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古代馬來亞地區法及其淵源

一、古代馬來亞地區法

馬來人尊奉波巴特傳統法和特門貢傳統法兩種習慣法。波巴特傳統法以母系定裔制及妻族居住地為特征,主要適用于森美蘭州及馬六甲部分地區。特門貢傳統法則適用于馬來西亞的其他地區。近代以來,特門貢傳統法已在很大程度上被伊斯蘭法所取代,只有波巴特傳統法頂住了伊斯蘭法的沖擊而仍被遵行,不過,土著習慣法也僅在家庭關系及不動產的繼承兩方面占有優勢。

馬來半島地處古代的先進國家之間,作為重要樞紐的地理位置使其法律從很早起就受到域外地區法律的影響。自公元前2000年起,來自中國南部的移民陸續遷入現今的馬來亞地區,這種關系使馬來半島地區的人民和歷史上建立的各種政權都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也使馬來亞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馬來亞境內有大量中國移民。在華人聚集區,歷史上沿用下來的屬人法,即中國法律與習慣,占有重要地位。

馬來半島也曾是“印度化”地區之一,隨著與印度的交往,包括法律在內的印度文化大量傳入馬來西亞地區,在古馬來亞的凱里阇法典中可見到《摩奴法典》等古印度法的影響。

馬來亞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很深。阿拉伯帝國憑借強大的政治和武力,在東南亞地區廣泛傳播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馬來半島得到當地人的廣泛信仰,伊斯蘭法也隨之對馬來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種受伊斯蘭影響的馬來亞地區法律,歷史上主要是歷代國王的赦令和習慣,有凱里阇法律、吉打法律、霹靂法律、雙溪·烏戎法律、馬六甲法律等。

由于馬來亞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該地區缺乏自己固有的法律文化。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的傳統法律文化通過不同途徑傳入馬來亞,使該地區形成了混合的法律文化傳統,為以后該地區的法律發展奠定了比較深厚的基礎。何勤華、李秀清主編:《東南亞七國法律發達史》,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251頁。

二、古代馬來亞地區的法律淵源

馬來亞地區歷史上的法律主要包括凱里阇法律、吉打法律、霹靂法律和馬六甲法律。其中凱里阇法律由當時的學者根據19世紀的抄本整理而成,是一個旨在說明古代馬來亞的霹靂、彭亨、柔佛等地法律的文件匯編。吉打法律的手抄本是在一位吉打蘇丹的主持下編寫而成,包括四部性質不同的法律匯編,分別于公元1650年到1784年間頒布,反映了稍前一段時期吉打地區的社會生活。這四部匯編雖在內容上各具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阿拉伯法律文化。霹靂法律共有99條,其手抄本由霹靂人的后代保存。霹靂是馬來亞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法律完全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這些法律用問答的形式寫成,字里行間存在著既盡量接受古代阿拉伯法律的成果,又力圖避免出現過多宗教性的傾向。雙溪·烏戎法律是后人在爪哇等地的古代文獻中發現的。這些法律的內容包括古代習慣、外來的生活方式、歷代的法律、公眾一致通過的決定和古代傳說。馬六甲法律是整個東南亞地區伊斯蘭法律文化的源泉和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它分為兩部分,形成于15世紀中后期。馬六甲法律除了一些內容與古代法律條文相似外,還規定了有關經濟方面的具體內容,如外國船只的管理、商品交換的程序等。王云霞、何戍中:《東方法概述》,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6頁。

此外,近代以前婆羅洲的法律比較特殊。婆羅洲是馬來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但它長期處于落后的境地,歷史地位與所占面積并不相符。其中的沙巴和沙撈越兩地從1888年到1946年是英國的保護國,但直到很晚的時候都無系統接受英國法。在婆羅洲實行的法律,僅僅是一些王室成員的命令以及當地古老的習慣和極為零散的少數伊斯蘭判例。何勤華、李秀清主編:《東南亞七國法律發達史》,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25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乌拉特前旗| 兴仁县| 黄骅市| 吴忠市| 连平县| 静安区| 榕江县| 西平县| 若羌县| 漳平市| 江津市| 安新县| 分宜县| 万盛区| 左贡县| 南丹县| 瑞丽市| 大关县| 通海县| 金沙县| 和田县| 镇安县| 耒阳市| 通山县| 石门县| 崇信县| 牟定县| 柳江县| 宿松县| 和平区| 克拉玛依市| 女性| 察雅县| 孙吴县| 丹凤县| 扎赉特旗| 丹凤县| 绥化市| 津市市|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