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匯學研究(三)
- 溫端政 吳建生 徐頌列
- 1638字
- 2019-05-07 17:43:17
三 《新華語典》書稿例句的編寫
《新華語典》在編寫之初,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定下了每個條目都要編寫例句的原則。所收錄的25000余條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格言、名言,全部采用自編例句。這樣一部較大部頭的語類辭書,全部采用自編例句,應該說是前所未見的,作者付出的辛苦也可想而知。
書稿進入審核階段,主編溫端政先生說:“我的感覺,自編例句是個無底洞,要達到盡善盡美,十分困難。不過有幾個標準必須堅持:1.政治上正確,沒有錯誤。2.知識上站得住腳,沒有紕漏。3.基本上能體現語目的意義和用法,不是兩張皮。4.語言簡練,不拖泥帶水。我認為符合以上標準,例句就是合格或基本合格的?!睂<覐埲f起先生審讀完部分稿件后說:“《新華語典》要自編例句,這是一步險棋?!瓍危ㄊ逑妫┫壬钦Z言學家,也是語言大師,他的權威性,非一般人能比。”“險棋”也好,“無底洞”也好,其實都是出自對例句編寫難度的認識。
編寫例句稍有不慎,便會出現不合情理或語法、邏輯等方面的問題,以及自編例句生造痕跡明顯、仿造例句改造不到位等問題。我們不妨舉其中幾例加以探討:
【愛屋及烏】〔例〕“~,他既然喜歡你,就必定連你的孩子也喜歡了?!?/p>
這里的“你”與“孩子”之間似乎應是母子(或父子)關系,跟“屋”與“烏”的關系天壤之別,是否存在類比不當的毛?。?/p>
【看看很簡單,學學三四年】〔例〕“他半小時就學會了開車,然而,~,直到現在還不能適應各種路況?!?/p>
這個例句于情理上似乎不通,“學車”這件事既不是半小時就能學會,也不是非要三四年才能學成的。
【哀莫大于心死】〔例〕“~,一個人最需要的是進取精神,是奮斗不息的創造精神?!?/p>
這個例句與釋義基本上是兩張皮,沒能體現語目的意義和用法。我們不妨換一句名言到相應位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一個人最需要的是進取精神,是奮斗不息的創造精神?!笔遣皇且膊畈欢啵?/p>
【開天辟地】〔例〕“一家人高高興興圍著火爐吃著~第一次的涮羊肉。”
【看破紅塵】〔例〕“~的老漢,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難受。”
這兩條例句似乎是從文學作品中來,但由于丟掉了作品原有的語境,就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炕上沒有拉屎的,死了沒有燒紙的】〔例〕“爸爸一邊給寶寶擦屁股,一邊念叨:‘~。家家都是這樣?!?/p>
這條諺語本身反映的是“養兒防老”的舊觀念,現代人基本不認同了,而例句卻出自“爸爸”之口(而不是“爺爺”“奶奶”之口),并且認為“家家都是這樣”,不能不使人產生不合時代、生造例句的感覺。
《新華語典》初稿中的例句大致可分三種情況,一是編得非常貼切規范,能很好地發揮例句的作用,且語言簡練,沒有瑕疵;二是明顯存在問題;三是有此一例,條目鑲嵌其中,沒有什么明顯的問題,但琢磨來琢磨去總感覺沒用到點子上、隔靴搔癢。其中第一種情況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例句的理想狀態;第二種情況既然發現了問題所在,設法修改也是可以解決的;重點和難點還是第三種情況,正是因為說不清到底問題在哪,只是覺得不好、有距離,那就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種居中間狀態的例句不在少數,對書稿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改還是不改?怎樣改才能達到目標?——要提高質量就必須進行反復的全面打磨!俗話說“十年磨一劍”,這種打磨功夫是最見功力、最熬人的。
《現代漢語詞典》在編寫細則中對例證的編寫有非常詳盡的要求,其中兩段話值得我們借鑒:“自造例句必須‘逼真’。特別要避免公式化。不要像小學生嵌字造句,淡而無味。也不要像宣傳標語,千篇一律。敷衍的例句,有了不如沒有?!薄袄湟芷鹧a充釋義的作用,如果例句不能起這樣的作用,不能使讀者在注解之外更有所得,就失掉存在的理由變成形式主義,徒然占去篇幅。”——這是精品辭書編寫例句的目標。《新華語典》要打造成精品,在例證方面力爭向這樣的目標看齊。同時,我們建議,《新華語典》的例句要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尤其像格言、名言這些語目,重在理解,引用不難,只要將其意義解釋明白,將出處標識清楚就可以了,似不必舉例。
(作者單位: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中心 北京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