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詞的意義取決于具體的語言環境和句法結構,判定詞在具體語句中的所指,應該綜合語法、語義、語用幾方面的因素。基于此,筆者以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1 考察詞的語法特點

1.1.1 考察詞在語句中的所指,應該借助于句法結構,但這只是辨別標準之一,不是唯一的標準。試看下面三例:

(1)弟子齊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孟子·公孫丑下》)

(2)忠諫不聽,蹲循勿爭。(《莊子·至樂》)

(3)洛沙等外國染法,多殺諸蟲,是故不聽。(《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3/159/c)

例(1)的“不聽”指不聽聞,例(2)指不聽從,例(3)指不準許。三例“不聽”的所指有較大的差異,但在句中都處于謂語的位置??梢妴螒{詞在句法結構中的位置,有時是難以分清其所指的。

謝文對如何判定“不聽”是“不聽從”還是“不允許”提出了一個標準:“必定是兼語句”。謝說有一定道理,兼語句確是檢驗“不聽”所指的標志之一,但“必定”二字則過于絕對。誠然,“不聽”的“不聽從”和“不允許”二義在語法結構上有差別,后者往往帶兼語,前者則不帶。然而,“不聽”表“不允許”,并非“必定是兼語句”,部分非兼語句也可以。除了例(3)外,下面二句也不是兼語句,但不能否認“不聽”作“不允許”義用的事實:

(4)佛告諸比丘:親里比丘尼,尚不應使浣不凈衣,云何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故衣?從今已后不聽。(《摩訶僧祇律》卷九,22/300/c)“從今已后不聽”是說從今以后不許(再這樣)。

(5)軍還之日,便通勛簿,不聽隔月。(《魏書·盧同傳》,1683)“不聽隔月”是說不許拖到下個月。

可見,僅憑是否“兼語句”來判定是表“不聽從”還是“不允許”,不夠全面。

1.1.2 “不聽”是否帶賓語、帶何種賓語與“不允許”義的產生有直接關系。

除了通過兼語句來鑒別“不聽”是“不聽從”還是“不允許”外,考察“不聽”在具體語句中的所指,還可以看其是否帶賓語、帶什么樣的賓語。

1.1.2.1 筆者的統計表明,在“不聽”的早期義位中,“不聽從”占了絕對多數。而且,“不聽”作“不聽從”義用時,較少帶賓語,這些賓語也往往是單個名詞(如國名、人名等),屬于簡單賓語。與此相反,“不聽”作“不允許”義用時,帶賓語的用例明顯增多,賓語中復雜賓語的用例也有增多的趨勢。例如,《全后魏文》表“不允許”的“不聽”共有29例,全部帶賓語,其中復雜賓語和簡單賓語之比為21∶8;《佛本行集經》“不允許”有24例,帶賓語22例,復雜賓語和簡單賓語之比為17∶5;可見一斑。

(6)太守劉君坐事檻車征,官法不聽吏下親近,瓚乃改容服,詐稱侍卒,身執徒養,御車到洛陽。(《后漢書·公孫瓚傳》)

(7)時降怨王出敕,告示其城內外十二由旬:禁斷一切所有人民,不聽私賣諸香花鬘。(《佛本行集經》卷三,3/665/a)

這兩例都是典型的“不聽”帶復雜賓語的例子,“不聽”就是“不允許”。

當然,“不聽”用作“不允許”,并非一定要帶復雜賓語:

(8)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后漢書·劉焉傳》)

(9)又敕國內:諸有花者,不聽馀用,盡皆持往供養彼塔。(《大莊嚴論經》卷一三,4/326/c)

這兩例都是帶簡單賓語的例子。有的也可不帶賓語,見例(3)(4)。

從下文的“表四”可以看出,“不聽”表“不允許”義的增多,跟它帶賓語的數量增多成正比,說明“不聽”帶了賓語尤其是復雜賓語后,其所指也產生了從“不聽從”到“不允許”的變化。

1.1.2.2 進一步看,表“不允許”的“不聽”所帶的都是謂詞性賓語,偶有例外,如:已入正真,無懷恨者,不聽十惡,奉行眾善。(《普耀經》,3/488/c)而表“不聽從”則多帶體詞性賓語。這是由兩種“不聽”的不同的語義特征決定的。一般說來,“不允許”總是指禁止別人做某事,所以要求帶謂詞性賓語;而“不聽從”則是對他人意見、要求的否定,故多帶體詞性賓語。

1.2 分析詞的義素

1.2.1 義素分析法可以細致地分析詞在具體語句中的所指。“不聽”的義素如下:

表一

根據表中的義素分析觀察下面兩組例子:

A組:

(10)上不禁塞,又從而尊之,是教下不聽上、不從法也。(《韓非子·詭使》)

(11)帝曰:“濤以病自聞,但不聽之耳。”(《晉書·山濤傳》)

B組:

(12)聚集百千諸婆羅門,共立峻制:不聽往至詣瞿曇所,諮稟所受。(《撰集百緣經》,4/210/c)

(13)尋敕宮內:不聽禮拜,供養彼塔。(同上,4/230/a)

(14)父母復以五事敬親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長阿含經》,1/71/c)

(15)欲生之時,大夫人以物瞞眼,不聽自看。(《雜寶藏經》,4/452/c)

(16)時先入者謂其是鬼,即復推門,遮不聽前。(《百喻經》,4/552/c)

A組中,例(11)為皇帝詔令之語,“不聽之”的主語是皇帝。而(10)明言“下不聽上”,可見“不聽”之“不聽從”義既適用于上不聽下,也適用于下不聽上。B組中,從例(12)到(15)都是上對下。(16)指人之于鬼,可以看作是對等的雙方之間發生的事情,但沒有下對上的。

A組的例(10)-(11)雖然可用于上對下,但沒有憑借權勢或力量“不聽”的意思;例(11)皇帝自言“不聽”山濤之語,自然不能理解為以皇勢壓人。B組例(12)-(16)則表明憑借權勢或力量力禁的強硬態度,如(12)通過“聚集百千諸婆羅門,共立峻制”來禁止。

A組例(10)-(11)是對他人的請求、意愿所做的否定性的回應(即拒絕),如(10)“不聽”主上法令,(11)“不聽”山濤的請求;而B組例(12)-(16)則是對他人行為的禁止,如(12)禁止“往至詣瞿曇所”、(13)禁止“禮拜”、(15)大夫人禁止產婦(鹿女)“自看”等。

1.2.2 根據義素分析法判定詞在語句中的所指,還有另外一方面,那就是看義素在線性組合中的體現。通常情況下,動詞和組合對象都含有相同的義素,可以通過跟“不聽”組合的詞語來考察“不聽”的所指。“不聽”的“不聽從”是對他人意見、要求的否定,那么如果在語句中跟“不聽”發生關系的詞含有“對他人的意愿或請求”義素,就可以判定是指“不聽從”或其義位變體。

(17)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保ā逗鬂h書·劉平傳》)

(18)其夕,母及家人又夢之。即欲開棺,而父不聽。(《搜神記》卷一五)

兩例都有能愿副詞“欲”,表示了某種意愿或請求,宜解釋為“不同意”“不答應”,是“不聽從”的義位變體。“不同意”“不答應”和“不聽從”相似,都是他人有意見或意愿,施事者不予首肯,處于從“不聽從”演變為“不允許”的中間過渡階段。

同理,拙文(1996)所列舉的《論衡》“愿載于書,子云不聽”和桓譚《新論》“欲出關,關吏不聽”兩例有能愿副詞“愿”和“欲”,“不聽”仍可理解為不答應(不聽從),也不是典型的“不允許”用例。謝質彬先生的意見對。因為“不聽”的“不允許”義含有“對他人的行為”義素,如果語句中跟“不聽”搭配的詞含有“行為”義素,則可以判定“不聽”指“不允許”。上文例(15)“不聽自看”,(16)“遮不聽前”,“看”和“前”都是一種行為動作。因此,可以判定這兩例“不聽”指“不允許”。

1.3 考察詞所在的語言環境

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判斷詞在語句中的所指,也是方法之一。它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詞的所指,所說的“文意”應該是明確、清楚的,沒有歧解的可能。例(1)為不聽聞,(2)為不聽從,(3)(4)(5)都是不允許,都可根據上下文意做出判斷。二是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義信息來判斷詞的所指。這主要指從上下文尋找“不聽”的同義詞或反義詞,以幫助確定“不聽”的含義。

(19)今使臧獲奉君令詔卿相,莫敢不聽;非卿相卑而臧獲尊也,主令所加,莫敢不從也。(《韓非子·難一》)

(20)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廢者寡,……則聽從矣?!ㄖ?、令之所行者寡,而所廢者多,則民不聽。(《管子·法法》)

“不聽”例(19)和“不從”相應,(20)和“聽從”反義相對,“不聽”就是不聽從。

(21)太后不聽。騭頻上疏,至于五六,乃之。(《后漢書·鄧騭傳》)

(22)啟其父母,求欲出家。既不聽已,乃至三請,猶尚不許。(《過去現在因果經》,3/621/b)

(23)是故如來不聽女人樂入佛法。我為一切諸女人故,三請如來,……亦不聽許。(《大方便佛報恩經》,3/153/c)

這三例“不聽”都和“許”“不許”“不聽許”等互見并出,“不聽”猶言“不允許”。

1.4 語義優先原則

要確定詞的所指,上述三種方法應該綜合考慮。一般說來,語法特點、語言環境只是一個形式運用問題,最終要落實到詞義之間的制約關系上,所以當形式和內容不盡一致時,形式應該服從內容。也就是說,當語法、語義、語用標準不盡一致時,應該遵循語義優先的原則。

1.4.1 語法和語義標準不盡一致時,服從語義。

謝文打算區別“不聽”的兩個不同義位,但對“不允許”的判定側重于語法功能(帶兼語),而對“不聽從”的分析著眼于語義,標準有別。該文舉《三國志》一例,“魏使以馬求易珠璣、翡翠、玳瑁,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何苦而不聽其交易?’”說:“‘不聽其交易’是兼語句,‘不聽’應作‘不允許’解。”按:從語法上看,這是兼語句,是判斷“不允許”義的標準之一;從語義上看,曹魏使者請求用馬來換珠璣等物,“求”含有“(他人的)請求或意愿”義素,“不聽”正是對這個要求的回應。我們以為,本例“不聽”猶言“不答應”,是“不聽從”的義位變體,還不是典型的“不允許”用例。

1.4.2 語境和語義標準不盡一致時,服從語義。

(24)及衛將軍張安世,宜賜幾杖歸休,時存問召見,以列侯為天子師。明詔以恩不聽,群臣以義固爭而后許。(《漢書·張敞傳》)

從上下文看,“不聽”和“許”相對,謂漢宣帝(明詔)“不聽”(張安世離職退休),似可作“不允許”解。但從語義上看,“宜賜……”幾句是張敞的建議,則“不聽”是對此建議的回應,仍可理解為“不聽從”。例(25)也一樣。

筆者體會,在鑒別“不聽”所指時,語法、語義、語境三個標準不盡一致的情況并不多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安图县| 军事| 岑溪市| 五原县| 淮滨县| 平顶山市| 宜宾县| 台中市| 崇礼县| 铁岭县| 西丰县| 扎鲁特旗| 光山县| 河北省| 崇文区| 锡林浩特市| 合肥市| 曲松县| 昆山市| 景泰县| 桃源县| 抚宁县| 遂平县| 当雄县| 庄河市| 延长县| 威海市| 环江| 运城市| 德钦县| 汪清县| 曲阜市| 武威市| 应用必备| 华安县| 清丰县| 武宣县| 宣恩县| 丹巴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