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音韻學常識
- 唐作藩
- 1108字
- 2019-05-07 17:50:42
(三)發音部位和“五音”
前面說過,輔音的發音特點,是氣流出來的時候都要受到口腔一定部位的阻礙。氣流在口腔哪一部位受到阻礙,就發出哪一部位的輔音來。比方當氣流在上下兩唇之間受到阻礙的時候,就可以發出b[p]、p[p‘]等音來。這類音就叫做“雙唇音”。因此輔音可以根據不同的發音部位分成若干類?,F代普通話的輔音按照發音部位的不同,可分成下面七類:
1.雙唇音(發音時氣流在上下兩唇之間受到阻礙):b[p]、p[p‘]、m[m];
2.唇齒音(發音時氣流在下唇和上齒之間受到阻礙):f[f];
3.舌尖前音(發音時氣流在舌尖和上齒背之間受到阻礙):z[ts]、c[ts‘]、s[s];
4.舌尖中音(發音時氣流在舌尖和上齒齦之間受到阻礙):d[t]、t[t‘]、n[n]、l[l];
5.舌尖后音(發音時氣流在舌尖和硬腭前部受到阻礙;因為發這類音的時候,舌尖是卷起來的,所以又叫做“卷舌音”):zh[t?]、ch[t?‘]、sh[?]、r[?];
6.舌面音(發音時氣流在舌面前部和硬腭之間受到阻礙):j[t?]、q[t?‘]、x[?];
7.舌根音(發音時氣流在舌面后部和軟腭之間受到阻礙):g[k]、k[k‘]、ng[?]、h[x]。
古代漢語里的輔音比現代普通話還要多一些,除了以上七類之外,還有一類“舌葉音”和一類“喉音”。發舌葉音的時候,氣流在舌尖及面和硬腭之間受到阻礙,例如[t?]、[t?‘][?]。現代廣州話里也有這類輔音(如廣州人念“聚”“趨”“需”)。如果發音時,氣流在喉頭部位受到了阻礙,這樣發出來的音就叫做喉音,例如[h]、[?]?,F代上海話里也有這類輔音(如上海人念“花”“鞋”)。
我們古代的音韻學家也有一套分析聲紐的方法。他們很早就能夠按照發音部位的不同將聲紐分成喉音、牙音、舌音、齒音、唇音五類。這就是所謂“五音”。后來宋、元等韻學家把聲紐分為七類。五音之外,又分立“半舌音”和“半齒音”,于是又有“七音”之說。這些發音部位的舊名(喉牙舌齒唇)雖然不怎么科學,但是因為它們在音韻學上時常被使用,而且在說明古音時亦有其便利之處,所以我們也應該知道。
下面我們將這“七音”的舊名同現代語音學上發音部位的新名稱對照一下,讀者就會更清楚了。
1.唇音。這類包括:
重唇——就是雙唇音 例如[p]
輕唇——就是唇齒音 例如[f]
2.舌音。這類包括:
舌頭——就是舌尖中音 例如[t]
舌上——就是舌面音 例如[?]
3.齒音。這類包括:
齒頭——就是舌尖前音 例如[ts]
正齒——包括舌葉音和舌面音 例如[t?]和[t?]
4.牙音——就是舌根音 例如[k]
5.喉音——包括喉音和零聲母 例如[h]和○
6.半舌音——就是舌尖的邊音 例如[l]
7.半齒音——就是舌面的鼻音加摩擦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