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修訂版)
- 林玉山 王立根 陳學斌
- 2398字
- 2021-02-03 09:40:18
序二
活到這把給人寫序的年紀,面對索序之著作不時深感心虛,自身專攻之術業有限,而學海無邊,深懼言不及義,辜負作者信任,自誤誤人,故當老友王立根先生囑我為序時,我推辭再三,原因在于我對語文基礎知識系統的有效性有某種隱約的疑慮。基礎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語文課程標準》從初稿到正式頒布,總結了半個多世紀的經驗教訓,對于語法、修辭、寫作的知識系統采取淡化的方針。原因是我國的語法、修辭、作文的學術研究,各家之說不一。尤其是語法,更是眾說紛紜,雖在20世紀60年代有過一個妥協的體制,但是作為學術,其中矛盾甚多。至于修辭,從陳望道以來,傳統修辭學發展似乎已經到了極致,諸多修辭格日趨繁復,且有固化之勢,故新時期有廣義修辭之興起。然而廣義修辭,廣到意識形態上去,于中學殊難實用。至于作文理論,則更為落伍,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未改其為機械唯物文藝理論的附庸,而文章學之研究,尚未能確立基本范疇之序列。《語文課程標準》淡化此類基礎知識自然有歷史的必然。但是,我深知這給第一線老師帶來困難。因為中學語文教學和學術研究有所不同。學科建構旨在突破已經有的成就,而教學的任務只能是普及已有水準。雖然在英語母語教學中有不講語法修辭之“自然教學法”,但是,也有俄羅斯把母語與文學分別列為課程的傳統。我想,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淡化”可能是對此兩種極端的折中。
在閱讀了本書之后,作者們的集體努力使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原初的疑慮。像本書作者這樣想的“語基”應該具備,如果連這樣的語法、修辭的概念都不具備,教學的有效性可能是要打折扣的。長期以來,第一線老師強烈要求將“語基”包括在語文教學之中,看來不是沒有道理。各家學說盡管各異,但是,并非絕對相異,而是異中有同,在一些具體說法上有異,大體上,亦不乏相同、相近之處。這本為一線教師編撰的“基本知識”,求其同存其異,盡量回避不同學術的矛盾,顯得很有作為。我想,就是從嚴格的學科建構上來說,也是可能發揮其積極的正能量的。語法、修辭、寫作等學科建構是一個不斷從草創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很難設想有一天會達到盡善盡美無須改進的程度,而在此之前,第一線教師只能無所作為,守株待兔。從學科建設的發展來看,除了靠學者從理論上爭鳴外,最主要的基礎恐怕就是語用實踐,這里當然包括教學實踐。正是因為這樣,廣大第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材料,無疑可能成為學科發展的資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本書最明顯的好處是,在有關理論部分,小心地回避了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并不急需解決的學術難點,把比較復雜的問題說得很明快。作者們把更大的努力放在經驗的實用性,也就是實踐性上。從實際運用上解決問題,顯出了第一線教師所特有的優勢。例如在正字法方面,在簡潔地介紹了漢字的歷史和特點以后,接著就不惜以更大的篇幅把學生習字中存在的問題全面地展開。
再例如,把“糾正錯別字”單獨列為一節。先是羅列中學生易寫錯的字詞(括號內為錯別字),接著是中學生易寫錯的成語、易混字辨析。我想這對一線老師,甚至是學生更有吸引力。其信息量之大,顯然是作者們長期積累的。當然材料豐富,也可能導致蕪雜,可貴的是,作者們對之進行了直接歸納,這樣不但顯示出某種有序性,而且分析了原因。例如,對于學生成語使用中的常見錯誤的原因,作者們歸結為:(一)望文生義,主觀臆斷;(二)對象不當,張冠李戴;(三)色彩不分,褒貶失當;(四)范圍不清,輕重適當;(五)形近易誤,音近易混;(六)畫蛇添足,前后重復;(七)功能混亂;(八)人稱或角度失當,敬謙錯位;(九)不明語源,不知本義;(十)不合邏輯;(十一)不合習慣;(十二)不合語境。這就不但表現了作者們經驗的豐富,而且顯示出其直接從感性材料形成判斷的概括力。這種分類也許在邏輯上還有可改進之處,但是其性質已經不僅是分類,而且是從紛紜的現象中分析原因。從這個意義上,這種經驗性的概括,已經具備了向學術的層次提高的可能。
本書的學理性和經驗性都有相當整齊的序列,想來讀者不難按圖索驥,但是,我想請讀者不要忘記,本書的書名中的關鍵詞:“知識”。老師的任務不能以知識的傳授為滿足。《語文課程標準》中相當明確地指出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知識不能照搬,要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還需要教師的發揮。例如,“比喻”在本書中有比較系統的說明,但是,那僅僅是普遍的共性,要解決個案文本中的具體問題,要求老師多少有些創造性。如有高中課本中,引《世說新語》中的謝安一日與侄兒女賞雪,謝安吟詩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兒謝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學生憑直覺就可能一致回答謝道韞的更好。為什么呢?這是“知識”所沒有提供的,對老師的水平就是一種挑戰了。比喻的知識只提供了:兩個不同的事物之間,有一點相通,即可構成本體和喻體。謝朗和謝道韞的比喻都符合本體與喻體有一點(白色,向下落)相通。許多老師說來說去,都不著邊際。殊不知好的比喻并不僅僅是本體與喻體在字面上有一點相通,而且要求在聯想意義上暗合。謝朗之失,在于鹽有重量,故讓讀者聯想到直線向下,與雪花之飛舞不甚切合。而謝道韞比作柳絮,同為白而下落,然柳絮輕,且因風,有飄舞之聯想,故優于謝朗。老師們如果更有鉆研精神,則還可以進一步舉出同樣是形容白雪紛紛的詩句,有岑參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白之“燕山雪花大如席”,此皆名句。如果能加以比較,則不難比出,謝道韞之比有女性婉約之風格,而岑參之比,好在于苦寒剎那間的美感,而李白之精彩則在其豪邁。另有一名句形容大雪曰“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與謝道韞相比,則令人想到戰將之豪情。我舉此例,不過是希望一線老師,不要以為有了“語基”,就有了一切,首先自己要把知識學活,將自己的閱讀存量盤活,再加上適當的方法(如同類比較),然后才能有望把知識轉化為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201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