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匯學研究(三)
- 溫端政 吳建生 徐頌列
- 822字
- 2019-05-07 17:43:14
一 分清慣用語和復合詞、專用名詞
要保持《語海》立目的科學性,必須牢記語匯的性質、定義和范圍。語是由詞和詞組合而成的、結構相對固定的、具有多種功能的敘述性語言單位。語匯是語的總匯。語匯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必須符合上述條件的語言建筑材料才能進入語匯;外延是指符合上述條件的最大范圍。明確語匯的內涵和外延,可使它不和言語、不和其他語言建筑材料相混淆。由于有些慣用語結構比較短小,有的只有三個字,因此比較容易與復合詞、專用名詞混淆。目前已出版的慣用語語典(包括稱作詞典的,下同)所收的條目,有很多都不是慣用語。如陸元慶編的《慣用語小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收目1700余條,有一半以上不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語”,該書分為十七類,第一類收“九重天”“爪哇國”“火藥庫”“白玉盤”“處女地”“安樂窩”“安全島”“花花世界”“秋老虎”“保險箱”“鬼門關”“活地獄”“桃花源”“根據地”“煙花寨”“閻王殿”“落腳點”“上只角”“下只角”“聚寶盆”“避風港”等21目,其中沒有一條是真正的慣用語,除了成語“花花世界”以外的20條,《現代漢語詞典》收了12條,全部標為名詞。又如王德春主編的《新慣用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收了“王熙鳳”“孔乙己”“正氣歌”“紅娘”“孫悟空”“花木蘭”“伯樂”“猶大”“張思德”“阿斗”“阿Q”“武則天”“耶穌”“南郭先生”“祝英臺”“夏娃”“徐娘”“鴻門宴”“維納斯”“斯芬克斯”“程咬金”“諸葛亮”“繆斯”等目,雖然它們也是有比喻義的固定結構,但是都是概念性單位,或是人名、虛擬人名,或是作品名,或是特殊事件名,它們都是專用名詞,不是語。此外,“拍板”“燒香”“洗手”“開炮”“把脈”“抹黑”“吃醋”“拆臺”“翻船”等,是可以拆開添加其他成分的動賓結構,也都有比喻義,它們有描述性,將它們看作慣用語似也不錯,但《現代漢語詞典》將它們收入,并標為動詞,考慮雙音結構有詞化傾向和一般讀者語感,《語海》也可將它們看作詞,不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