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之“不允許”義的產生年代及成因
引言
拙作《東漢語料與詞匯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一文論及《漢語大詞典》例證偏晚的情況,舉“不聽”作不允許講為例,認為“至晚已見于東漢典籍”。此后,先后有葉愛國(1997)、謝質彬(2000)兩位先生撰文補正拙說,讀后深受啟發。
謝先生認為區分識別“不聽”是“不聽從”還是“不允許”,就看所在的句子是否兼語句,“‘不聽’作‘不聽從’解,不是對別人所提意見或要求的回應,而是指不允許別人做什么事,因此后面必須帶兼語(可?。?,也就是說,‘不聽’所在的句子必定是兼語句?!标P于“不聽”作“不允許”義的始見年代,謝文提供了《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一例。
看來“不聽”作“不允許”講的鑒別標準和產生年代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為此筆者重新做了考察。以下討論三個問題:第一,如何判斷詞在句子中的所指;第二,“不聽”之“不允許”義的產生年代;第三,“不聽”產生“不允許”義的成因。未安之處,望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