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隱含到呈現(上)《從隱含到呈現(下)》刊于《語言學論叢》第三十八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

——試論中古詞匯的一個本質變化

胡敕瑞

一 引言

漢語從上古到中古詞匯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關于上古和中古的分期,普遍的看法是東漢到隋唐為中古,上古則指東漢以前,西漢可以看成是上古到中古的一個過渡時期。?研究者多半會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即中古產生了大量的復音詞。面對這樣一個籠統的答案,人們似乎仍感有所欠缺,因為數量的增多(即“量變”)并不代表本質的變化(即“質變”)。中古與上古詞匯本質上究竟有什么差異?依然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

漢語詞匯沿著一條從單音到復音的道路發展,這已是學界的一個共識。然而直覺和事實告訴我們,并非所有上古的單音節詞后來都發展成了復音(主要是雙音)節。究竟哪些單音節詞發展成了雙音節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這些單音到雙音的變化呢?通過對上古和中古詞匯的比較觀察,我們注意到,期間詞匯的發展存在一條重要規則:從隱含到呈現。

何謂“從隱含到呈現”?跨語言的研究表明不少語言存在一種普遍現象,那就是一些似乎應當分開來表達的概念成分往往可以融合(conflation)在同一形式之中。譬如Atsugewi語把“主體”、英語把“方式”、西班牙語把“路徑”分別融入到動作中(Saeed 1997:245-249),而墨西哥語的動詞則常常伴有賓語本身,也就是說賓語被嵌入了動詞(洪堡特1826b)。這里引舉一個有關“主體”與“動作”融合的例子,如在Atsugewi語中“-lup-”意為“for a small shiny spherical object(eg. a round candy,an eyeball,a hailstone)to move/be located”,“主體(如糖果、眼球、冰雹等小而發亮的圓形物)”和“動作(滾動或位于)”共同融合在“-lup-”這個形式中。這種“融合”其實就是一種“隱含”“隱含”不同于“省略”,關于兩者的區分可參考劉道英(1999)等人的論述。,上例即為“主體”隱含在“動作”中。漢語作為一種典型的孤立語,趨向于給每一個概念以一個命名,即常用一個字來表達一個概念,這種對概念獨立所做的大膽處理,經常是把相關概念隱含起來。漢語也有“主體”隱含于“動作”的例子,如“崩”(《說文·山部》“崩,山壞也。”)就是主體“山”與動作“倒塌”融合在同一結構中,所以只要一提到“崩”熟悉漢語的人馬上就會想到其主體“山”。在漢語的歷時發展中,不少像“山”這樣的隱含概念最終從其融合形式(“崩”)中分離出來而形成了新的結構(“山崩”)不過字書的釋義與實際用例可能不盡一致,“崩”在上古漢語中并非沒有主體出現,《說文》“崩”的釋義或許只是為了強調字形。感謝汪維輝、洪波先生指出這點。,這種從概念融合到概念分離是“從隱含到呈現”的典型范例。“主體”隱含于“動作”只是漢語概念融合的一個小類,下面將揭示漢語詞匯“從隱含到呈現”的主要類別、具體成因及其對漢語詞匯和語法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灌阳县| 海淀区| 安平县| 顺昌县| 广南县| 玉屏| 勃利县| 封丘县| 搜索| 永修县| 临湘市| 昆明市| 精河县| 北碚区| 天全县| 奉节县| 名山县| 清流县| 蛟河市| 高雄县| 特克斯县| 大同县| 喀喇| 醴陵市| 盘山县| 吉木萨尔县| 遵义市| 东海县| 张掖市| 长汀县| 巴林左旗| 壤塘县| 朝阳市| 枣庄市| 桃源县| 榆林市| 沈丘县| 贺兰县| 长治市|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