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義演變研究
- 吳福祥 王云路
- 1047字
- 2019-06-28 14:51:47
語義演變的規律性及語義演變中保留義素的選擇
1 語義演變的單向性傾向
傳統的詞義演變理論中提到的詞義演變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從這里我們看不出詞義演變的規律性,似乎詞義的演變沒有一定的方向性,既可以擴大又可以縮小,但這只是看到了表象。
Traughott & Dasher (2002)提出了語義演變的單向性傾向這一重要命題,這種單向性表現為在甲義和乙義之間,從甲義演變到乙義是可能的或普遍的,但相反的演變不可能或非常罕見。某一特定語言中意義相近的詞往往經歷相同的演變路徑,而且還存在一些跨語言的語義演變模式。
漢語史可以為探討語義演變模式提供豐富的材料。漢語研究者們實際早已觀察到了語義演變的系統性和規律性,如孫雍長(1985)所提到的“詞義滲透”、許嘉璐(1987)談到的“同步引申”、江藍生(1993)談到的“詞義的類同引申”,實際都是注意到了語義演變中反復出現的模式,并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歸納,尤其是江藍生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強調并使用了類同引申的原則來解釋漢語的一些演變現象(參看江藍生2000)。只是漢語的研究者們沒有將這種概括提升為一種普遍的規律,也沒有強調單向性。
以下我們舉例說明一些在漢語史中可以證明的演變模式。比如,表示心理感覺的動詞經常轉變為表示對客觀事物或情況的判斷推測的副詞,但沒有發現反向演變的情況:
愛
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尚書大傳·大戰》)(動詞:喜愛)
時時愛被翁婆怪,往往頻遭伯叔嗔。(《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講經文》)(副詞:容易,經常)
好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動詞:喜愛)
人事好乖,便當語離。(陶淵明《答龐參軍詩·序》)(副詞:容易,事物出現某種情況的傾向性)
喜
我有嘉賓,中心喜之。(《詩·小雅·彤弓》)(動詞:喜愛)
夏喜暴雨,冬則積雪。(《洛陽伽藍記》卷五)(副詞:容易,事物出現某種情況的傾向性)
怕
不畏官軍十萬眾,只怕榮公第六郎。(《北史·來整傳》)(動詞:畏懼)
如太史公說古詩三千篇,孔子刪定三百,怕不曾刪得如此多。(《朱子語類》卷二十三)(副詞:大概,可能)
恐
雖殺戮而奸人不恐。(《韓非子·用人》)(動詞:害怕)
趙員外道:“此處恐不穩便,可請提轄到弊莊住幾時。”(《水滸傳》第四回)(副詞:可能,大概)
懼
將恐將懼,維予與女。(《詩·小雅·谷風》)(動詞:害怕)
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完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內企望之意也。(《后漢書·袁術傳》)(副詞,大概,恐怕)
這種語義變化屬于主觀化(subjectification),在語義演變中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心理動詞表示的是人的主觀感受,用這樣的詞來表達人對客觀事物或命題的主觀判斷自然在語義上是合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