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匯學研究(三)
- 溫端政 吳建生 徐頌列
- 867字
- 2019-05-07 17:43:16
八 分清同義語和語目的變式
詞有同義詞和反義詞,語也有同義語和反義語。在語典中常常可以看到將同義語誤作語目變式的例子。《中國俗語大辭典》(新一版)“螳臂當車——不知自量”(歇),副條有“蚍蜉撼樹——不自量力”,這兩條的后語文字接近,兩語語義相同,卻各有出處,主條出于《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副條出于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它們是同義歇后語,此處誤為主副條。該書同類錯誤還有:主條“踩小板凳兒糊險道神——差著一帽頭子”(歇),副條“戴笠帽親嘴——好遠哩”“舌頭舔鼻尖——差一大截”“小外孫見老娘舅——差了一大截”“竹篙戳月亮——差得遠”;主條“吃了磨刀水的——銹(秀)氣在內”(歇),副條“狗熊吃花線——內繡(秀)”;主條“打著鴨子上架——難哪”(歇),副條“大海撈針——難”;主條“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歇),副條“叫花子吃新鮮飯——頭一次”“驢駒兒上磨——頭一遭”;主條“單方一味,氣煞名醫”(諺),副條“偏方治大病”;主條“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歇),副條“野貓借公雞——有借無還”等。有時一個語目句子有擴大,意義也變化了,就成不了主副條。如主條“時勢造英雄”(諺),副條“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兩條語的意思不一樣,主條只強調了時代風云把普通人造就成英雄人物,副條除了這一方面以外,還強調了英雄人物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推動歷史發展,它們不能作為主副條。以上例子都是將同義語或近義語立成了主副條。某語要將另一語作為副條,意義要完全相同,而且它們的關鍵詞也必須相同,在歇后語中,不僅后語的意義要相同,而且前語中喻體也需相同而不是相類,同一事物的異稱可以替換,如“耗子”和“老鼠”,但不同的事物不能替換,如“劉備”和“野貓”,“荊州”和“公雞”。
參考文獻:
[1] 李如龍.語匯學三論[A].溫端政,吳建生主編.漢語語匯學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 容易,沈夷齊.淺談“中國俗語大全”的語目確立[A].溫端政.俗語研究與探索[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 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