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5144字
- 2019-05-06 16:53:35
第九節 法院組織結構及法律人才培養
一、法院組織結構
1945年“二戰”結束后,韓國脫離日本統治,對韓統治權移交到美國占領軍。但是由于司法的專業性以及嚴重缺乏司法人員,為此美軍占領軍時期除法院名稱被更改之外,還基本維持日本統治時期的司法制度體系。1948年7月17日公布實施被譽為大韓民國法律之基礎的《制憲憲法》。基于該法,次年9月26日韓國又制定和公布《法院組織法》,構建自主獨立的現代司法制度。法院分為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三級,采用三級三審制。
韓國曾幾度修改憲法和法院組織法,對法官的任命方式、大法官的人數、法院的管轄、憲法法院制度等進行多次改革。但三級三審制的基本框架以及法院名稱維持不變。但是,對圍繞違憲法律審查權的行使機關,發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幾次大討論。最終現行憲法將違憲法律審查權賦予給憲法法院,而不是大法院。
韓國憲法法院。韓國憲法法院由九名具有法官資格的法官組成,憲法法院院長須得到國會同意,并由總統任命,而其他法官由總統任命。但憲法法官中三人必須由國會提名;另三人由大法院院長提名(憲法第111條2款)。法官的任期為六年,可以依法律規定連任。憲法法院法官除非被彈劾或被判禁錮以上刑罰之外,不被罷免(憲法第112條第1、2款)。但法官不能加入政黨,也不能從事政治活動。
憲法法院,根據普通法院提請對普通法律的違憲與否行使審查權;并享有彈劾審判權、政黨解散審判權、各級國家機關之間權限爭議審判權,以及對法律規定的其他憲法訴訟中行使審判權(憲法第111條1款)。在這些案件中憲法法院若要作出認可決定(權限爭議除外),須六名以上法官投票同意(憲法第113條1款)。
憲法法院與普通法院。根據韓國憲法,大法院(最高法院)和憲法法院并不是上下關系,而是并列的同一級別。既不同于德國的憲法法院即為最高法院,也不像美國和日本那樣由大法院行使違憲審查權。韓國憲法第107條第1款規定,“(案件的審理)須以法律是否違憲作為前提時,法院應提請憲法法院作出判斷,并基于憲法法院的判斷進行審判”,又在第2款規定“(案件的審理)須以命令、規則,或處分是否違反憲法和法律作為前提時,大法院對此享有最終審查權。”這就意味著,憲法法院與大法院在各自審判權的范圍內分別行使職權,從而確保憲法的最高權威性。但是將法律與命令區別對待的這一條規定對日后層出不窮的管轄權爭議問題埋下伏筆,一直以來憲法法院能否對命令、規則進行違憲審查存在爭議。在“訴《司法書士法施行規則》(大法院頒布)違反憲法的案”中,憲法法院作出“對命令、規則,尤其是大法院頒布的規則可以向憲法法院提出違憲申請”的決定,最終確定憲法法院也可以對命令、規則等法律文件違憲與否進行審查。
普通法院制度。韓國憲法第101條規定,“1.司法權屬于由法官組成的法院。2.法院由作為最高法院的大法院和各級法院組成。3.法官的資格由法律規定”。韓國法院組織法第3條1款規定了以下六種法院,即:大法院;高等法院;特許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行政法院。
大法院由包括大法院院長在內的14名大法官組成(第4條)。大法院的審判權具體由全體大法官的2/3以上組成的合議庭來行使,并由大法院院長擔任審判長。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由三人以上大法官組成的“部”進行審理。(第7條)。
大法院負責民事、刑事、行政、特許以及家事案件的終審裁判,并對決定、命令的再抗告案件,和對中央海難審判院裁決的不服案件進行裁判(第14條)。對一審終審的選舉訴訟(總統、國會議員選舉訴訟)和其他選舉訴訟(地方議員選舉訴訟)做終審裁判。
大法院設有司法行政上的最高決議機關“大法官會議”。大法官會議對下列事項進行決議:同意法官的任命;大法院規則的制定和修改等事項;判例的收集、刊行等事項;預算要求、預備金支出和決算事項;法律規定的其他事項;大法院院長認為特別重要須由大法官會議討論的事項(第17條)。
大法院還下設法院行政處、司法研修院、法院公務員教育院、法院圖書館等機構。另外設有司法政策咨詢委員會和法官人事委員會,這兩個委員會是大法院院長的咨詢機關。
韓國高等法院設在首爾、大田、大邱、釜山、光州等五個地方,由高等法院院長和各部部長法官以及法官組成(第26條、27條)。高等法院的審判權由三名法官組成的合議部行使,法院內部設有民事部、刑事部及特別部。高等法院主要審理上訴案件。
特許法院,是高等法院級別的專門法院,由特許法院院長和各部部長法官以及兩名法官組成(第28條之2.28條之3)。特許法院設在韓國特許廳所在地大田市。特許法院審理對特許審判院
(相當于中國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復審決定不服的一審訴訟。如對特許法院的判決不服,可上訴至大法院。因此就法院層面來說,此類特許訴訟實際上采用二審終審制。
特許法院的審理活動需要專業知識,因此特許廳的公務員以技術審理官的身份參與到法院的審判活動中。值得注意的是審判活動中,技術審理官經審判長的同意后可以向訴訟當事人提問,并在合議時提出自己意見,但不參與表決。
地方法院由地方法院院長和部長法官及法官組成。韓國現有13個地方法院。為處理部分地方法院的事務,可在其管轄區域內設置支院、市、郡法院以及登記所。地方法院負責審理民事、刑事案的一審訴訟。第一審案件原則上由獨任法官審理,但法律規定的特別重要案件由合議庭審理(第7條第4款、5款,第32條)。另外,不設地方法院的市、郡等地區設有受理小額簡單案件、和解、督促以及調解案件的市、郡法院。
家庭法院,由家庭法院院長、各部部長法官以及法官和調停委員會組成。家庭法院是專門處理關于家庭和少年案件的地方法院級別的專門法院,現只設在首爾。家事案件由三名法官組成的合議庭或者獨任法官審理,而少年案件和家庭保護案件則由獨任法官審理。在還沒設置家庭法院的地區,由地方法院受理該類案件。
行政法院,由行政法院院長和部長法官以及法官組成(第40條之2.3)。行政法院審理行政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屬于行政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案件,是地方法院級別的專門法院(第40條之4),現只設在首爾。在還沒設置行政法院的地區,由地方法院的本院受理該類案件。
韓國司法機關并沒有獨立的預算安排權,法院的預算也由行政機關安排,最終由國會審議通過。同時,法院組織法第82條2款規定,“法院的預算安排必須尊重司法機關的獨立性與自律性”;預算會計法第29條也規定,需要削減大法院等獨立機關的預算請求額,必須在國務會議征求該獨立機關長官的意見,在實際發生削減情況下,要將削減理由以及該機關長官的意見附于預算案,提交到國會(第31條10號)。
二、法律人才培養
韓國的法律語境中的“法曹”是指執行法律的人員及其集合體。另外,與法律業務有關的廣義上的法律人也被稱作“類似法曹”或“準法曹”。因此,最寬泛的“法曹”概念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教師、軍法務官、公證人、司法書士(法務士)、執行官、辯理士、稅務士、關稅士、社會保險勞務士(公認勞務士)、鑒定評價士、行政書士、土地房屋交易主任(公認中介士)等多種職業。
(一)資格取得
一直以來,韓國所有法官、檢察官、律師需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且經大法院下設司法研修院的培訓過程之后才能走上職業道路。1962年首爾大學設立司法大學院之后確立為一項制度。就司法考試資格而言,1963年的《司法考試令》規定只有本科畢業生或預期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司法考試,而1972年廢除了學歷限制。但是2001年制定、2006年開始實施的《司法考試法》規定只有修完法學科目35學分后才有資格參加司法考試。因此,大學的法學教育成為法律人培養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的本科法律教育、司法行政部門主管的司法考試,以及大法院主管的司法研修等三個階段曾是成為一名法曹人員的必經之路。
但是,最近韓國對其法曹培養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現行的司法考試制度即將在2017年廢止,取而代之的是法學專門大學院制度(Law School)。2008年舉行了第一次法學專門大學院入學適格考試,2009年韓國各主要大學正式啟動了法學專門大學院。新制度下所有參加律師考試的人員必須在上述大學院接受三年專門法學教育。為了更好地實現兩種制度間的順利過渡,新舊兩套“法曹”選拔體制將會并存一段時間。新律師考試制度對考生參加考試的次數進行了限制,按照新規定考入法學專門大學院的學生在取得碩士學位后在該月份最后一日起五年內有五次應試資格
。
韓國新的律師考試旨在測驗律師處理法律事務過程中所需的職業倫理和法律知識,分為選擇題型和論述題型的筆試以及法曹倫理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公法、民事法、刑事法等采用選擇題型及論述題型筆試,專門法律科目采用論述題型筆試。
新的律師考試除測驗考生的民刑基本法律部門的功底之外,還反映了法律知識日益專業化的時代要求。這是新的法律人才選拔制度的一項重要特點,專門法律科目是指國際法、國際貿易法、勞動法、租稅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環境法等學科范圍內應試者任選的一個科目。專門科目的具體考試范圍如下:
專門科目考試

考試的總分按題型和科目種類按一定比例換算得出,但每個科目均要達到最低分數線。論述題型筆試的滿分換算成選擇題型筆試滿分的300%,民事法科目的滿分為公法和刑事法科目滿分的150%,選擇型科目的滿分為公法和刑事法科目滿分的40%。各個科目最低合格分數線為滿分的40%。韓國法務部律師考試管理委員會決定2012年第1期法學專門大學院畢業生律師考試通過率達到75%。
(二)法官、檢察官、律師
1.法官
韓國憲法第101條3款規定,“法律規定法官資格”。依此規定,法院組織法第42條2款規定,“通過司法考試且在司法研修院受到規定課程訓練人員和具有律師資格的人員可以賦予法官資格”。另外,除軍法務官外,只有通過司法考試且在司法研修院受到規定課程訓練的人員才會被賦予律師資格。
任命。大法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但需得到國會同意,而大法官由大法院院長提請國會得到同意之后由總統任命。2000年2月16日國會法中新增了人事聽證會制度(國會法第46條之3),因此大法院院長和大法官的任命須先通過人事聽證程序。另外,法院組織法第42條規定,大法院院長和大法官必須為40歲以上且具備15年以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經歷者或者法律規定的相當于前述職位者。
法官經大法官會議同意由大法院院長任命。新任法官先要從事兩年預備法官,而后綜合考核業務能力之后正式成為法官。預備法官在各級法院中從事有關案件審理和訴訟的調查和研究工作。
任期。大法院院長和大法官的任期為六年,法官的任期為十年。大法院院長不得續任,但大法官和法官可以續任。若法官在任期內達到退休年齡則要退職(憲法第105條),大法院院長的退休年齡為70歲,大法官的退休年齡為65歲,法官的退休年齡為63歲(法院組織法第45條)。
身份保障。為了保障法官的權利,韓國法律規定,被彈劾或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罷免法官(憲法第106條1款及法院組織法第46條)。為了保障公務員的政治中立性,法官不得為入黨等政治活動(法院組織法第49條)。
2.檢察官
1949年韓國制定檢察廳法,依據該法,韓國的檢察系統從法院系統中分離出來正式成為獨立機構。該法規定檢察官有如下兩項職責:第一,在刑事案件中代表公共利益,對犯罪案件進行偵查提起公訴;指揮和監督警察在偵查過程中的行為;要求法院正當適用法律;指揮和監督刑事判決的執行;第二,在民事案件中代表無行為能力人成為一方當事人。
為了保障檢察機關的政治中立性,防止墮落成政治權力的工具,韓國于1997年對原有的檢察廳法進行了修改,新設“檢察官應服務于全體公民,保持政治中立性不得濫用權力”,“檢察官不得被派進總統秘書室,也不得兼任總統秘書室任何職務”等規定。在身份保障方面,檢察官與法官相類似,不同點在于可以通過懲戒處分罷免檢察官。另外,法官的身份保障由憲法規定,而檢察官的身份保障由檢察廳法規定。為了防止犯罪偵查過程中出現人權侵害現象,韓國的檢察官對刑事偵查的介入程度較高,因此刑事偵查是韓國檢察機關的主要工作之一。
3.律師
根據韓國律師法第3條規定,律師基于委托代理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進行訴訟,請求行政處分以及處理一般性法律業務。韓國的律師有以下特點:第一,明文規定律師的公益活動義務,公益活動的范圍及其實行方法由大韓律師協會制定(第27條)。第二,律師可以對自己的學歷、經歷和主要業務和成績進行廣告(第23條),為了方便委托人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律師,地方律師協會有義務提供律師的上述信息(第76條)。第三,律師不得以招攬業務為目的出入法院、偵查機關、執行機關、醫院等場所(第35條),審判機關、偵查機關的公務員不得向律師介紹案源(第36、37條)。第四,律師事務所可以成立法人(第40條以下)。
另外,在韓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下,有辯論能力的當事人可以不委托律師由本人直接提起訴訟,但是憲法訴訟中法律規定,當事人必須委托律師,因此設置了國家指定代理人制度(憲法法院法,第7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