浙江地方銀行的行務興革以及各分行處間消息的報道更是詳盡,直接反映了浙江地方銀行從1934年到1949年,長達十六年的發展情況,對于全面認識浙江地方銀行提供了難得的直接資料。此外,還有全國及浙江省當時出版的相關報刊所登載的反映當時政府有關地方銀行方針政策以及浙江地方銀行相應情況的報道資料,如《銀行周報》、《財政評論》、《浙江財政月刊》、《金融知識》、《四川經濟季刊》、《東南經濟》、《銀行月刊》、《中國經濟評論》、《浙江建設》、《浙江經濟情報》等。而民國時期出版的相關統計資料匯編,如《浙江省政府行政報告》、《中國實業志·浙江省》、《全國銀行年鑒》、《浙江省情》、《中國金融年鑒》、《浙江經濟統計》、《浙江經濟年鑒》等,這些刊物以及民國時期的統計資料中含大量可靠、翔實的有關浙江地方銀行內部管理和業務數據的資料,是研究浙江地方銀行極其寶貴的史料。通過對這些報刊資料的梳理分析,將有效地彌補檔案史料的不足,使本課題研究的資料更豐富、更客觀,對于全面認識浙江地方銀行與政府及全國其他地方銀行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是當時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浙江省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所藏有關地方銀行及浙江地方銀行的民國時期出版物的搜集與整理。這些出版物中有對近代中國地方銀行進行直接研究的學術著作,如徐學禹、邱漢平著《地方銀行概論》(福建省經濟建設計劃委員會1941年版),郭榮生著《中國省地方銀行概況》(五十年代出版社1945年11月版),劉佐人著《省地方銀行泛論》(廣東省銀行1946年版)等;也有對近代中國金融研究著述中兼論到地方銀行問題的學術著作,如吳承喜著《中國的銀行》(商務印書館),張輯顏著《中國金融論》(黎明書局1936年版),胡次威主編《地方公債》(大東書局1948年版)等。還有關于浙江地方銀行的各種直接資料:《浙江銀行章程》(宣統元年鉛印本),《浙江省地方銀行第十八屆營業報告》(民國二十九年鉛印本)。這些資料使我們看到了當時學者對其的認識和評價,為我們準確把握對浙江地方銀行的定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借鑒。

第四是當代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經過20多年的發展,學術界對于浙江地方銀行的研究從無到有,逐漸增多,如對于近代中國地方銀行的研究,目前就有姜宏業著《中國地方銀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陳國強主編《浙江金融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等。相關的研究論文主要有:楊亞琴著《舊中國地方銀行的發展》(《上海金融》1997年第4期),杜恂誠著《清末民初形形色色的地方銀行》(《銀行家》2003年第8期),何品著《從官辦、官商合辦到商辦:浙江實業銀行及其前身的制度變遷(1908—1937)》(復旦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周瑋著《浙江地方銀行研究1923—1949》(浙江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等。這些學界研究的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奠定了必要的參考。

本著作正是通過對以上各類相關文獻資料的爬梳與整理,對浙江地方銀行發展興衰過程的歷史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其在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為當今浙江以及各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歷史借鑒。

在研究方法上,以歷史研究的方法為基礎,同時結合經濟學、金融學等相關學科的專門知識和理論,做多角度的綜合分析和比較,以期對所研究的問題有較全面的科學認識。擬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1.按歷史的研究方法,梳理浙江地方銀行的歷史軌跡。初步將浙江地方銀行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浙江地方銀行的初創時期(清末創辦—20世紀20年代末);第二,變革與發展時期(1930年—1937年抗戰爆發前);第三,抗戰特殊環境下的曲折發展(1937年—1945年),其中包括汪偽政府在戰時浙江淪陷區建立的偽浙江省銀行(1943年1月11日—1945年9月)的短暫歷史;第四,走向衰亡時期(1945年8月—1949年5月杭州解放時移交中國人民銀行)。

2.在充分把握史實的基礎上,拓寬視野,從多方位對浙江地方銀行與其他各類銀行的業務進行比較研究,同時認真辨析浙江地方銀行與浙江地方政府的關系。

3.立足現實,深刻總結浙江地方銀行在促進近代浙江地方經濟建設中的經驗與教訓,得出歷史的啟示與借鑒。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近代省屬官辦地方銀行與國家銀行、商業銀行的關系。

2.近代地方銀行與地方政府、地方經濟的關系。

3.歷史的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营山县| 三河市| 嘉禾县| 崇仁县| 景宁| 通化市| 上犹县| 乐陵市| 盐边县| 习水县| 新沂市| 信阳市| 长泰县| 仙桃市| 新营市| 化德县| 来安县| 扬州市| 东光县| 临泽县| 黄冈市| 海盐县| 安平县| 喜德县| 罗田县| 绵竹市| 缙云县| 石狮市| 离岛区| 错那县| 山东省| 灵台县| 东台市| 铁力市| 潞西市| 盱眙县| 田林县| 临漳县| 宜兴市|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