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9226字
- 2019-05-06 16:53:36
第一節 新加坡法律的起源和發展
一、新加坡法律的起源
新加坡早期的歷史記載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古時新加坡的馬來語名為Negeri Selat,意為海峽之國。公元3世紀,中國將新加坡叫作“蒲羅中”,馬來語的“末端的島嶼”。《新唐書》稱“廬都”,《宋史》稱“歷亭”,而后來有華人稱新加坡為石叻,這些名字都是“Selat”的諧音。史料記載,1320年,中國元朝派人到“龍牙門”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龍牙門”就是新加坡南岸的海峽,古稱Selat Panikam,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rbour)。1330年,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島,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據他記載當時已經有華人居住。在該書中還記載速古臺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繪制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鄭和航海圖》稱新加坡為“淡馬錫”,1365年的《爪哇史頌》也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Tamusik,海城)。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單馬錫、淡馬錫都是馬來文Temasek的諧音,來自梵文tamarasa
。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
才首次出現。
暹羅以及位于爪哇島的滿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曾爭奪新加坡的控制權。根據馬來文獻《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的記載,新加坡在一次與滿者伯夷的戰爭中失敗。但是后來一名巨港(Palembang)的三佛齊王子,殺了當地的暹羅攝政王,并自己宣布成為新加坡的新統治者。五年后,他因遭暹羅的威脅而逃亡馬來半島上的麻坡(Muar),然后到了馬六甲,建立了馬六甲蘇丹國。新加坡成為該蘇丹國中重要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包括新加坡在內的馬來半島就有原始人類的活動,但仍處于原始社會階段,法律也就無從談起。有歷史記載之后,尤其是在獅城王朝統治時期,其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馬可波羅曾提到:“居民自有國王,并其特別的語言。其城大而美,商業繁榮。”
國王以下的重要官員有留陀阿曼(宰相)、奔呼盧(掌握財政的大臣)以及其他各部大臣。國家中的階層包括貴族、商人、農民及奴隸。全國的商業和對外貿易均由國王控制,并派官員對進港商船逐一檢驗,對貨物征收商品稅。商品貿易的繁榮必然會引發貿易糾紛,雖然沒有古新加坡關于調整商品貿易的法律記載,但一般認為,商品貿易活動主要由商業習慣調整。
19世紀,英國占領新加坡。1826年,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管轄。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成為倫敦殖民署管轄的英國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加坡于1942年被日軍占領,改名昭南島。1945年日本戰敗后,英軍重返并統治新加坡。1946年3月英國軍事管制結束,海峽殖民地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檳城和馬六甲則于1946年成為馬來聯邦的一部分,并于1948年加入馬來亞聯合邦。
1953年底,英國政府委任以倫德爾爵士(Sir George Rendel)為首的委員會檢視新加坡的憲制地位,并提出修憲建議。倫德爾爵士的建議獲得政府批準,成為新加坡憲法的依據,賦予新加坡較大的自治權。1958年,新加坡和英國在英國就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成協議,并簽署制憲協議。1959年,新加坡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6月3日,總督顧德爵士宣布確認新加坡自治的新憲法生效,由他出任國家元首。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屆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首任總理。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并于1965年8月脫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9月加入聯合國。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1993年8月23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1999年,S.R.納丹當選為第二任民選總統,也是新加坡共和國第六位總統。
新加坡原來是個典型的東方式的人情社會。在國民意識中,“情”、“理”往往是大于“法”的。為給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人民行動黨政府大力推進國家的法制建設。經過不懈的努力,新加坡已經轉變成為一個法制完備的國家。法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體制、經濟管理、商業往來、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小到旅店管理、停車規則、貨幣管理、公共衛生,都有相應而詳細的規定。
由于新加坡在19世紀曾受英國殖民統治,因此它的法律制度屬于英國判例法體系,在方法、法律思維和論證風格及法律制度的結構、法律歸類和程序等方面與英國的法律制度非常相似。新加坡是依照英國政府于1826年11月27日通過的《第二憲章》,原版引進當時的英國法律。在這之前,新加坡沒有適當的法律制度。之后,新加坡也在特定領域,通過立法繼續引入英國法律。1993年,立法機構制定《英國法適用法令》第7A章,消除了關于英國法律,特別是成文法在新加坡可應用到何種程度的不明確性。《英國法適用法令》允許習慣法,包括衡平法原則與規則的繼續應用。該法令的第一附則也指定在經過必要修改的情況下,可在新加坡應用或繼續應用英國的法律。該法令闡明,一旦本地法令與英國法律條文有不一致的地方,將以本地法律為準。除了該法令或其他新加坡成文法所允許采用的英國法律外,其他英國法律并不成為新加坡法律的一部分。該法令也授權部長發出修改令,消除該法令第一附則所闡明的英國法律在應用上產生的任何困難。
在成文法方面,新加坡的法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憲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居于最高位置。憲法第4條規定,它是新加坡共和國的最高法律,在憲法實施后,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只要與憲法相抵觸均為無效。二是法律和法令,由國會通過并經總統批準的法案即為法律。但除新加坡國會通過的法律以外,還有兩種法律淵源:新加坡在與馬來西亞合并期間保留的一些馬來西亞法律,仍然適用于新加坡;在殖民地時期,由殖民地的立法機構制定的、現在仍然生效的法令也被視為新加坡的法律。三是附屬立法,新加坡的許多國會法律授權一名部長或其他機構制定規則或規定,這些就是所謂的附屬立法,實際上就是授權立法。授權立法不能與授權法和其他國會制定的法律相抵觸,否則無效。
雖然新加坡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借用英國法律,但同時也受到其他國家法律的影響。例如新加坡的刑事法典、證據法令和刑事程序法典,主要是在19世紀從印度借用過來的。新加坡公司法比較接近澳大利亞而不是英國的模式。而且,本地法庭長年累月也確立下不少判例。此外,馬來西亞的法律制度包括判例,對新加坡也有很大影響。新加坡的法律制度也具有多樣性,譬如管理穆斯林的宗教、婚姻和相關事務的伊斯蘭法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它由不同的法庭制度和司法官員調整和管理。
二、新加坡法律的發展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只停泊、維修的港口,以便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他們在檳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建立了貿易站。1818年末,印度總督哈斯丁勛爵(Lord Hastings)決定授權明古連(Bencoolen)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
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在考察了附近島嶼后登陸新加坡。第二天,他就與天猛公簽訂了初步的協定,在當地建立一個貿易港。天猛公是實際的統治者,新加坡仍是柔佛—廖內—龍牙馬來蘇丹國的一部分。柔佛蘇丹阿都拉曼在前一年已經和荷蘭人簽訂了條約,他的王國其實已經處于荷蘭的統治之下。顯然萊佛士面臨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英國用3000西班牙銀元作為代價,換取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商館的特權被認為是奪取新加坡的第一步。
但是,萊佛士知道柔佛內部對這位新蘇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阿都拉曼只是前一位蘇丹的小兒子。萊佛士成功地將被流放的長子東姑胡申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萊佛士宣布東姑胡申成為受大英帝國所承認的柔佛蘇丹。一份新的正式條約簽署,授權英國在新加坡合法地設立工廠。該舉動遭到荷蘭的馬六甲以及爪哇總督的強烈抗議。該條約規定英國有權在新加坡建立商館,蘇丹保證不得與其他國家訂立條約,不得讓他國建立居留地,而英國則每年付給蘇丹5000、天猛公3000西班牙銀元。條約還允許天猛公征收本地船只稅收的一半。這一條約用合法的手段排除了其他國家占領新加坡的可能,為英國最后獨占新加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英國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并不知道萊佛士與荷蘭人的沖突。而當他們知曉時,新加坡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一塊殖民地。而且,英國曾經在拿破侖戰爭中對荷蘭施與援助。到1820年時,新加坡開始為英帝國產生利潤,三年后,新加坡的貿易額已經超過檳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地得到確立,兩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第一個是1824年3月的《英荷條約》(Anglo-Dutch Treaty)。根據此條約,荷蘭撤銷所有對英國占領馬來亞、新加坡的反對意見,并將他們在馬來半島和印度的所有殖民地讓給英國人。作為回報,英國同意將其在蘇門答臘的明古連讓給荷蘭。兩國在馬六甲海峽中劃出一條分界線,兩國各自取其南北兩端,英國也依此條約從荷蘭手中獲得馬六甲。該條約也有效地削減了柔佛蘇丹國的影響力,它的國土被分成三份:位于馬來半島的柔佛、新加坡
和廖內群島。
第二個條約是8月與新蘇丹東姑胡申和天猛公簽訂的,雙方同意將島嶼的管轄權讓給英國,而他們因此獲得了更多的現金回報。
(一)英屬殖民地時期(1819—1942年)
1823年6月7日,萊佛士與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新的協議,約定英國每月付給蘇丹終生月俸1500、天猛公800西班牙銀元,而作為代價,蘇丹和天猛公放棄征收關稅的權利,除保持他們自己的房產外,新加坡全境交由英國管理。1824年8月2日,一個最終把新加坡變為英國殖民地的條約簽訂。英國迫使蘇丹和天猛公同意把新加坡及其周圍島嶼完全割讓給英國,兩人完全放棄對新加坡的統治權。如仍在新加坡居住,只能被當作平民看待,不得干涉進港從事貿易活動的船只和索取稅金,不得與別國訂立盟約。不僅如此,英國還要求蘇丹和天猛公移離新加坡,收取他們在境內的土地與房屋,只付給他們一筆數額很高的銀元。至此,蘇丹和天猛公在新加坡的統治全部終結。
受政治方面的影響,新加坡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英國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這包括英國的習慣法和衡平法。所以,新加坡法律制度中的法律原理、法理學、法律組織的結構、法律門類的原則及法庭程序等,都和英國的相似。新加坡是在1826年當英政府通過《第二次司法憲章》(The Second Charter of Justice)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新加坡的主權之后,才有正式的法律制度。據此,英國人認為:“世界上一個國家繼受另一國家的法律是個普遍的現象。當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到能夠建立法律體系時,法律移植的條件即已經成熟。”
新加坡殖民地立法在19世紀20年代就已開始,但大規模制定法律是在1867年《海峽殖民地憲章》頒布之后。因為此時海峽殖民地才正式直屬英國,建立起完整的政府組織體系包括立法會議。由于新加坡是在全面繼受英國法的基礎上開始立法的,所以它基本上采取英國的立法模式,除英國普通法在此有效外,樞密院作出的有關新加坡的判決、本地法院的判決,對以后相類似的案件同樣具有約束力,這樣,新加坡就形成了自己的普通法體系。
在成文法方面,海峽殖民地立法會議是其立法機關,與總督一起行使立法權,制定法律、法令。另外,還有一種從屬立法,就是根據法律由總督及立法會議授權制定的具有立法效力的部長條令、命令。客觀上,殖民地時期的立法活動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新加坡現行法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這一時期制定的,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1878年民事統一法令》、《刑事法令》、《民事訴訟法令》、《刑事訴訟法令》等。這些法令在新加坡獨立后,根據《新加坡憲法》第105條的規定,作為新加坡法的一部分繼續有效。
雖然《第二次司法憲章》中沒有任何條款要求新加坡必須適用英國法,但有一個條款被殖民當局解釋為“法院應當依據英國法進行判決”,即新加坡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要依據正義和權利進行判決。英國法在新加坡的適用,所依據的就是這一司法解釋。這樣,英國法就成為新加坡法的重要淵源。即便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之后,仍舊施行英國法。新加坡的制定法,特別是《民事法令》第5條,允許接納英國的商業法和貿易法。
一些新加坡法院的判例規定英國法的接納應基于某些條件,包括:(1)只有英國法中的社會政策和其實施可以接納;(2)英國法的接納不得違反本國的制定法、風俗習慣和宗教。英國在全世界推行它的法律有兩種途徑:一是在殖民地建立前已經存在高度發達文明的地區,在保留原有法律的前提下,英國法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進入該地區,最終確立其統治地位,例如印度;二是殖民者到來前尚未開發或尚未形成近代文明的地區,英國統治者則全盤移植英國法,法律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法律近代化的過程,新加坡的法律發展就屬于后一種情況。
在英國人占領前,新加坡只是個荒涼的小島,人口稀少,根本不存在一個完整的馬來人社會,因此,英國人無需任何顧忌可以在此直接通過殖民政府推行英國法。并且,新加坡開埠后,它是由眾多移民組成的海港城市,而不是以國家的形式存在,在這里沒有封建的或純粹農業社會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識或部落習俗,這就使得英國法的推行受到的阻力非常小,比其他地區更容易獲得成功。
(二)日治新加坡時期(1942—1945年)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的目標是要攻占東南亞,取得這里的天然資源來應付自己的戰爭需要。新加坡作為盟軍在東南亞的據點,必然會被日本占據。新加坡被日本占領達三年六個月,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改稱“昭南特別市”。
1942年2月15日,白思華中將(Lt. Gen. Arthur Ernest Percival)向日本陸軍的山下奉文投降。約130,000名印度、澳大利亞和英國士兵成為戰俘,當中許多遭遣送到緬甸、日本、朝鮮、“滿洲國”修鐵路。日本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日占時期是新加坡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日軍尤其是憲兵隊,做出了諸多暴行。為了報復新加坡華人之前支持中國抗日和新加坡的義勇軍,日軍從1942年2月18日至25日,進行了大檢證,又稱肅清,即新加坡大屠殺。大檢證分幾個區進行:大坡、小坡、芽籠、后港、裕廊等。最后被日軍抓走的人數達兩萬,前內閣資政李光耀也曾被日軍抓走。遭帶走的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會被帶到偏遠的海邊集體槍殺。剩下的被送到泰國做苦工,建造“死亡鐵路”。此時,新加坡毫無法治可言。
1945年,日本投降。由于英軍尚未抵達新加坡,這里仍由日軍管理。1945年9月12日,政府大廈舉行了日軍投降儀式。后英軍的到來受到人民的歡迎,雖然他們的威信已大不如前,但隨之而來的英國法仍然發揮著作用。
(三)邁向自治與合并(1945—1962年)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軍管開始。到1946年3月軍管結束時,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而檳城和馬六甲則于1946年成為馬來亞聯盟的一部分,1948年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
戰后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于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雖然總督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人民已經有權選出立法會議中的六名成員。
1948年6月,由于馬來亞共產黨企圖使用武力奪取馬來亞及新加坡的政權,新加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持續長達12年。到1953年底,英國政府任命了一個由喬治·倫德爾爵士(Sir George Rendel)率領的考察組重新評估新加坡的憲法地位,并提供相關建議。政府最后接受了倫德爾的建議,且最終修改了新加坡的憲法,賦予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
1955年的選舉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新的登記制度使原本只有75,000人的合格選民增加到30萬人。而且華人選民的數量首次大幅度增加。最后,勞工陣線取得10個席位。大衛·索爾·馬歇爾(David Saul Marshall)于1955年4月6日成為新加坡的首任首席部長。他領導的勞工陣線與巫統及馬華公會組成聯合政府。在與倫敦政府關于新加坡完全自治的憲制談判破裂后,馬歇爾于1956年6月6日辭職,由勞工部長林有福出任新的首席部長。1957年3月,由林有福所率領的代表團成功地在倫敦與英國方面達成協議。1958年5月28日,雙方在倫敦正式簽字。協議內容包括讓新加坡成為自治邦和給予新加坡更多權力等。
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5月,新加坡的第一次大選舉行,選舉第一屆完全民選的立法會的51名成員。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了43席,成為最大黨。6月5日,新加坡最后一任總督顧德爵士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他本人擔任首任元首,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卜杜·拉赫曼(Tunku Abdul Rahman)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聯邦的意愿。人民行動黨支持合并,但林清祥等13人脫離行動黨,成立社會主義陣線,反對合并。選票上沒有反對合并的選項,社會主義陣線只能要求人民投空白票。最后71%的人支持第一個選項,只有26%的人響應社會主義陣線的號召,投空白票。1963年9月13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領土包括新加坡、馬來亞、沙撈越和沙巴。
(四)走向獨立(1963—1965年)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建國,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沙撈越和北婆羅洲(今沙巴)組成。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反對這次融合。印尼總統蘇加諾隨后發動暴力前線運動對抗馬來西亞。融合之后,新加坡的法庭系統成為馬來西亞法庭系統中的一部分。新加坡的最高法院被馬來西亞新加坡高等法院取代。上訴終審法院為吉隆坡的聯邦法庭。
合并后,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本控制的芽籠士乃、甘榜景萬岸和南部島嶼這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事實上,這場大選不像是聯盟黨和行動黨的競爭,更像是社會主義陣線和行動黨的競爭。
1964年,行動黨參加了聯邦選舉。他們認為既然聯盟黨可以在泛馬來亞的名義下參選,行動黨應該也可以這么做。從一開始,行動黨只表達了對馬華的挑戰,而不是巫統。行動黨認為,他們如果能在聯盟黨內,會比馬華更有作為。然而,巫統把行動黨的參選看成了對國內馬來人統治地位的挑戰。最后,行動黨由蒂凡那贏得了一席,成為馬國會最大反對黨。巫統和行動黨的沖突加深了。
1965年5月,行動黨和其他主要的反對黨成立了馬來西亞團結聯盟,要求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巫統黨內激進人士非常不滿李光耀的行為,甚至要求東姑將他逮捕。東姑怕紛爭將會進一步惡化,決定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李光耀為總理,尤索夫·賓·伊薩克(Yusof bin Ishak)為總統。
根據新加坡的獨立地位,新加坡國會完成了各項憲政上和法律上的程序與事項。由首席法官黃宗仁帶領的新加坡第二憲法委員會建立,檢討少數族群的權利如何能為憲政所保護。其中一項推薦建議就被接納,創造一個顧問機構、國家理事會來為國會就設想中的少數族群立法及其影響提供建議。這一機構就是后來為人所知的少數民族權益總統理事會(the Presidential Council for Minority Rights,PCMR)。
(五)獨立后(1965年至今)
獨立后,新加坡為尋求國際承認,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加入亞細安(即東盟)。
新加坡的政治舞臺被人民行動黨所主宰。從1966年到1981年,人民行動黨甚至占據了整個國會。執政黨經常利用各種司法程序,壓制反對派的聲音。比較著名的反對黨政治人物包括了J. B.惹耶勒南和徐順全。2006年5月6日,由總理李顯龍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在總共84個議席中獲得82席,另外兩個議席仍被新加坡工人黨和新加坡民主聯盟所保留。
新加坡憲法規定,新加坡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六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任命;可審查政府行使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所賦予的權力以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顧問理事會受委托向總統提供咨詢與建議;總統在行使某些職權,如主要公務員任命時,必須先征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議會稱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占國會議席多數的政黨組建政府。
20世紀80年代末期,創建一套原生的、更為本地化的法律系統成為新加坡改革的方向。1990年10月,楊邦孝(Yong Pung How)獲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他的上任更是加速了法制改革的進程。這段時期也與密集的憲政重塑交疊,朝著發展一套原生的新加坡政治制度的目標進發。
自1989年起,新加坡向英國樞密院上訴已被嚴格限制。1993年,新加坡廢除所有向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上訴的條例。一個由大法官和兩位上訴法官主管的永久上訴法庭,被設置為新加坡級別最高的法院。1993年11月,《英國法適用法令》(Cap 7A,1994 Rev Ed)開始生效,并具體限定英國法律在新加坡的適用范圍。它主要規定:第一,英國的習慣法和衡平法仍然是新加坡法律的一部分;第二,某些英國法令仍然是新加坡法律的一部分,但這些法令可以修訂,以便適合新加坡的特殊環境;第三,新加坡部長有權修改或頒布命令修訂英國法令,以便去除英國法令在新加坡施行的困難。
同樣地,在前《民法法令》(Cap 43, 1988 Rev Ed)第五部分的規定之下,英國法在新加坡也存在特別繼受。如關于特定的法律類別或一般商業法律的問題或議題在新加坡產生,其所運用的法律也應與英國相對應時期運用的法律一致,除非有其他法律條款另行規定。
1993年,《英國法適用法令》發生效力,規定了只要是在1993年11月12日之前,它仍然是新加坡法律的一部分,英國的普通法(包括衡平法的原則和規條)就應該繼續作為新加坡法律的一部分。依據此法令,普通法在新加坡將繼續保持效力,只要它適用于新加坡,并且服從依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進行修改。另外,法令還明確規定了經過必要的修改以后在新加坡生效或繼續生效的英國頒發的法令。除了獨立生效,他們可以作為本地法案眾多混合的修正案之一種,或在本地立法當中納入相關的英國制定法。
1994年11月1日,里程碑式的《對司法先例的應用意見》宣布:樞密院、前任法院及上訴法庭先前作出的判決都對永久上訴法庭不再具有法律約束力。在《意見》陳列的理由當中,它寫道:“我們法律的發展應該要反映時代的變化(自新加坡獨立以后,本地的政治、社會、經濟狀況發生的巨大變化)和新加坡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從殖民地時代至1994年4月8日,新加坡沒有自己的終審法院,此間新加坡的終審法院是英國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它所有的判例對新加坡法院具有最高的權威和法律約束力。
此外,新加坡的法律制度也采納了其他國家的法律,如取自印度的刑法、證據法、刑事訴訟程序法等。
總之,在19世紀80、90年代,新加坡在教育、立法、司法等各方面都走向成熟,新加坡政府深切體會到本國的社會環境等與英國及英國的其他殖民地很不相同,英國法官對新加坡的社會環境也不太熟悉,所以英國法院的一些判例很不適合新加坡的情況。英國加入歐盟后,英國法律正受到歐盟法律(成文法)的影響,再跟從英國法院的判例已是不妥當與不現實,因此,新加坡政府對其司法制度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如今,新加坡的法律淵源及主要法律依據包括:新加坡共和國憲法;被接納的英國法令;新加坡國會制定法令,即成文法或稱制定法;新加坡法庭的判例,即法官造法;有關部長根據法令擬定的輔助條規,即附屬法規;國際公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