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新加坡民法

與英國一樣,新加坡法律概念中沒有民法和商法的劃分。雖然新加坡早在殖民地時期的1879年就制定頒布了《民事統一法令》,但是這一法令的目的是統一新加坡境內民事法律中的某些規定,并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民法典,關于民商事法律方面的規定分散在數十部制定法及在新加坡適用的普通法中。

一、財產法

財產法,總的來說指有關財產的占有、使用、處分、轉讓等法律規范的總稱。在任何一個社會,財產法都是一門最基本的法律。在財產法出現以前,財產本身就是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象征。從各個國家各具特色的有關財產的規定,特別是有關土地所有和占有的規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社會的全貌。Edited by A. J. Harding, The Common Law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ingapore, Butterworths, 1985, p. 229.在新加坡,財產法主要有:《國家土地法》、《土地所有權法》、《土地權利(地層)法》、《土地征用法》、《國有土地征用法》、《財產轉讓和財產法》、《財產授予法》以及普通法中關于財產占有、使用、處分、轉讓方面的內容等法律。參見黃署海主編:《外國經濟法 新加坡卷》,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6—1366頁。

根據新加坡法律,財產分為動產與不動產。不動產包括土地和其他附著于土地上的建筑物、設備等;動產包括除不動產以外的物、財產性的權利和利益,如股票、公債等。土地法是新加坡財產法的核心,因為土地是其他社會財富的最主要的來源,是最基本的社會財富。

新加坡土地法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組成新加坡土地法框架的法律,主要是指依據英國、印度甚至澳大利亞土地法條款制定的法律;二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的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土地法律。Edited by A. J. Harding, The Common Law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ingapore, Butterworths, 1985, p. 258.從歷史發展來看,新加坡早在殖民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土地法,但當時只是以普通法原則來調整土地法律關系,而這些普通法原則中很大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內容直接來源于英國,它們共同構成了新加坡土地法的基本框架。新加坡土地法中絕大部分具體的法律制度,則是從1959年自治政府成立后才建立起來的。如新加坡國有土地付費租借制度就是在殖民地早期通過引用英國法確立的。1848年,在東印度公司訴詹姆士·勞一案中,東印度公司作為當時新加坡土地的合法占有者,要求使用土地的詹姆士·勞付出一定的金額作為補償。法官支持了東印度公司的訴訟主張,并在確認土地的繼承不限于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資格的同時,認為人們在自由租借使用土地時,應當支付一定金錢作為補償。Ibid., p. 233.

這一制度也是現有新加坡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雛形,在現行《國有土地法》中規定的通過財產擔保來支付租金、永久使用土地的條款,與上述原則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不同之處在于:在1867年以前,土地的正式擁有者是東印度公司,1867年以后轉屬英王,1959年新加坡自治后改為新加坡政府所有。

1878年,新加坡通過的《民事統一法令》第6條第2款第1項規定,該法的任何規定不得視為可將下列法律規定引入新加坡:英國法中有關不動產或其他財產、權利或其他利益的占有、轉讓、轉移或繼承部分。根據這一規定,英國有關土地及財產的制定法被排除在新加坡之外。此后,新加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有關財產的經濟活動需要有符合其實際情況的法律來加以調整。從新加坡法律的發展過程來看,在《民事統一法令》頒布以后,一直到自治后的40多年來,新加坡的立法機構制定出許多財產法律來調整這些法律關系,特別是土地法律關系。

如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殖民當局制定了一系列財產及土地法律。1880年,立法會議通過《國有土地法》;1886年,又先后制定《賣契法》、《財產轉讓和財產法》;1935年,出臺《財產授予法》。這四部法律和《民事統一法令》中的有關財產及土地的條款,一起構成了整個殖民地時期的財產法。并且,它們共同搭建起新加坡財產法的框架,一直延續至現代新加坡。

新加坡獨立后,繼續適用殖民地時期制定的財產法。但是,新加坡財產法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并不是那些陳舊古老的內容,上述的那些制度只是提供了一套財產法的框架,為新加坡財產法的建構提供了一個基礎,而其中真正的血與肉是在獨立后建立起來的。例如,土地國有化和以租賃為主的使用方式原則,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新加坡獨具特色的公共住房政策。在新加坡,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由住房與發展委員會享有所有權的公共住房內,政府把這些房屋出租給民眾,租期從一個月到99年不等。

新加坡政府大規模占有、兼并土地是從1967年《土地征用法》制定開始的。因為自新加坡獲得獨立后,殖民時期單純依賴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模式已經不能繼續存在,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進口替代戰略,大力發展制造業,力圖建立多元經濟發展結構。在這種背景下,新加坡境內的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它們對土地的需求大大增加。為了緩和土地供應壓力,政府一方面開墾荒地、圍海造田,另一方面大量征收私人土地以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國投資。

《土地征用法》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征用的土地必須用于特殊的用途和公用的目的;由任何人、公司或法定機構用于被國家發展部部長視為是出于公共利益、考慮到公共用途或公共利益一致的工作和事業;用于居住、商業或工業目的。第二,土地所有者損失的補償問題,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依照1973年11月30日的市場價格補償。間接損失補償主要是當事人與被征用相聯系的土地價格可能增長造成的損失;由于切斷征用地和其他土地間的聯系而使當事人蒙受的損失;由于征用而使當事人的動產、不動產或其他形式的財產蒙受的損失;征用后當事人被迫遷徙或改變營業地點時所產生的各種費用;所有權重新登記時產生的各種費用。按照該法的規定,上述損失由政府賠償給土地所有權者。參見黃署海主編:《外國經濟法 新加坡卷》,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702—711頁。

《土地征用法》對新加坡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家在占有土地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公共住房政策,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在國有土地上建立起許多工業發展區,其中最有名的是裕廊工業區。改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本進入新加坡,為新加坡轉變經濟發展戰略,建立本國的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合同法

新加坡的合同法基本上是以英國普通法關于合同的內容為范式而構建的。與馬來西亞和文萊不同的是,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之后并沒有試圖將合同法法典化,因此新加坡的合同法仍保持法官制定規則的模式。在某些情況下,法官制定的規則會被特定的成文法所修改。

許多此類立法起源于英國。首先來說,有13個英國商事法律根據《英國法律適用法》(Application of English Law Act)第四節(Cap 7A,1993年修訂)的規定直接成為新加坡的法律。這些法律羅列在該法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附表里。其他立法,如《合同第三方權利法》(Contracts Rights of Third Parties Act,Cap 53B,2002年修訂),系模仿英國立法制定的。在某些領域也有立法采用非英國模式的情形,比如《消費者保護(公平交易)法》(Consumer Protection(Fair Trading)Act, Cap 52A,2004年修訂)。該法大致上參照加拿大阿爾伯塔與薩卡其萬兩省的公平交易法制定。即使是新加坡法庭本身所發展出的規則,也同英國普通法的同類規則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如果關于某個問題新加坡本身沒有權威規則時,人們就會理所當然地首先假定新加坡的立場同英國法的立場沒有什么區別。

合同在本質上是雙方或者多方之間的協議,該協議條款涉及到當事人各自的權利義務并且具有法律約束力。至于當事人之間是否達成協議或合意(consensus ad idem),應通過對事實的客觀分析而確定。在大多數但并非所有的情況下,要約與承諾的概念是分析當事人是否達成協議的起點。一個要約即是要約人發出的一項允諾或其他形式的自愿意思表示,表明經受要約人無條件承諾某些確定的條款,要約人即受這些條款的約束。如合同成立的其他要素亦得滿足(如對價和設立法律關系的意旨),對要約的承諾會產生一個有效的合同。

一個特定的表述是否構成要約有賴于表述的意旨。要約必須具有受拘束的意旨。如果某人只是引誘他人作出要約,或者只是詢問情況,而并沒有受拘束的意旨,那他或她最多只是在作出要約邀請。按照客觀標準,如果某人的表述(或者行為)致使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相信發出要約者具有在該要約被承諾后接受拘束的意旨,則即使該人實際上沒有此種意旨,他也被認為是發出了一項要約。

要約在承諾之前的任何時候都可以撤回,只要由要約人親自或者通過其他可信的渠道向受要約人發出撤回通知。對要約的拒絕導致要約失效,包括發出反要約或者改變原要約的條款。如要約對時效沒有明確規定,則該要約在合理時間之后失效。這種情況到底何所指,這要根據案件的具體事實來分析。如果要約人死亡且此事實已為受要約人知曉,則要約就不能夠被后者接受。任何一方死亡的事實,即使不為他方知曉,也會導致任何具有人身因素的要約消滅。

受要約人對要約條款無條件和無保留的同意構成對要約的承諾。同意可由言語或行為來表示,但除非在極其例外的情況下,緘默不能被認為是同意。

一個總的原則是:承諾應該被通知到要約人,但如果承諾是通過郵寄方式且此種方式被認為是或者明確或者默示地許可的,則構成一項例外。這個例外被稱為“投郵承諾規則”,它規定承諾信一經付郵,無論要約人是否實際上收到,承諾均告生效。在協議被作為合同執行以前,它的條款必須確定。至少,協議的關鍵條款應予明確規定。在此之外,法庭可以通過訴諸當事方的行為、當事方之間已有的習慣做法、貿易慣例或者合理標準來解決協議條款含糊不清或不確定的問題。某些情況下,關于合同細節的成文法規定也可以用來填補協議條款的空白。

合同締約方的權利義務首先應通過認定合同的條款來確定,其次通過對條款的解釋來確定。在確定合同條款時,有時有必要認定某一個表述到底是合同條款還是僅僅是一般陳述,尤其是當合同尚未見諸書面時。某項表述是否具有合同性質有賴于客觀認定的當事方的意圖,而這是一個事實問題。在確定當事人的意圖時,法庭要考慮諸多因素,包括表述作出時交易所進行到的階段,受表述人對該表述所賦予的重要性,以及當事人各自具有的相對于表述標的有關知識和技能。

法庭有時還可以為合同添加默示條款。總的來說,任何默示條款均不得與合同的明示條款相抵觸。如果某個條款被默示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填補合同的空白以體現推定出來的當事人的意圖,這個條款即屬于事實上的默示條款,其內容之確定要考慮合同的用語以及周遭情況。只有當情況如此必須而當事人必然曾經考慮將某個條款納進合同時,該條款才會被默示進來。如果將某個條款包括進合同是合乎情理的這個事實還不足以使它成為默示條款,那么法庭不會為當事人重寫合同。

合同條款可以分為條件條款、擔保條款和中間/無名條款。條款的恰當分類很重要,因為這將決定合同是否已被履行或者因為違約而解除。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某個條款的性質分類,但除非他們所用的分類語言能清楚明確地表明其意圖,否則分類不屬最后決定性的。如無明確的合同規定,法庭會客觀地審視合同的語言,以期確定當事人在當時情況下可能如何決定某個條款的分類。另有些情況下,如果當事人沒有明確條款的性質,成文法也會直接規定某些條款應被當作條件或擔保。

如果一方或雙方當時訂立合同是基于對合同基礎或者對交易的重大方面的誤解,則合同或者是完全無效,或者是可撤銷的。如為可撤銷情形,合同在被受誤解影響一方撤銷以前仍為有效。這個區別對確定第三方的權利至關重要。一個誤解是否能導致合同無效或可撤銷要根據誤解產生的情形來判斷。如果A與B訂立合同,A確信他是購買甲物,而B事實上是打算售乙物與B,則在A和B之間不存在合同,因為他們對合同的標的物沒有達成協議。此種性質的誤解一般稱為“相互誤解”。

“共同誤解”產生的情形是協議的達成是基于雙方均有誤解。比如,當A與B簽訂合同出售一在途貨物與B,為雙方所均不知曉的是,貨物在上述合同訂立前已經被毀滅。這種情況下,鑒于標的物已經滅失或不存在,合同就可被正當地認為是無效的。

在若干情形下一個合同可被稱之為“非法”。例如,成文法可能禁止那些涉及到不良社會后果的合同成立,規定“非法”合同是無效合同。

在普通法上,某些公共政策禁止一些合同的成立。這類合同完全無效。如下例:第一,合同妨害司法行政,這包括阻礙司法檢控的合同,或者具有挑唆詞訟或者助訟圖利的合同。前者是指某人支持他人提起或對抗訴訟,例如承擔訴訟費用,但如果支持者對訴訟的結果有真實、合法的利益而且在當時情形下這種支持是合理的,支持就是被許可的。后者是挑唆詞訟的一種,指支持訴訟者試圖從他人的訴訟中謀利,如為自己拿走訴訟的全部或部分賠款等。第二,欺騙政府機構的合同。第三,逃避法院管轄權的合同,但是仲裁合同或協議以及授予非新加坡法院排他性管轄權的協議并不在禁止之列。第四,約定犯罪、侵權或欺詐的合同。第五,妨害公共安全的合同。第六,關于不道德性關系的合同。

如果合同依成文法或普通法確定為無效,則一般是將它視作自始不存在。合同項下任何現存的或未履行的義務均告消滅。除非如果司法強制執行可以無須依據非法合同而進行。

整體上限制商業的合同有悖公共政策,在普通法上是非法的。此類合同整體無效。但某些情形下亦允許有例外,如果此類限制有助于保護合法利益。例如,一項“合理的”限制商業的條款可以是為了尋求保護:有關當事方的利益;公共利益,這類合同不被認定無效。

違反合同的條件條款違約,實質上整體剝奪了另一方在合同項下的利益,受損方可以選擇終止合同。如此,則受損方和違約方都不再受現有合同義務約束。這被稱之為“自力救濟”,因為合同義務的解除是當事人自己達成,未經過任何法庭批準或介入。如受損方因對方違約而遭受財產損失,或者解除違約方的現存義務會引起財產損失,那么合同解除本身尚不足以成為救濟,而需要求助于司法救濟。

合同法相關的司法救濟手段通常包括以下幾種:普通法上的損害賠償救濟;普通法上請求支付固定數目違約金之訴;衡平法上的實際履行救濟;衡平法上的禁令救濟。在普通法和衡平法上的救濟之間劃清界限很重要,因為前者屬于當事人有權獲得,后者則依賴法庭的自由裁量。

合同損害賠償以一定數量金錢的方式判給受損方,以賠補其因為對方違約而遭受的任何金錢損失。一般來講,損害賠償只是賠償性質的。其他普通法系國家已經在這方面有所發展,如加拿大有個判例判決給予懲罰性賠償。Whiten v. Pilot Insurance Co [2002] 1 SCR 595.

三、知識產權法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法是指因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的綜合性和技術性特征十分明顯,既有私法規范,也有公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也有程序法規范。但從法律部門的歸屬上講,知識產權法仍屬于民法,是民事的特別法。知識產權法主要包括專利權法、商標權法與著作權法。

(一)專利法

新加坡在19世紀受英國殖民統治,因此其法律制度屬于英國法體系,但也受到其他國家法律的影響。對于專利的保護,新加坡除擁有自己制定的專利法令及專利條規外,還參加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專利合作條約》、《國際承認用于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護布達佩斯條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等國際條約,以及《東盟知識產權合作框架協定》,從而使新加坡擁有完備的專利法規體系。

此外,新加坡國內設立了諸如新加坡知識產權局(IPOS)、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和新加坡協調中心等機構對專利糾紛進行調處。現行新加坡專利制度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殖民地時期新加坡境內專利法律制度比較混亂。1826年《第二次司法憲章》把1624年專利法引入新加坡,成為新加坡調整專利取得、轉讓的基本法律。1937年《聯合王國專利登記法》開始實施,規定新加坡登記在英國取得專利證書的法令,把在英國取得的專利與在新加坡取得的專利統一納入新加坡專利管理的范圍,從而統一新加坡境內的專利制度。

現行新加坡專利法是在1995年2月23日生效。之前,新加坡的專利法實質上隸屬于英國的1977年專利法。在這一舊的體制下,任何人如果希望就其發明在新加坡獲得專利保護,必須先將其發明在英國申請并獲得專利,然后再將該英國專利在新加坡進行注冊。盡管原來的新加坡“英國專利注冊法”已經廢止,但是由于新加坡專利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英國1977年專利法為藍本,因而英國專利法在新加坡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法院對新加坡專利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解釋時,經常援引英國的案例。

進入21世紀后,新加坡分別于2001年和2004年對其專利法規進行了修改,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第28號補充法案于2001年7月25日在國會提出,該法案修正的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簡化專利管理,強化專利法體制,其中包括修改專利申請及授權的程序要求,方便電子專利申請的實施和電子環境中的信息維護;二是修改專利代理人管理的規定。蔣慧:《中國與新加坡專利法之比較研究》,載《改革與戰略》2007年第5期。2004年5月,新加坡還對其全面修改,至今仍在繼續。

發明在新加坡由《專利法》給予保護。該法是在英國1977年專利法的基礎上制定的,但是兩者仍有一些不同。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注冊:①在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注冊處提出國內的注冊申請;②根據《專利合作條約》提出國際申請,也是由注冊處作為該申請的受理機構。一個已經在巴黎公約或WTO成員國中先提出注冊申請的人,如果在申請之日起12個月內又在新加坡提出注冊申請的,可以主張優先權。必須注意的是:新加坡的居民,沒有注冊處的書面同意,就同一發明沒有在國外申請之日兩個月前在新加坡申請注冊,就在新加坡之外主動或被動提出專利申請是違法的。

專利可以授予給產品或者方法的發明。該發明必須滿足下列條件:它具有新穎性;它具有創造性;它具有工業實用性;該項發明的公開或開發,通常不會鼓勵攻擊性的、不道德的或反社會的行為。

工業品外觀設計由《注冊外觀設計法》(Registered Designs Act)(第266章,2001年修訂版,簡稱RDA)給予保護。該法是根據1949年英國注冊外觀設計法(UK Registered Designs Act 1949)制定的,因此,該保護體系內的許多重要概念都可以追溯到英國的注冊外觀設計法。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注冊:在新加坡知識產權局內的設計注冊處申請國內注冊;根據《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協定》(Geneva Act of the Hague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s)提出國際申請,該協定確定新加坡作為一個可以獲得保護的國家。

在巴黎公約締約國或WTO成員國中提出了注冊申請的人,如果在該申請日起六個月內在新加坡提出注冊申請,可以主張優先權。申請必須指定注冊的外觀設計所應用的產品。這一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注冊授予的專用權限制在指定的產品的范圍內,外觀注冊處采用的指定和產品分類方法遵循了《建立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的有關規定。

(二)商標法

新加坡有兩個商標法體系:對商標的保護可依《商標法》(以下簡稱TMA)和普通法。這兩個體系是相互獨立的。TMA保護的是在新加坡知識產權局的商標注冊處注冊過的商標。這個條件只有一個例外:TMA對馳名商標,不管其是否注冊,都給予特殊的保護。

注冊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在商標注冊處申請國內注冊;根據《馬德里協定》申請商標國際注冊,該協定指定新加坡作為一個可以申請國際保護的國家。一個已經在巴黎公約或世貿組織的成員國內提出商標注冊的申請的人,如果在其提出該商標注冊申請之日起6個月內,又在新加坡提出注冊申請的,可以主張優先權。商標專用權的使用范圍以商標注冊時核定的商品或服務為限,新加坡遵循《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的有關規定。

為了獲得注冊必須滿足三個關鍵的條件:該客體必須:有標識;其具有顯著性特征;而且不與其他在先的商標相沖突。商標是經營者用來或將要用來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務與其他經營者的商品或服務相區別,并能夠用書寫或繪圖方式表達的標志。典型的例子包括品牌、圖形或標識,以及顏色。如果標志是由形狀組成的,不得僅僅由下列形狀組成:商品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形狀;為獲得技術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狀;使商品具有實質性價值的形狀。雖不可視,但可以感覺到的標識如像英特爾在宣傳其芯片時播放的一段樂音這種聲音商標。也能作為商標,只要它們能用書寫或繪畫的方式表達。

作為商標,該標志不需要在提出注冊申請日之前已經在交易中使用。只要打算使用該標識或者TMA中的文字的經營者,具有真誠的使用意圖就足夠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該經營者必須保證在完成注冊程序之日起五年內,真正地使用該商標;否則,TMA注冊會被撤銷。

經營者的商標,尤其在不是對商品或服務的描述時,使其商品或服務具有顯著性。一個標志,是否因為是對爭議中的商品或服務的描述,而拒絕其注冊,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是一個程度問題。有一些標志因其是描述的程度很高,就不能將商人的商品或服務區別開來。如“肥皂”牌肥皂。這樣的標志就不能作為商標,而不考慮經營者已經使用的數量。也有其他一些標志,對商品或服務的描述比較少,然而,除非一開始就告訴公眾這是商標,否則它們就不具有可識別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仍然缺乏顯著性的特征。然而,采用這種天生不具有顯著性的商標的經營者,可以通過使用這種商標達到事實上使其商品或服務具有獨特性的程度,此時,顯著性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滿足。為了證明商標已經通過使用達到了顯著性,通常將銷售量、廣告等作為證據。

一份商標注冊的申請,必須在申請書中主張對商標擁有所有權:僅僅需要采用聲明的方式聲明申請者正在經營中使用該商標或者他有真正的意圖使用該商標,另一方可能以惡意申請為由對該聲明提出挑戰。注冊商標是個人財產,商標注冊人可以無條件地或提供擔保的方式轉讓,這樣的交易必須在商標注冊處進行登記;一個未登記的轉讓協議不能對抗取得一項相沖突的權利,且不知道該協議的第三人。商標注冊人也可以許可別人使用其注冊商標,該許可也須登記。

首次保護期是從注冊之日起10年。其后可以每次再續展10年。為了維持商標的注冊狀態,除了要在適當的時候續展,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保證在新加坡的經營中真正使用該商標。這是因為連續五年不使用又沒有正當理由的話,就構成一項撤銷注冊的理由。

商標注冊人享有將商標用于注冊時核準使用的商品或服務上的專用權。下列行為構成侵權:未經授權,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且這樣的使用可能會混淆公眾。如果商標是相同的且商品或服務也是相同的,那么就推定存在混淆。

如果注冊商標在新加坡是馳名商標,保護的范圍會更寬。首先,如果未經授權將與注冊的馳名商標不相近似的商標用于商品或服務也構成侵權,只要這種使用有可能混淆公眾。一個注冊商標,如果在新加坡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就被視為在新加坡是馳名商標。其次,如果一個注冊商標在新加坡為全體公眾所熟知,商標注冊人有權通過禁令禁止將商標用于相同、相似或雖不相似但會引起淡化或不正當地利用了該商標的顯著性特征的商品或服務上,不管是否有可能引起混淆。

(三)著作權法

著作權一詞是一組權利的總稱,這些權利是成文法就獨創性作品所授予的,是有一定期限的。在新加坡,這樣的成文法就是《著作權法》(Cap 63, 1999 Rev ed)。不同于經注冊的商標和專利,著作權不是獨占性的。它實質上是防止作品被抄襲的一種消極性的權利。也就是說,如果兩部完全一樣的作品是各自獨立完成的,那么就沒有侵犯對方的著作權。Chua Puay Kiang v.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2000] 3 SLR 640.

關于著作權的客體方面,著作權所保護的是它們的表達方式。不僅如此,著作權還保護在表達過程中所涉及的技巧、勞動和判斷。特別是著作權存在于文學、戲劇、音樂和藝術作品(一部或多部作品),例如小說、戲劇、作曲、繪畫和雕塑,以及除作品外的其他一些載體,例如錄音制品、電影、廣播、有線節目以及已經出版的作品。除此以外,著作權保護的范圍還包括現場表演以及著作權管理信息,例如確認作者的信息和作品使用條件的信息。

創作完成時著作權立即產生。特別是,作品一旦被表現或固定在有形載體上(例如紙張、磁帶和膠卷),而且可以由此進行復制,著作權的保護就產生了。不同于注冊外觀設計、專利和商標,對于著作權的存在沒有形式上的要求,也沒有權利的注冊登記的要求。大體上說,兩種情況下作品或標的物在新加坡有著作權,即該作品首先在新加坡或《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締約國或WTO成員國發表或制成的;當作品被首次發表或制成時,該作品的作者或客體的制作者的所屬國或居所地國是新加坡或《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締約國或WTO成員國。

大體上說,對于文學作品、戲劇或音樂作品,或除攝影作品以外的藝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期是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70年。對于錄音制品或電影,著作權的保護期是從該錄音制品或電影首次發表的那年之后一年開始計算的70年。對于廣播或有線電視節目,著作權的保護期是從廣播發表或該節目被首次包含在有線電視節目中的那年之后一年開始計算的50年。對于作品已發表的版本,著作權的保護期是從該版本首次發表的那年之后一年開始計算的25年。

一般的規則是,創作作品的人是該作品的著作權人。但是,其他人也可以是著作權人,如果著作權被轉讓給了該人;或者作品是作者在被該人雇傭的過程中創作的。著作權人可以因任何直接和間接侵權起訴侵權人,尋求救濟方式。比如,可以就直接和間接侵權提起刑事訴訟。刑事訴訟在下列情況下是可以提起的:如果該直接侵權是故意的和嚴重的,而且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是為了牟取商業利益。一旦證明有罪,他就要承擔不超過20,000美元的罰金或者不超過六個月的監禁。在第二次或是隨后的犯罪中,最高罰款額和最長監禁期分別是50,000美元和三年。對于間接侵權,處罰通常情況下是每件侵權物品不超過10,000美元,或總額不超過100,000美元的罰款,以二者中數額低的為準,以及不超過三至五年的監禁。

作為一項財產性權利,著作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許可使用、轉讓權利或一般性的轉讓。例如,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使用或將復制其作品的權利轉讓給一個人,而將公開表演其作品的權利轉讓給另一個人。他也可以將整個著作權保護期或部分保護期內的著作權許可或轉讓給別人使用,或者按地域分開許可或轉讓,結果會出現令人困惑的被許可人,或者一部作品的幾個不同部分的著作權利人。一項著作權的轉讓(全部或部分轉讓)必須采用書面形式,且有讓與人(著作權人)或其代表人的簽字。即使著作權還未產生,仍然可以簽訂轉讓協議,此時,該協議在作品創作完成時生效,著作權即發生轉移(附始期的合同)。

四、婚姻法

歷史上,華人向東南亞的移民產生了融合和同化現象,并且用威廉·斯金納的話說,“一種通過融合造就的新型社會文化系統,盡管它與兩個家長社會繼續相互聯系,但是已經獲得自主性和穩定性。在三個獨特的東南亞地區—菲律賓、爪哇、馬來西亞的海峽殖民地—這樣的居間社會在混合本土因素和華人因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威廉·斯金納(G. William Skinner):《東南亞的混血化華人社會》,載《南方華裔研究雜志》2007年第1卷。新加坡開埠以后,其中以來自中國、印度的人數為最多,他們與當地的馬來人共同組成了新加坡的三大民族,其中又以來自中國的華人占人口大多數。Victor Purcell, Chinese Settlement in Malacca, JMBRAS 20(1947), p. 115-125.用弗里德曼的話說,“19世紀,海峽華人的文化優勢不僅在于財富在代際間傳沿,而且也許主要在于,成功的移民被納入海峽華人社會。”Maurice Freedman, Immigrants and Associations: Chinese in Nineteenth-Century Singapore, CSSH 3(1960)p. 27.“雖然早期馬華聯姻確實發生,但是發生于遙遠的過去,一代之后聯姻就終止了”。John R. Clammer, Straits Chinese Society,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21.

來自蘇門答臘的移民踏進馬六甲就成為土著,但是對于海峽華人來說,盡管他的家庭已經幾代生活于此,但是只要他有中國名字,不信仰伊斯蘭教,就不能被算作土著。然而不管哪個種族,在海峽出生的人都是英國的臣民;在殖民地內部,旅行或者居住不受限制,也沒有法規阻礙種族融合。1807年檳榔嶼《司法憲章》(Charter of Justice)非常清楚地表現了主宰的法律哲學是,“保障本土所有居民自由履行宗教義務,寬容所有偏見,最特別關注其古代的用法和習慣”。Maurice Freedman, “Chinese law in Singapore: The Rout of Custom” in Family Law in Asia and Africa, ed. J. N. D. Anderson(London: Allen & Unwin, 1968), pp. 49-72;重刊于Skinne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pp. 140-160.引文摘自重刊本第141頁。正如這些話所預示的,殖民地法律以馬來人認同伊斯蘭教、華人認同華人宗教的方式發展。伊斯蘭家庭法幾乎適用于整個海峽殖民地,而華人發展出另類的家庭法制度。海峽殖民地建立以后,通過《第二次司法憲章》,殖民當局將英國婚姻法引入新加坡,主要適用于在新加坡的西方人。

1826年前,英國制定的婚姻法尚未出現,因此,新加坡引入的婚姻法是英國的普通法,其基本特征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很快殖民當局就發現英國普通法在新加坡根本行不通,特別是在華人社會中,男子娶妻納妾名義上仍是一夫一妻制,因為妾的地位比妻低,男子的正妻只有一名,這種情況造成法律調整的混亂,因此,當局很快改變政策,在婚姻法中實行屬人主義原則,不同種族的人,其婚姻關系由本種族習慣法調整。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加坡人口急劇增加,完全根據古老的民族傳統調整婚姻關系已顯得力不從心,迫切需要完整統一的制定法來規范人們的婚姻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海峽殖民地立法會議先后制定了《基督婚姻法令》,用來調整整個殖民地的一般婚姻行為。但是,其他種族包括華人、印度人的婚姻仍然適用各自傳統習慣。

上述法規頒布施行后,殖民地婚姻法律制度混亂的局面并沒有根本的好轉,直到1961年新加坡立法會議制定《婦女憲章》,除保留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的婚姻制度外,廢除其他一切婚姻制度體系,其中包括華人依據中國傳統習慣實行的婚姻制度及前述法令中調整的婚姻制度。同時,該法規定了適用新加坡的統一的婚姻法內容,而這些內容主要以英國婚姻法為藍本制定的。通過《婦女憲章》,新加坡境內的婚姻法律制度得到了統一,既有利于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根據統一的法律判案,提高辦案效率;又因廢除了不同種族之間不同的婚姻法律制度,使得新加坡各種族人民的通婚更加順利,有利于各種族的融合,增強新加坡國民的國家意識,20世紀60年代以后,新加坡國內的種族騷亂得到有效控制,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統一的婚姻法發揮了作用。

新加坡頒布《婦女憲章》,為廣大婦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1997年,修訂通過《婦女憲章修正法令》,將家庭暴力問題首次正式寫入憲章,明確闡述家暴的定義和處罰規定。把家庭暴力定義為:凡家庭中對家庭的其他成員有蓄意傷害、蓄意或企圖使他人產生可能受到傷害的恐懼、非法囚禁、騷擾他人等行為之一,就構成了家庭暴力。對施暴者的處罰分初犯、再犯或屢犯。如果是初犯,若丈夫對妻子動以拳腳,只要其提出控告,丈夫就將會被處以2,000新元(約合人民幣10,250元)以下的罰款,或六個月以下的監禁,或者二者兼施;若第二次或屢犯,被告將被處以5,000新元(約合人民幣25,620元)以下的罰款,或12個月以下的監禁,或者二者兼施。拖欠前妻或孩子贍養費者,將來可能需要提供高達三個月贍養費的銀行擔保,并接受財務輔導,以及承擔40小時的社區服務,前妻和孩子也可向信貸機構舉報他的欠債行為。離異者再婚前也將需要向未婚妻聲明是否拖欠前妻和孩子的贍養費,雖然拖欠贍養費不會阻礙拖欠者再婚,但因為是法定聲明,婚姻注冊局有權力核實聲明是否屬實,虛報聲明者將需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目前法庭可通過罰款、判監和下令第三者債務扣押的方法執行贍養費庭令,但以往的四年,家事法庭平均每年收到3600份要求執行贍養費庭令的申請,多數情況是女方和孩子沒有從丈夫或前夫那里收到法庭規定的贍養費。王潤:“應對拖欠贍養費、離婚率漸增等趨勢《婦女憲章》擬修訂內容”,《聯合早報》網,http://woman.zaobao.com/pages7/love100914.shtml,2011年5月3日訪問。

為讓贍養費庭令更加行之有效,保護婚姻及婦女權益的婦女憲章將再次修訂,以應對近年來出現的與婚姻有關的社會趨勢,如越來越多的異國婚姻、連年增長的離婚率和拖欠贍養費等。政府已草擬法案修訂內容,并已征求全國家庭理事會、新加坡婦女組織理事會和新加坡法律學會法律改革委員會的意見;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在民情聯系組(REACH)網站展開公眾咨詢活動,收集民意。

目前,法庭只轉介部分申請離婚的夫妻接受輔導和調解,修訂法案建議有21歲以下孩子的夫妻在申請離婚時,必須參加輔導和調解。專業輔導員以孩子的利益為前提,從法律、情感和心理方面協助夫妻雙方離婚后在撫養和照顧孩子方面達成協議。法庭有權力制裁拒絕接受輔導和調解的夫妻,例如暫停辦理離婚申請,或者下令不合作一方承擔部分離婚費用等。但是,法庭在某些情況下,如有家庭暴力時,也有權力裁定夫妻不適合接受輔導和調解。

為保護與外國人結婚,并在國外離婚的新加坡人,法庭將有分配婚姻資產的權力,外國法庭所裁決的不屬于婚姻資產的新加坡不動產,本地法庭仍可作出不同裁決。如果妻子和孩子沒有向外國法庭申請贍養費,他們可在本地法庭提出申請。法庭也將有權下令離婚夫妻將部分資產存入孩子的兒童培育賬戶(Children Development Accounts),父母雙方離婚后如沒有盡撫養孩子的責任,孩子仍可從兒童培育賬戶中支付學費和醫療費用。此外,為協助居住在國外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更容易在本地注冊結婚,法案修訂建議書提出,如果雙方都是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者,可不必在注冊前必須在本地居住15天的要求。

婦女憲章對一夫一妻制、婚姻儀式、婚姻注冊、夫妻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妻子和孩子的贍養費、保護家庭及懲罰侵犯婦女及少女的罪行等,都制訂了明確的條文。婦女憲章已進行多次修訂,最后一次修訂是1996年。

五、繼承法

新加坡最重要的繼承法包括《遺囑法》和《無遺囑繼承法》。《遺囑法》中的遺囑是指,通過遺囑或具有遺囑特性的書面形式行使權利設立遺囑或指定受益人的作為,以及通過遺囑和其他遺囑處分財產。該法首選確認了動產和不動產的范圍,前者涵蓋租賃地產和其他準不動產,還包括貨幣、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股份、抵押物,而非不動產、債權、訴訟財產、信譽、貨物以及法律規定交由遺囑執行人或管理人管理的其他財產及因此得到的孳息;后者包括宅院、土地、房租和可繼承的財產,無論是有形不動產、無形財產,還是不可分割的股份、財產、權利或利益。

未成年人所立的遺囑無效,即21歲以下的公民設立的遺囑均屬無效。視為正式簽立遺囑的,必須遵循本土生效法律,具體包括在遺囑簽立領域;立遺囑人在遺囑簽署時或去世時在該領域居住或慣常居住在該區域。在任何類別的船只或飛機上簽立的遺囑,但該遺囑的簽立須符合與該船只或飛機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所施行的本土法律者,而該領域的決定是在顧及該船只或飛機的注冊及其他情況后而作出。處置不動產的遺囑,而該項簽立須符合財產所在領域的本土法律。

法定繼承的規定,是指在被繼承人沒有對其遺產的處理立有遺囑的情況下,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原則的一種繼承形式。在新加坡,關于被繼承人遺產分配原則,《無遺囑繼承法》具體內容可參見黃署海主編:《外國經濟法 新加坡卷》,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1—1389頁。第7條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具體順序如下:配偶首先有權獲得遺產的1/2,接下去依次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叔父、政府。同時在該條中還規定了代位繼承制度,被繼承人的子孫可以代表其已去世父母獲得遺產應繼份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华安县| 恩施市| 贵南县| 辽阳县| 深水埗区| 扎赉特旗| 五河县| 丽水市| 壶关县| 河曲县| 鄂尔多斯市| 赤城县| 黎川县| 莆田市| 沁源县| 贵定县| 成武县| 准格尔旗| 连山| 沐川县| 丰镇市| 乐昌市| 安达市| 桃源县| 微山县| 乌兰察布市| 扎赉特旗| 北票市| 汉阴县| 甘南县| 泗水县| 历史| 上栗县| 崇州市| 丽江市| 当涂县| 罗江县| 沈阳市| 长葛市|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