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匯學研究(三)
- 溫端政 吳建生 徐頌列
- 1331字
- 2019-05-07 17:43:13
一 字典、詞典、語典三分的理論依據
字典、詞典、語典三分的理論依據是“語詞分立”。在漢語里,“語”和“詞”固然有相同的一面,但不同的一面是不能忽視的。其相同的一面,表現在:“語”和“詞”都是語言單位,都是語言的現成“建筑材料”,都負載著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傳統文化。“語”和“詞”的不同的一面,筆者曾多次進行過論述。
后來,李如龍先生在《語匯學三論》一文里,從語音、語法、語義、語源等四個方面分析了“語”和“詞”的異同。他的見解富有啟發性,特別是他談到“在生成的順序上”,“詞”的生成是原生的,“語”則是利用詞的組合再次合成的,也可以說是“再生”的,“如果說,詞匯是分了類的原材料和粗坯的零件的話,語匯則是組裝好了的預制品和加工過的零件”。
這些論述充分說明,“語”和“詞”是并列的語言單位,語不是“詞的等價物”。
然而,有人不同意這個主張,稱:“我們應該承認:‘語’和‘詞’這不同的語言單位之間既在一些細微之處存在差異又在根本的原則問題上相互一致,彼此交融滲透,并無根本上的大異。”
說“語”和“詞”的差異只表現在“細微之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上面對“語”和“詞”異同的論述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里我們再補充一點,是關于“詞”和“語”的定義。
關于“詞”的定義,盡管有很多說法,表述也多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詞”是“最小的”語言單位。而關于“語”的定義,《辭海》(第6版)做如下表述:“大于詞、具有相對固定結構的敘述性語言單位,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后語。”這種定義,把“語”和“詞”的性質從根本上區分開來。對此,劉叔新的《漢語描寫語匯學》
里下面這段話也講得很清楚:
詞還必須是一種最小的完整定型的材料單位。所謂“最小”,就是本身不能再分出兩個或更多個完整定型的語言建筑材料單位。“居心叵測”可以分出“居心”“叵”“測”三個完整、定型的材料單位,“囫圇吞棗”可以分出“囫圇”“吞”“棗”三個這樣的單位;“杯弓蛇影”“一問三不知”“風馬牛不相及”等都可以分出若干這類單位來。因此,它們都不是最小的完整定型的材料單位,不可能是詞,而只能是大于詞的固定語。
由此可見,“語”與“詞”的性質的區別是帶有原則性的。“細微”論經不起語言事實的檢驗。
再看幾本表明“詞性”的辭書。上面提到的《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規范詞典》都是“詞”標明詞性,語則不標。《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則是詞類和語類分別標注,做法是:把詞分為12大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分別用〔名〕〔動〕〔形〕〔數〕〔量〕〔代〕〔副〕〔連〕〔介〕〔助〕〔嘆〕〔擬聲〕表示;把語分為成語、俗語、慣用語、諺語、歇后語五類,分別用〔成〕〔俗〕〔慣〕〔諺〕〔歇〕表示。
“語性”與“詞性”的劃分是如此的不同,再次表明“語”和“詞”的性質有很大的區別。“語詞分立”是漢語不可抹殺的客觀事實。至于語的內部成員之間,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后語之間的區別,是語內部各語類之間的區別,跟語、詞之間的區別不能相提并論。
語詞分立,必然導致“語匯”和“詞匯”的分立、“語典”和“詞典”的分立,使語文辭書呈現字典、詞典、語典三分的局面,這是語文辭書的現狀,也是語文辭書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