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十三卷):現代公法的變革
- 張進德 方堃
- 2019-05-07 17:44:15
第一章 現代憲法的變革
第一節 緒論
憲法濫觴于西方國家。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最經典的憲法及最深刻的憲法實踐都發生在西方世界。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一些傳統歐美強國的憲法是憲法學研究的基石。而日本,作為東方世界中第一個告別東方政治傳統而接受西方憲政文明洗禮的亞洲國家,其憲法研究也是學者們攻城略地的重要一環。此六大國的憲政文明可以說涵蓋了整個人類憲政文明史的相當一部分。為此,本章內容將主要圍繞這六個國家的憲政文明而展開。我國學界對近代憲政文明的介紹和研究,已有相當多的成果,相較而言,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憲政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梳理和研究,卻有所不足,特別是欠缺系統、全面揭示晚近憲政發展的成果。為此,本編將主題設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憲法的變革。
一、文獻綜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上述六國憲法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本章僅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憲法變革的典型特征的文獻做些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憲法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日本以及意大利等國家都制定了本國新的憲法,重新回到了立憲主義的道路;第二,作為各國憲法最為核心的內容——憲法權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得到了新的發展,并產生了新型的基本權利;第三,鑒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政權踐踏人權與憲法的暴行,各國都先后建立起違憲審查制度。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在本節第二部分將專門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六國的著名憲法學家及其著作,因此,本部分主要以中文文獻為主,既包括翻譯過來的國外憲法著作及論文,也包括國內學人所著的相關國外憲法著作及論文。
(一)有關“二戰”后戰敗國憲法的確立及發展方面的文獻
有關德國憲法的研究,早在民國時期,我國學者就翻譯并出版了以《魏瑪憲法》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如1922年和1923年分別出版了吳昆吾譯注的《德國新憲法》和朱和中翻譯的《德國憲法》(見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法律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翻譯德國學者的著作,目前翻譯的作品包括:商務印書館于2008年出版的李輝翻譯的、康拉德·黑塞所著的《聯邦德國憲法綱要》;法律出版社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出版的劉剛翻譯的迪特爾·格林所著的《現代憲法的誕生、運作和前景》以及柳建龍翻譯的格奧爾格·耶利內克所著的《憲法修改與憲法變遷論》。與此同時,我國學者也著書立作,法律出版社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出版了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陳新民的《德國公法基礎理論》(增訂新版)及我國學者張千帆的《法國與德國憲政》。此外,2000年和2005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張千帆的《西方憲政體系(下冊·歐洲憲法)》(第一版和第二版),該著作中大量的內容就是有關德國憲政的內容。
就論文而言,《中外法學》1986年第2期和1995年第2期分別發表了石立堅的“聯邦德國基本法簡介”和甘超英的“聯邦德國憲法的基本原則”;《環球法律評論》1995年第4期發表了戚淵、李忠翻譯的由美國人弗萊德·L.莫里森所寫的“兩德憲法的合并及其后果”;《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發表了李秀清的“兩德統一與德國憲法制度的發展”;《法學評論》2008年第2期發表了歐愛民的“德國憲法制度性保障的二元結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法學家》2012年第1期發表的德國人英格沃·埃布森的“德國《基本法》中的社會國家原則”等。
近年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國憲法的研究,無論是翻譯作品還是我國學者的作品都比較多。月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了臺灣學者李鴻禧翻譯的蘆部信喜所著的《憲法》,后該著作的第三版由林來梵、凌維慈、龍絢麗翻譯并于2006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由王貴松翻譯的蘆部信喜所著的《制憲權》一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由呂昶、渠濤翻譯的杉原泰雄所著的《憲法的歷史:比較憲法學新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由李力、白云海翻譯的三浦隆所著的《實踐憲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了兩本翻譯的日本憲法著作,一是周宗憲翻譯的阿部照熙、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所著的《憲法》,另一是野中俊彥、中村睦男、高橋和之、高見勝利所著的《憲法》(第四版)。該社還于2009年出版了陳鵬翻譯的小野梓所著的《國憲泛論》。同時,法律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于2009年分別出版了由白巴根等翻譯的千葉真、小林正彌所著的《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和魏曉陽翻譯的渡邊洋三所著的《日本國憲法的精神》。就我國學者的研究而言,時事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了宋長軍所著的《日本國憲法研究》,日本的法律文化社于2001年出版了由現代憲法研究會編的《日本國憲法》。
就論文而言,《中外法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表了3篇日本學者寫的論文,分別是1981年第1期發表的小鳩和司的“戰后憲法學的特點”、1983年第2期發表的永井憲一的“日本憲法與戰后教育”、1985年第2期發表的小林直樹的“關于修改日本國憲法的問題”。此外,1982年第3期發表了我國學者謝次昌的“一年來日本憲法學動向”;《政法論壇》1985年第2期發表了董璠輿的“日本國憲法與天皇地位的變化”;《比較法研究》1988年第2期發表了蔣迅的“日本當代憲政制度的確立——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透視”;《環球法律評論》于1996年發表了宋長軍的“關于日本憲法修改的幾個問題”,1998年第2期和2009年第2期發表了日本學者高見勝利和高橋和之的“日本憲法學說50年”以及“日本憲法學的現狀與課題”;《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發表了楊聯華的“再論《日本國憲法》的危機”;《行政法學研究》于2011年第1期發表了閆海、曾祥瑞的“憲政、地方自治與地方財政法制——日本法的經驗與借鑒”等。
(二)有關憲法權利發展方面的文獻
現代憲法非常重視對基本權利的確認和保障,基本權利也是整個憲法價值體系的核心之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的立憲實踐也是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的。
目前國內公開出版的有關這方面研究的文獻以翻譯美國學者的作品和研究美國人權發展為主。就著作而言,法律出版社分別于2003年和2004年出版了由孫文愷翻譯以及張力、張朝霞翻譯的美國學者布魯斯·阿克曼所著的《我們人民:憲法變革的原動力》和《我們人民:憲法的根基》兩本著作,之后,該社還于2006年出版了金朝武、劉會春翻譯的美國學者凱斯·R. 孫斯坦所著的《設計民主:論憲法的作用》;三聯書店1996年出版了趙曉力翻譯的美國學者路易斯·亨金、阿爾伯特·J.羅森塔爾所著的《憲政與權利: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華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由吳輝翻譯的美國學者馬克·E. 沃倫所著的《民主與信任》;新星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由劉擎、殷瑩翻譯的美國學者歐文·M. 費斯所著的《言論自由的反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了田雷翻譯的美國學者斯蒂芬·布雷耶所著的《積極自由:美國憲法的民主解釋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畢洪海翻譯的美國學者羅伯特·C. 波斯特所著的《憲法的領域:民主、共同體與管理》。
群眾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李克強等翻譯的英國學者丹寧勛爵所著的《法律的正當程序》;新華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徐葵等翻譯的俄羅斯學者安德蘭尼克·米格拉尼揚的《俄羅斯現代化與公民社會》;商務印書館2013年出版了李錦輝翻譯的德國學者格奧爾格·耶利內克所著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現代憲法史論》。此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我國學者邱小平所著的《法律的平等保護: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款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我國學者丁瑋所著的《美國憲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
就論文而言,早在1982年《中外法學》第3期就發表了周新銘的“現代世界各國憲法發展的新趨勢——關于公民權利和義務規定的一些特點”,此外,該雜志1992年第5期發表了張烽的“西方國家憲法中人權保障的演變及其實質”。就研究基本權利與正當程序的文獻數量而言,目前大量文獻是以美國憲法的權利保護以及正當程序原則為主。其中《環球法律評論》,自1981年陸續發表了幾篇美國學者相關的論文,如1981年第6期發表了美國學者路易·亨金辛的“美國人的憲法權利與人權”、1985年第3期發表了美國學者瑪麗·杰·埃爾芬的“美國憲法男女平等權利修正案失敗的剖析——過去與現在失敗的教訓”、1986年第1期發表了美國學者詹姆斯·佛利德曼的“美國憲法傳統中的權利理論”、1995年第3期發表了美國學者錢德純的“試論中美憲法權利”等文章。此外,《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2期還發表了郭春鎮的“從‘限制權力’到‘未列舉權利’——時代變遷中的《美國聯邦憲法第九修正案》”;《法商研究》1997年第2期發表了龍顯雷的“談美國憲政的言論自由——“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原則的歷史分析”;《法學家》2005年第6期和2007年第2期分別發表了鄭賢君的“憲法權利體系是怎樣發展的?——以美國法為范例的展開:司法創制權的保護”以及劉太剛的“表達自由:美國非營利組織的憲政基石”;《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3期發表了胡敏潔的“美國憲法上的福利權論爭——學理與實踐”;《法學評論》2005年第6期發表了趙娟、田雷的“論美國商業言論的憲法地位——以憲法第一修正案為中心”;《法學論壇》2009年第3期發表了馬平的“憲法上的自由之極限:美國‘勞倫斯案’評析”。就美國法上的正當程序原則,《政法論壇》1990年第1期和1995年第5期分別發表了曾爾恕的“論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款”以及王繼忠的“論美國憲法正當程序條款對自由經濟的保護”;《法學論壇》2004年第6期也發表了楊炳超的“論美國憲法的正當程序原則——兼論我國對該原則的借鑒”。
針對其他國家基本權利研究的文獻主要有: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張翔主編的《德國憲法案例選釋(第一輯):基本權利總論》;《法學》2009年第3期發表了德國學者伯陽(Bjorn Ahl)的“德國保障IT系統私密性和完整性基本權利的確立——聯邦憲法法院對‘在線搜查’作出的判決”;《法學家》2010年第6期發表了周云濤的“論德國憲法人格權——以一般行為自由為參照”;《環球法律評論》2011年第4期發表了錢福臣的“解析阿列克西憲法權利運用的比例原則”;《法學評論》2011年第5期發表了陳道英的“從德國法上的一般人格權看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的協調”;《中外法學》1991年第5期發表了日本學者鈴木敬夫的“亞洲憲法與人權思想——戰后日本法學上賴特布魯法理論的意義”;《法學家》2007年第3期發表了劉杰的“日本憲法上的知情權與信息公開法”。
(三)有關違憲審查制度研究方面的文獻
就違憲審查制度而言,目前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美國普通法院審查為代表的“分散式”違憲審查模式;一種是設立專門的審查機構,如法國、德國等的憲法委員會或憲法法院進行審查的“集中式”違憲審查模式。就研究而言,主要包括這樣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研究“分散式”違憲審查模式的文獻。其中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諶洪果翻譯的美國學者西爾維亞·斯諾維斯的《司法審查與憲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出版的任東來、孫雯、胡曉進等翻譯的美國學者麥克洛斯基的《美國最高法院》;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的楊智杰翻譯的美國學者馬克·圖什內特的《把憲法踹出法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杜強強、劉國、柳建龍翻譯的美國學者基思·E. 惠廷頓的《憲法解釋:文本含義、原初意圖與司法審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田雷翻譯的美國學者阿奇博爾德·考克斯的《法院與憲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姚中秋翻譯的美國學者亞歷山大·M. 比克爾的《最小危險部門:政治法庭上的最高法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胡敏潔、蘇苗罕、李鸻翻譯的美國學者查爾斯·弗瑞德的《何謂法律:美國最高法院中的憲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張卓明翻譯的美國學者約翰·哈特·伊利的《民主與不信任:司法審查的一個理論》。
其中的論文主要有:《中外法學》2007年第4期發表了杜強強的“憲法修改與司法審查——以美國的憲政實踐為中心”;《清華法學》2010年第6期發表了程漢大的“司法克制、能動與民主——美國司法審查理論與實踐透析”;《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1期發表的王紹喜的“論憲法裁決中的實體價值——以美國憲法司法審查的理論解說為中心”;《法律科學》2012年第4期發表了蔣銀華的“美國疑難憲法案件司法審查的兩種模式及其補償——以‘個案憲法權利’的證立為視角”。
此外,采用“分散式”違憲審查的國家還有日本、英國等,對此,學者們研究的文獻有:著作方面主要是商務印書館于2008年出版了裘索的《日本違憲審查制度:兼對中國的啟示》和中國法制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趙立新的《日本違憲審查制度》。論文方面主要包括:《環球法律評論》1985年第1期發表了日本學者蘆部信喜的“日本違憲判斷的方法——結合案例所作的理論分析”;《比較法研究》在1988年第2期和2007年第5期分別發表了華夏的“日本憲法訴訟的特點”和張允起的“日本憲法訴訟的理論、技術及其問題”;《法學家》1995年第5期發表了楊建順的“日本憲法訴訟理論與實踐發展評述”;《法律科學》2005年第6期、《法學評論》2005年第4期分別發表了童之偉、姜光文合寫的“日本違憲審查學說面面觀”和“日本違憲審查制度及其啟示”。有關英國的違法審查制度的研究文獻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何海波的《司法審查的合法性基礎:英國話題》;《法學》2008年第2期發表了童建華的“以英國為個案看不成文憲法國家的違憲審查”。
第二,研究“集中式”違憲審查模式的文獻。就著作而言,以研究德國、法國以及俄羅斯的違憲審查為主。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出版了施啟揚的《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劉飛翻譯的德國學者克勞斯·施萊希、斯特凡·科里奧特的《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地位、程序與裁判》;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出版的由蘇永欽等翻譯的德國學者彼得·巴杜拉(Peter Badura)和霍斯特·德萊爾(Horst Dreier)的《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了童建華的《法國違憲審查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尤曉紅的《俄羅斯憲法法院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韓亞光的《俄羅斯憲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劉向文、韓冰、王圭宇的《俄羅斯聯邦憲法司法制度研究》。
就論文而言,《環球法律評論》分別于1989年第3期和1993年第1期發表了德國學者A. 布蘭肯納蓋爾的“聯邦德國憲法監督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劉兆興的“德國憲法法院的管轄權”;《法學雜志》1993年第4期發表了謝華海的“聯邦德國憲法訴訟制度評介”;《法學評論》2008年第2期發表了歐愛民的“德國憲法制度性保障的二元結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環球法律評論》1999年第3期發表了任允正、于洪君的“俄羅斯聯邦的憲法監督制度”;《環球法律評論》1979年第6期發表了法國學者讓·里昂的“法國對于法律合憲性的監督”;《法學評論》1990年第4期發表了林原的“法國憲法監督的歷程”;《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3期發表了朱國斌的“法國的憲法監督與憲法訴訟制度——法國憲法第七章解析”。
第三,對違憲審查模式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獻。就違憲審查模式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獻主要集中于我國學者的研究。著作主要有: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胡建淼的《世界憲法法院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陳道英的《日美司法審查研究》;譯林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張千帆等著的《司法審查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孫謙、韓大元主編的《憲法實施的保障》。論文主要有:《現代法學》1982年第3期發表了崔卓蘭的“西方國家違憲審查制度簡介”;《當代法學》1993年第3期發表了倪星的“美法違憲審查制度比較研究”;《法學》2000年第5期發表了付子堂“美國、法國和中國憲法監督模式之比較”;《環球法律評論》2001年第2期發表了朱蔚平的“美、法兩國總統憲法監督權之比較”。
二、憲法學家與作品
(一)美國
1. 勞倫斯·卻伯
勞倫斯·H. 卻伯(Laurence H. Tribe )1941年10月10日出生于中國上海,美國當代憲法學大師。父母是逃避納粹迫害而到上海尋求庇護的俄羅斯籍猶太人,其人生的最初幾年就是在上海度過的。作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長的兒童,卻伯從小就體會到了恣意權力的不公正,也許正是這一經驗塑造了他日后的職業人生,總是將相當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探討法律作為一種工具如何促進自由和人性尊嚴。1947年,六歲的卻伯隨家遷往美國,1962年,卻伯以最優異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數學系,同年進入法學院學習,1966年獲哈佛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此后任教于哈佛法學院,并長期擔任拉爾夫·泰勒憲法學講座教授。2004年起,卻伯晉升至哈佛大學最高教職——卡爾·洛布校級教授。卻伯培養的學生蘇利文(Kathleen Sullivan)、多夫(Michael Dorf)也是美國有影響力的憲法學大家,此外,卻伯也是奧巴馬總統的老師。
卻伯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憲法理論家,也是憲法領域內一流的上訴審律師。他曾經參與了35件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案件和26件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其中包括2000年的布什訴戈爾(擔任戈爾的辯護律師)、1986年的鮑沃思訴哈德維克,卻伯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上訴審律師”。他出版的書籍及發表的文章有一百多部(篇),主要著作包括《美國憲法》(1978)、《解讀憲法》(1992)、《看不見的憲法》(2008)等。卻伯被認為是美國憲法學界的翹楚,真正的憲法學體系化大家。在學術上,他的代表作《美國憲法》(初版于1978年,并在1979年和2000年出了增修版)是美國憲法學界極富影響的著作,并且在“1978以來的法學體系書引證率排名”中位列第一。
《看不見的憲法》是卻伯2008年的最新力作,除“開場白”外,該著作共分五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第二部分“論域的定義”、第三部分“超越文本的探索”、第四部分“自由和平等的內容與政府權力的邊界”、第五部分“看見‘看不見的憲法’”。在該著作中,卻伯證明了“看得見的憲法”不是憲法研究的全部,憲法的全部意義不可能僅僅通過解讀憲法文本就可以得到理解。憲法不僅僅是寫在紙面上的單詞序列;它是一組理念,這些理念具有自己的歷史,而且建立在更加根深蒂固的原則之上,而書面文字只不過是對這些歷史和原則的不完整表達。著作中進一步為讀者描繪了如何去發現“看不見的憲法”的6種憲法解釋方法,即幾何學(Geometric)解釋、測地學(Geodesic)解釋、全球性(Global)解釋、地質學(Geological)解釋、重力學(Gravitational)解釋、陀螺式(Gyroscopic)解釋。由于卻伯具有的哈佛大學數學系功底,他在書中描寫的這6種解釋方法,用數理學原理來解釋法律,也令人耳目一新。
2.卡斯·桑斯坦
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出生于1954年,目前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風險規則項目主任,在憲法、行政法、環境法、法律與行為經濟等領域有較高造詣。1978年以優等生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后,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本杰明·卡普蘭法官以及美國最高法院瑟古德·馬歇爾法官的助手,后來在美國司法部法律顧問辦公室擔任法律顧問。1981年至2008年,在多個法學院任教。桑斯坦曾多次在國會的多個委員會上作證,也曾參與多個國家的憲法制定工作,包括烏克蘭、波蘭、南非、俄羅斯等。桑斯坦是美國人文與科學研究院成員,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塞繆爾·魯賓訪問教授、美國律師協會權力與政府組織分離委員會副主席、美國法學院協會行政法分會會長、美國律師協會FTC委員會會員、奧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
桑斯坦著作等身,包括《權利革命之后:重塑規制國》(1990)、《偏頗的憲法》(1993)
、《民主與自由言論問題》(1993)、《法律推理與政治沖突》(1996)
、《自由市場與社會正義》(1997)、《就事論事》(1999)
、《設計民主》(2001)
、《網絡共和國》(2002)、《風險與理性》(2002)
、《為什么社會需要不同的意見》(2003)、《恐懼的規則》(2005)
、《第二權利法案》(2006)、《最差的情形》(2009)
、《論謠言》(2009)
、《法律與幸福》(2010)、《更精簡:政府的未來》(2013)、《陰謀理論與其他危險思想》(2014)、《為什么助推:自由派家長主義的政治學》(2014)。
代表作之一《恐懼的規則:超越預防原則》分析了恐懼與法律的關系,其中的一些學術觀點如自由派家長式作風理論,視角獨特,具有啟發性。桑斯坦認為,預防作為環境、安全與健康立法的原則,在國際組織的法律文件和一些國家的法律中得到確認。但是,這一原則是失敗的。風險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不可能預防全部的風險。預防原則應當進行重構,代之以災難預防原則,即對重大危險進行預防,并在政策和法律制定過程中注意相關法律措施的成本。桑斯坦運用心理學和經濟行為學理論研究恐懼心理的形成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著作中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將為國內法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
3.布魯斯·阿諾德·阿克曼
布魯斯·阿諾德·阿克曼(Bruce Arnold Ackerman),美國著名憲法學家和政治學家,耶魯大學法學院和政治系教授。阿克曼1943年出生于紐約市,先后畢業于哈佛大學(1964)和耶魯法學院(1967),曾任教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耶魯法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自1987年始擔任耶魯大學斯特林法學與政治學講座教授。阿克曼教授在政治理論、美國憲政與比較憲法領域內卓有貢獻,其代表作包括《自由國家中的社會正義》(1980)以及闡釋憲法史的多卷本著作《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2010年他因《美利堅共和國的衰落》的出版而入選《外交政策》評選的全球百大思想家。阿克曼是美國人文與科學研究院成員,美國哲學協會亨利·菲利普法學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我們人民》多卷本由《我們人民:奠基》(1991)、《我們人民:轉型》(1998)
與《我們人民:民權革命》(2014)組成,其被認為是“過去半個世紀在整個憲法理論領域內所進行的最重要的工程”。阿克曼的理論追求是要發現美國憲政的本土資源,重新講述美國憲政史。在重新發現美國憲法的理論之旅中,阿克曼的出發點是“二元民主”,在此基礎上建構出他的一整套論述。所謂二元民主是指:美國憲政內設了兩種政治決策的過程,第一種是人民得以出場的憲法政治,“處身于激情被壓制的危機之中”,美國人民可以動員起來,啟動憲法改革的公共審議,在深思熟慮后給出高級法意義上的決斷。第二種是日常的常規政治,它們發生在兩次憲政時刻之間,在常規政治中,人民回歸他們的私人生活,而授權他們選出來的代理人去進行政治議題的民主審議。
4.漢斯·凱爾森
凱爾森(Hans Kelsen,1881—1973)是著名的法理學家,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代表人物之一,開創了純粹法學派,但同時也是著名的公法學家。從其學術發展看,凱爾森先是公法學家,然后才成為法理學家。通常認為其乃奧地利人,但其后來入了美籍。盡管其在20世紀上半葉就聲名在外,龐德早在1934年就稱之為“當今法學的領軍人物”,但其學術在20世紀下半葉仍有發展,且影響力不減,哈特在1963年把他譽為“當代最令人鼓舞的分析法學家”。尤其是其所創設和推崇的憲法法院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漸被諸多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成為與美國普通法院模式分庭抗禮的一種司法審查模式。考慮到上述因素,本書將凱爾森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公法學家的代表人物來做介紹。
凱爾森于1881年出生于奧匈帝國城市布拉格一個講德語的猶太下層中產階級家庭,兩歲時遷至奧京維也納。20歲時入維也納攻讀法律,25歲時取得博士學位,后又一年多時間參加公法學家耶利內克主持的討論課。30歲時出版《公法理論的主要問題》,并取得維也納大學法律系教席,講授公法與法哲學。37歲時,被奧地利新成立的共和政府總理任命為新憲法起草人。凱爾森起草了該憲法的六個主體部分,包括“國家機構與程序”以及“憲法法院”等內容。38歲成為維也納大學“憲法與行政法”全職教授,并創辦《公法雜志》。39歲時,其所領銜起草的奧地利聯邦憲法生效(經修改至今有效),出版《主權問題與國際法理論》。40歲時,榮任奧國憲法法院法官。44歲時出版《憲法的一般理論》。49歲時,其憲法法院法官職務被免除,受德國科隆大學邀請擔任國際公法教授。50歲時與德國憲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論戰,出版《誰是憲法捍衛者》。51歲任科隆大學法學院院長。1933年,其52歲那年,納粹上臺,因猶太人身份被免教職,赴瑞士從事教學科研工作。53歲,出版《純粹法理論》。1940年,其59歲,為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到美國,在哈佛大學法學院任霍姆斯講座教授。1942年,61歲入美籍。64歲出版《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74歲出版《共產主義的法律理論》
一書,1973年,其以92歲高齡去世,出版《法律與道德哲學論文集》。后其《規范的一般理論》《正義的幻象》等遺著被整理出版。
凱爾森主張應然與實然的嚴格區分,堅持方法論上的二元主義,認為法律科學的研究對象只應是法律規范。法律規范的效力源于更高層級的法律規范,而不是源于法律之外的道德、倫理或政治上的價值判斷和正當性,也不是源于事實層面的有效性。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上溯至現行憲法,現行憲法的效力則源于新成立國家的第一部憲法,而這第一部憲法的效力源于“基本規范”(basic norm)這一假設性的規范。由此,他認為“法律秩序并不是一種由同等層次的并列的規范組成的體系,而是一種由不同層次的法律規范組成的等級體系”。其規范等級秩序理論,對于憲法作為最高法的理論觀點以及違憲審查制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接受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也捍衛了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的自治性和法學的純粹性。晚近,其方法二元論對于我國憲法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出表現在規范憲法學的興起。
(二)英國
1.亞當·湯姆金斯
亞當·湯姆金斯(Adam Tomkins)是英國公法領域的權威,擅長憲法,并對英國憲法、歐盟憲法、比較憲法、憲法理論和憲法史有相當的興趣和研究。湯姆金斯2003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法學院任教,之前曾任教于牛津大學的圣凱瑟琳學院(St Catherine’s College)(2000—2003年)、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991—2000年)。在2009年,他被任命為上議院憲法委員會法律顧問。1991年以來湯姆金斯是法律學者協會的成員,2004年以來為理事會成員,1998年以來是議會研究組的成員,也是蘇格蘭公法組織的創始成員之一。湯姆金斯訪問過多倫多大學、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大學,在多地做過講座,包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湯姆金斯發表了大量有關英國憲法與行政法以及歐盟法律的著作,單獨或與他人合著了六本著作,他在各種法律評論中撰寫了80余篇論文。他的著作中引證最多的是《公法》和《英國政府和憲法:文本、案例和材料》。
《公法》系統介紹了英國公法,分析了憲法和行政法的中心問題——權力和責任問題,其中包括不成文憲法的特性、法律和政治之間的變動關系、分權、皇室持久的影響、議會的角色和職能、責任政府問題、司法審查和人權等問題。作者認為英國憲法的最重要特征不是其“不成文”特征,而在于其“政治性”特征。
2.安東尼·布拉德利
安東尼·布拉德利(Anthony Bradley),1934年出生,文學碩士、法學碩士(劍橋大學),1993年名譽法學博士(斯塔福德郡大學),在做律師之前,他是愛丁堡大學的憲法教授,其研究專長包括憲法和保護人權,尤其是歐洲人權公約領域。
安東尼多次在英國和英聯邦就憲法事宜提出法律建議,曾多次參與英聯邦秘書處的行政法專題研討會。1992年至1998年,擔任英聯邦秘書處的行政法律和人權顧問。1998年,就國會特權事項向上議院和下議院聯合委員提出決策依據。1999年,就上議院改革事項擔任皇家委員人權顧問。2002年至2005年,擔任上議院憲法特別委員會法律顧問。2002年,被任命為歐洲民主法律委員會(“威尼斯委員會”)的英國成員之一。他對格魯吉亞的憲法和黑山憲政改革提出過法律建議。 2006年,他就立法進程事項向議會會議聯合委員會提出決策依據。2007年,他向上議院憲法委員會就其咨詢的行政、司法和議會之間的關系事項,提出法律建議,2009年,他向同一機構就緊急狀態立法的憲法含義提供依據。
代表作品是其合著的《憲法與行政法》(2007)和《歐洲人權法:文本與材料》(2008年)。其中《憲法與行政法》一書試圖為我們提供一份有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公法的資料翔實、內容權威的說明。該書認為,在國家層面,公法是在為政府行為及“人民的領導者和代表者”與“被他們統治的人民”提供國家范圍內的正式框架。在該框架內國家的憲法是最為顯著的部分,包括確定國家存在的基礎、明確政府主要制度,并宣告人民權利的成文法典。從內容上而言,該書分為4篇32章:第一篇“憲法的一般原則”,討論了“憲法的定義與范圍”“憲法的淵源與性質”“英國的結構形式”“議會至上”“立法、行政和司法的關系”“法治”“責任制政府”“英國與歐洲聯盟”等內容;第二篇“政治制度”,討論了“議會的組成與會議”“議會的職能”“議會的特權”“國君與君主特權”“內閣、政府部門和公務員體系”“公共機構與規制機構”“對外事務與英聯邦”“武裝力量”“財政、公共開支與經濟”“法院與司法體制”等內容;第三編“公民與國家”,討論了“人權的性質與保護”“公民資格、移民和引渡”“警察和個人自由”“對隱私的保護”“表達自由”“結社與集會自由”“國家安全和官方機密”“緊急權力與恐怖主義”等內容;第四編“行政法”,討論了“行政法的性質與發展”“授權立法”“行政司法”“行政行為的司法控制(一)”“行政行為的司法控制(二)”“公共機關和政府的責任”等內容。
(三)德國
1. 約翰尼斯·狄克曼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893—1969),生于奧特斯貝格,曾在柏林、吉森和哥廷根學習經濟學和哲學。他1918年參加德國人民黨。從1949年至1969年,他是東德人民大會的主席。他曾多次前往東德境外訪問,在與《明鏡周刊》等媒體進行的訪談中,他多次闡釋了“社會主義的力量(die sozialistische Macht)應受尊重”的憲法理念,產生了廣泛與深遠的政治影響;在生命的最后一些年里,這位德累斯頓榮譽公民成為東德人民道德政治統一的統一社會黨夢想的象征。
其代表作是《在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中其他衛星黨的新聞機構的特定功能》。該著作原文是約翰尼斯·狄克曼做的一個報告。衛星黨是在原蘇聯與原東德社會主義國家中參加議會與政府的主要執政黨之外的政黨,它們與主要執政黨不存在競爭關系。約翰尼斯·狄克曼在該報告中對于衛星黨的新聞機構在社會主義整體建設框架中的地位與功能做出了較為清晰的界定。他承認衛星黨的新聞機構可以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進程中發揮自身的特有功能,并對這一功能的特殊性質予以闡述與強調。在報告的整體思路上,約翰尼斯·狄克曼著重于闡述社會主義的特有政黨體制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2.齊格弗里德·馬姆佩
齊格弗里德·馬姆佩(Siegfried Mampel,1913—2002),聯邦德國著名憲法學教授,從事民主德國法律體系研究近五十年時間。他出生于哈勒,先后在哈勒、羅斯托克與柏林學習法律。1939年他參加德國軍隊,之后被盟軍俘虜,1945年他被美軍釋放。1963年,他在慕尼黑政治學院任講師;1967年,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1977年,他被任命為柏林自由大學名譽教授。1978年4月19日,他參與創建了德國研究協會,并擔任它的第一任主席直到1992年。其主要著作包括《德國蘇占區內的憲法》《德國中部人民民主秩序》
《德國中部的法律:國家理論與法律學說、憲法》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
《歐洲一體化與德國的問題》
《波蘭的改革和東德的革命性創新》
與《極權主義統治體系》
。
《極權主義統治體系》是齊格弗里德·馬姆佩的代表作。該書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極權主義統治體系的概念內涵、類型、規范特質、價值表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它重點分析了與極權主義統治體系密不可分的政治權力問題,具體研究了政治權力的壟斷與屬性問題,論述了不受束縛與不受控制的權力運用產生的問題與影響。此外,它細致考察了救贖教義學說的概念、內容以及對極權主義統治體系的三個層面的影響,并將極權主義掌權者的特定工具手段明確劃分為執政黨、恐怖體系、意識形態灌輸以及中央控制和計劃經濟諸種類型,從而指出了極權主義統治體系得以存在的歷史背景、社會基礎與它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
3.迪特爾·格林
迪特爾·格林(Dieter Grimm),1937年出生,是德國當代著名憲法學者,出生于卡塞爾。1987年至1999年,任聯邦憲法法院法官;2001年至2007年,任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長;2001年起,任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2004年起,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2008年起,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他分別于1971年與1979年在法蘭克福大學獲授博士學位與取得教授資格。1979年至1987年,在比勒費爾德大學任教,擔任公法教授; 1999年以來,在柏林洪堡大學擔任教授。
其論文“法治國之革新作為民主之先決條件?”在1980年曾引發一場爭論。其主要著作包括《市民社會中的法律與國家》
《1776至1866年德國憲法史》
《憲法的未來》
《憲法與政治》
和《憲法的未來Ⅱ:歐洲化與全球化之影響》
。其代表作《憲法的未來》指出:憲法是現代諸多重大革新之一,它把公權力納入法治軌道,保護公民抵御國家的不法侵害;它建構出一種基本合意,在此合意框架內平息政治爭議。在20世紀,憲法在世界范圍內得以運作實施。在當今世界,沒有憲法的國家寥寥可數。但是,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憲法已經不能把所有公共權力的承擔者拉入自己的約束之下”。因此,“人們也就可以推論,認為憲法也不應再去規范國家行為的所有領域。是否對憲法的理解作出變革,就能夠接納它的效力損耗,或者說,憲法是否應該只關注一部分秩序,都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4.阿列克西
阿列克西(Robert Alexy),1945年出生于德國奧爾登堡,1968年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律,先后執教于哥廷根大學、基爾大學,曾任國際法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德國分會主席、德國基爾大學公法與法哲學講席教授。主要著作有《法律論證理論》(法蘭克福1978年第1版,1983年重印,1991年第2版)、《基本權利理論》(巴登—巴登1985年)、《法概念與法效力》(弗賴堡/慕尼黑1992年)、《柏林墻射手案:論法、道德與可罰性》(漢堡1993年)等,其中《法律論證理論》《基本權利理論》為其代表作。前者奠定了其在法哲學界的地位,后者奠定了其在憲法學界的地位。
《基本權利理論》一書對憲法基本權利的規范結構與適用方式有著獨到的見解。書中提到,基本權利在性質上可理解為原則,而作為原則的基本權利是一種極佳化命令,即要求在事實與法律的可能范圍內盡最大可能地被實現。事實上的可能指原則實際可適用的范圍,法律上的可能則要求權衡相沖突的不同原則,并劃定各自的適用范圍。由此發展出精致的基本權利適用的比例原則理論。該書已出英譯本,譯者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法學教授尤利安·里弗斯(Julian Rivers),他評論此書時說:阿列克西的憲法權利理論,雖是基于德國基本法和德國憲法法院的判決實踐發展出來的,但是對于像英國這樣的判例法傳統國家也具有重要意義。
(四)法國
1.路易·法沃赫
路易·法沃赫(Louis Favoreau,1936—2004)是法國當代著名憲法學家,出生于法國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大西洋省(Pyrénées-Atlantiques),于1962年在巴黎大學法學院通過博士學位論文并獲優勝獎,后在艾克斯馬賽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和行政法,其間成為法學院院長。1977年至1982年,他擔任艾克斯馬賽大學的校長。此外,他曾經擔任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Bosnia and Herzegovina,簡稱“波黑”)憲法法院的副院長、艾克斯馬賽大學名譽校長和憲法司法研究所所長、法國憲法學會(AFDC)會長、國際憲法學會(IACL)榮譽主席(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IACL)。他被認為是關于法國憲法委員會和違憲審查方面的研究專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是德國圖賓根大學、日本中央大學、德國薩爾布呂肯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希臘雅典大學和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的榮譽法學博士。1990年,法沃赫與狄第耶·毛斯(Didier Maus)一起創辦了《法國憲法雜志》(Revue fran?aise de droit constitutionnel)。
法沃赫的著作主要包括:合著《憲法委員會重大判決選編》(Les grandes décisions du Conseil constitutionnel,Paris,2011,Dalloz),主編《基本自由法》(Droit des libertés fondamentales,2012,Dalloz),合著《憲法委員會》(Le Conseil constitutionnel,Paris,PUF,2005),主編《憲法》(Droit constitutionnel,2006,Dalloz)、《歐洲各國的憲法法院與基本權利》(Cours constitutionnelles européennes et droits fondamentaux,1999,Economica)、《各國憲法法院》(Les cours constitutionnelles,1986,PUF)、《法律和條例的范圍》(Le domaine de la loi et du règlement,1981,Economica)等。
法沃赫關于違憲審查方面的多篇論文被翻譯成中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西歐一些國家的憲法法院》(王立憲譯,《國外法學》1985年第4期)、《歐洲的違憲審查》(載路易斯·亨金、阿爾伯特·J. 羅森塔爾編,《憲政與權利》,鄭戈等譯,三聯書店1996年版)、《歐美憲法司法模式比較研究》(金邦貴、施鵬鵬譯,《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第2期)。
2.弗朗索瓦·呂歇爾
弗朗索瓦·呂歇爾(Fran?ois Luchaire,1919—2009),法國憲法學家和政治家,出生于法國西部海濱城市拉羅謝爾(La Rochelle)。呂歇爾在法國西北部的瑟堡(Cherbourg)完成中學學業,隨后,他進入法律學院學習,畢業后在法國中部城市卡恩(Caen)擔任律師。1939年,他加入海軍。“二戰”期間參加“自由法國”(Forces Fran?aises Libres)抵抗組織。1945年,呂歇爾通過大學教師資格會考(Agrégation),從此進入法學研究領域。1949年成為南希第二大學(l’Université Nancy-II)公法教授。
呂歇爾在法國憲法和政治領域十分活躍,經歷十分豐富。他曾作為憲法專家參與法國1958年憲法的制定。在1965年至1974年期間,他擔任憲法委員會的委員,參與了著名的1971年的“自由結社”案的審查工作。1971年,他參與創建巴黎一大(佩特農·索邦大學),并成為該校的第一任校長。1972年參與創建“左派激進黨”(Parti radical de gauche,PRG)。1974年至1979年,擔任歐洲大學校長協會副主席(Vice-président de la Conférence des Recteurs Européens)。1984年,呂歇爾擔任海牙國際法院法官。同年,他參與創建國際憲法學會并擔任主席直至1996年。1989年,他被任命為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顧問。因為憲法領域的突出成就,他在1993年至1997年擔任安道爾(Andorre)憲法法院的法官,并在1996年至1997年期間擔任院長。2009年,呂歇爾在巴黎去世,法國著名的《世界報》以“第五共和國的奠基者”為題稱頌其功績。巴黎第一大學專門編輯出版了《弗朗索瓦·呂歇爾:一名為共和國服務的共和主義者》一書以資紀念。
呂歇爾的學術成果十分豐富,根據憲法委員會官方網站的資料,包括著作33部,關于憲法和憲法委員會的論文124篇,其他論文22篇。論著中影響較大的有:《憲法委員會》(Le Conseil constitutionnel)(1—3卷)、
《1848年憲法的誕生》(Naissance d’une constitution: 1848,Fayard,1998)、《法國海外領地的憲法地位》(Statut constitutionnel de la France d’outre-mer,Economica,1999)、《權利和自由的憲法保障》(La protection constitutionnelle des droits et des libertés,Economica,1999)、《新喀里多尼的憲法地位》(Le statut constitutionnel de la Nouvelle-Calédonie,Economica,2000)、《法國和美國憲法法官比較研究》(Le juge constitutionnel en France et aux états-Unis:étude comparée,Economica,2002)、《歐洲法在法國的適用》(Le droit européen:son application en France,Eonomica,2006)等。
(五)俄羅斯
在此,僅選擇古塔費尼·奧列格·葉梅利揚諾維奇(КутаФин Олег Емельянович,1937—2008)予以介紹。古塔費尼是蘇聯和俄羅斯時期的著名法學家,憲法領域的專家,俄羅斯科學院委員會主席團成員、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俄羅斯著作權協會榮譽會員,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莫斯科國家法律大學前校長。
古塔費尼出生在敖德薩州薩弗蘭地區的巴什卡村的一個公務員家庭。1954年,他考入莫斯科國立大學法律系學習,1959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獲得“紅色獎狀”。1956年至1961年,他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蘇聯列寧主義共青團書記,同時被選為蘇聯共青團莫斯科市委員會委員、蘇聯大學生蘇維埃主席團成員、蘇聯青年團體委員會委員。從1964年開始,他進入全蘇函授法律大學(現在的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任教,1965年通過副博士論文答辯,1970年獲得副教授職稱。1971年進入莫斯科國立大學,1973年至1982年間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法律系副主任。1979年他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兩年后獲得教授職位。
古塔費尼的學術生命大部分是在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度過的。1987年至其在世一直擔任全蘇函授法律大學校長。學校憑借于他的努力,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法科高等院校,現在在歐洲法科高等院校中還具有較高的地位。此外,從1989年開始兼任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憲法和國家法教研室主任。古塔費尼的一生著有大量專題學術著作和論文以及教科書,是俄羅斯憲法和國家法領域的著名專家,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24部專著和20多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如《俄羅斯的國民身份》(2003)、《俄羅斯聯邦憲法中的不受侵犯》(2004)、《俄羅斯的自治權》(2006)、《俄羅斯聯邦憲法主體》(2007)、《俄羅斯的憲法學派》(2008),參編的教科書有《俄羅斯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政府法》。在其主持之下并在國內出版的第一部教學講義《俄羅斯聯邦國家法》和教科書《俄羅斯聯邦憲法》。其教科書《俄羅斯聯邦憲法》讓他在2002年榮膺俄羅斯聯邦總統獎。可以說,他是俄羅斯憲法學家中的中流砥柱。
(六)日本
1.宮澤俊義
宮澤俊義(みやざわ としよし,1899—1976),日本憲法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貴族院議員,日本著名憲法和行政法學家美濃部達吉的衣缽弟子。宮澤俊義被譽為日本現代憲法學界的最高權威。出生于日本的長野縣長野市,1923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1925年留校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副教授,之后留學歐美,歸國后于1934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教授,1946年被敕選為貴族院議員,1949年10月5日當選為日本學士院會員,1959年從東京大學退休后擔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立教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憲法和法國公法),同時也是立教大學法學部創始人。1965年至1971年期間,宮澤俊義作為第四任執委會仲裁長在日本棒球機構任職。1969年被授予“文化功勛者”稱號。
宮澤俊義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日本國憲法》《憲法講話》《憲法的原理》《憲法與裁判》《憲法與政治制度》《天皇機關說事件》等。其中《日本國憲法》是宮澤俊義在憲法學以及憲法解釋方面最具權威性的代表著作。該書通過對日本國憲法的細密研究和注釋,對于理解自資產階級立憲以來的有關憲法的基本原理,對于研究和了解日本國憲法及其他各國憲法,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并對日本憲法解釋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全訂日本國憲法》是宮澤俊義的繼承者、日本當代著名憲法學家蘆部信喜根據日本社會情況的變化對《日本國憲法》補訂而成。該書的中譯本就是由董璠輿翻譯的《日本國憲法精解》。
2.蘆部信喜
蘆部信喜(あしべ のぶよし,1923—1999)出生于長野縣駒根市,日本憲法學者,日本學士院會員,1993年被授予“文化功勛者”稱號,是日本憲法學界的代表性人物。
蘆部信喜于1943年10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系的政治學科。后入伍,任日本軍二等兵、少尉。1946年復學,1949年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部后留校在宮澤俊義的指導下工作。1952年任助教授。后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留學。1962年以《憲法制定權研究》獲得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63年起任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1984年退休后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并于同年任學習院大學教授,1994年任放送大學教授。1994年至1996年期間擔任朝日新聞社版面審議會會長,同時在九州大學、名古屋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等高校執教。1999年因肝病在東京大學去世,享年75歲。
蘆部憲法學的最大貢獻被公認為在于建立了相當精致的憲法訴訟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體現在《憲法訴訟的理論》《現代人權論》和《憲法訴訟的現代之展開》三部著作中,其中不僅包括了對司法審查的正當化依據以及適當的作用范圍等問題的深入探討,而且包括了有關違憲審查的技術論和程序論,其中的核心部分從美國判例體系中以“雙重基準”的理論為主軸所整理出來的一套具有穩定性和具體性的立法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就教材而言,蘆部信喜教授所著的《憲法》是其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部完整的憲法學體系書,凝結了他對日本現行《憲法》的體系性思考,可列為法教義學意義上的憲法學的現代經典。
三、憲法變革的趨勢
法律是社會的產物。“二戰”以來,很多國家經歷了或小或大的社會轉型。作為整合社會的最高法律的憲法,更是出現了一系列的變革。國際憲法學會第一任主席、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律系喬爾杰維茨(Jovan Djordjevic)教授,在1983年第一次國際憲法學會世界大會上發表了“現代憲法”導論的演說,其概括了現代憲法變革的幾個特征:(1)引入了經濟規制,特別是有關財產形式和計劃的經濟規制;(2)人的自由和權利得到擴展,特別表現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上;(3)合憲性與合法性保障的加強,特別是通過引入某種形式的合憲性控制和憲法裁判來實現;(4)憲法修改程序較以往變得更加容易與簡單。從大的方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憲法變革最顯著的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憲主義的重生:戰敗國憲法的確立及其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無論是出自自愿還是無奈,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都重新制定了本國的憲法,憲政再次在這些國家中得以重生。
1949年,西德頒布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簡稱《基本法》),至1991年兩德統一,《基本法》雖經多次修改(有35次之多),但一直適用。兩德統一后,西德的政治體制——包括憲法法院的司法審查權,擴展到前東德,《基本法》經過少量修改后,被適用于整個德國16個州,并“對全體德國人民有效”。
統一后,《基本法》又經過了多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是2006年8月26日。《基本法》共146條,除“序言”外,分為14章。
作為一部現代成文憲法,《基本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國家政體的基本結構,并為其自身規定了最高的解釋機構——聯邦憲法法院,其在“序言”中指出“我德意志人民,認識到對上帝與人類所負之責任,愿以聯合歐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貢獻世界和平,茲本制憲權力制定此基本法”。從戰爭結束至今的近70年,《基本法》及其解釋機構——聯邦憲法法院,為保障人民權利、政治自由、經濟繁榮以及兩德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在美國(代表盟軍)占領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提交的憲法草案的基礎上,制定頒布了新憲法,即《日本國憲法》(1947年5月3日實施)。該憲法在其“前言”中明確闡述了以國民主權、基本人權之尊重以及和平主義作為其基本原理,宣示放棄戰爭和戰爭力量。這是該憲法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它也被稱為“和平憲法”。根據該原理,《憲法》第9條規定:第一,放棄包括侵略戰爭在內的一切戰爭、武力的行使以及武力的威脅;第二,為貫徹之,宣示不保持戰斗力;第三,否認國家的交戰權。日本憲法學家蘆部信喜通過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個方面的分析指出:《日本國憲法》的制定,雖非完全基于國民自主,但不可理解為違反了自主性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無論是德國的《基本法》,還是《日本國憲法》,對于其本國的民主法治建設、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尤其是世界和平等方面,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部分憲法條款作修改,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正當的。德國《基本法》已經歷多次修改,由于這些修改基于人權保障和正當的國家利益目的,因而沒有引起多大非議。但是,日本國政府近年來的修憲主張,卻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引起了亞洲人民的廣泛不安。
自2012年12月,安倍再次擔任日本國首相以來,擬通過修改《憲法》第96條為突破口以達到修改第9條的目的。《日本國憲法》第9章“修改憲法”只有一個條文,即第96條,該條規定:“本憲法的修訂,必須經眾議院全體議員三分之二以上贊成,由國會提議,向國民提出,并得其承認。此種承認,必須在特別國民投票或國會規定的選舉時進行投票,必須獲得半數以上的贊成”;“憲法的修訂在經過前項承認后,天皇立即以國民的名義,作為本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布之”。
從該條的規定來看,日本政府修改憲法的權力在法理上是無疑義的,問題的關鍵是修憲的界限,尤其是憲法中的修憲條款能否作為修改的對象,以及修憲的真實意圖。對此,蘆部信喜明確指出:“《憲法》第96條所規定的憲法修正國民投票制,是將國民的制憲權思想直截了當地加以具體化規定,若將其廢止,則具有動搖國民主權之原理的意味,故而對其修正一般被理解為不被容許。”因此,安倍政府首先選擇修改第96條,存在著嚴重的法理障礙。
(二)憲法權利的發展:新型權利的產生與社會權的保障
權利的產生、演進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內容異常豐富,種類異常繁多,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上,那些具有重要地位、為人們所必不可缺少的權利,被稱為“基本權利”。由于基本權利的重要性,世界各國一般都以憲法規范的形式對其予以明確規定和認可。因此,基本權利往往又被稱為“憲法權利”,或曰“憲法所保障的權利”。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將之稱為“人權”(Human Rights)。
將基本權利內容規范化、法律化的主要標志是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被馬克思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的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出:“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隨后公布的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開篇即提出該宣言的宗旨是“闡明自然的、不可轉讓的、神圣的人權”,并在第1條和第2條中將這些人權的具體內容化為5種權利:自由權、平等權、財產權、安全和反抗壓迫權。學者們將這些基本權利往往概括為自由,即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和經濟自由,即近代憲法所確立的三大基本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基于法西斯的殘暴行徑,人們開始反思,一國政府如果不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不維護人的尊嚴,實施暴政,不僅本國人民會受到摧殘,也必將影響全世界的老百姓。因此,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強調“人皆生而自由;在尊嚴及權利上均各平等”,并明確規定了個人自由和政治權利的內容,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權利。隨后,相關國際組織又陸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人權保障的重要文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96年12月16日通過的聯合國兩大人權公約,即《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自此,權利保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基本權利的國內保障與人權的國際保障開始相互影響,基本權利的功能得以進一步發展,基本權利的類型也得以進一步豐富。
隨著國家形態與任務的變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基本權利功能的內涵與外延隨著基本權利的解釋得以不斷延伸。隨著社會福利國家理念的興起,國家的任務日益擴張,國家需要通過積極干預來實現更多的公平與正義,特別是在私人力量無法完成的社會經濟領域。因此,基本權利開始具有要求國家積極給付的功能。基本權利功能的擴張使得基本權利內容進一步發展。當傳統意義上自由權所具有的防御功能不足以維護人的尊嚴,無法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時,與自由權相對應的社會權理念應運而生,并在實踐中得以踐行。
就目前而言,基本權利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古典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如人身自由權、組織政黨的權利和選舉權以及良心自由、宗教自由和表達自由的權利;二是經濟和社會權利,如就業權,享有醫療保健、住房的權利和在生病、失業以及年老時維持收入的權利。當今世界,社會權在各個國家與國際社會的人權保護譜系中,已與自由權、參政權等權利相互聯結,享有共同的憲法基礎。
(三)憲法保障的加強:違憲審查制度的普及
1803年,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宣告了違憲審查制度,這一制度對于保障《美國憲法》的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憲法》自頒布至今已有200多年,但修正案只有27條。在這些正式的憲法修正之外,還必須看到附著于違憲審查制度的美國憲法解釋,正是生生不息的解釋實踐,才使得美國憲法具備較強的穩定性與適應性,使得憲法在美國政治制度中始終處于實踐的狀態,使憲法成為了一部活的憲法。
眾所周知,在歐洲大陸,雖然自18世紀法國大革命后產生了多部成文憲法,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直沒有產生違憲審查制度。最早建立憲法法院的歐洲國家是奧地利。1920年,凱爾森作為《奧地利憲法》的起草參與人,在借鑒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時,結合歐陸本土條件設置了憲法法院制度,以控制法律和法令的合憲性,從而形成與普通法院審查立法不同的另一種違憲審查模式,也即與美國“分散式”違憲審查模式相對的“集中式”違憲審查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引入類似奧地利模式的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還有捷克斯洛伐克(1920)、列支敦士登(1925)、希臘(1927)、埃及(1941)、西班牙(1931)和愛爾蘭(1937)。然而,違憲審查制度的擴展趨勢因戰爭而停頓下來,那些已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也因戰爭而沒有發揮作用,如奧地利在1933年到1945年間,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后,都沒有憲法審查的實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鑒于納粹政權踐踏人權的暴行,不少國家都意識到要切實維護人權,憲法的實施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國家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如何保障憲法的實施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很多國家直接引入了某種類型的違憲審查制度,如巴西(1946)、日本(1947)、緬甸(1947)、意大利(1948)、泰國(1949)、德國(1949)、印度(1949)。在具體的制度建構過程中,具有普通法傳統的國家,大多借鑒了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賦予最高法院審查法律是否符合憲法的權力,如瑞士的聯邦法院以及北歐諸多國家的最高法院等;而在具有大陸法傳統的國家中,奧地利的憲法法院制度獲得了青睞。一些專門保障憲法實施的機構得以設立,如法國在1946年建立了憲法委員會,意大利于1947年建立了憲法法院,德國也于1949年建立了憲法法院。運行至今,德國的憲法法院制度和實踐,成為“集中式”司法審查模式的典范。
蘇聯、中東歐國家在1989年至1991年發生劇變后,也都建立起了違憲審查制度,并且以設立違憲審查制度作為走向法治的標志之一。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國家采取了“集中式”的違憲審查模式,專門設立了以憲法案件為審理對象的憲法法院,如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等國都建立了憲法法院。但也有個別國家采取了美國的違憲審查模式,如愛沙尼亞就在其最高法院下面設立了憲法審判法庭來處理憲法案件。
發展至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結合自己的國情實行了某種形式的違憲審查制度。其中非洲51個國家全部都建立了違憲審查制度,美洲36個國家中的35個國家、歐洲44個國家中的42個國家、大洋洲14個國家中的12個國家、亞洲50個國家中的37個國家都建立了違憲審查制度,違憲審查制度的覆蓋率達到了91%。就違憲審查制度的兩大模式而言,歐陸型的“集中式審查制”在數量上略多于美國型的“分散式審查制”,前者有92個國家和地區,后者有85個國家和地區。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英國與荷蘭不存在司法審查,是在嚴格意義上說的——即在這兩個國家,任何司法機構都沒有宣告法律因違憲而無效的權力——但是,這并不表明完全不存在寬泛意義上的司法審查。事實上,地處歐洲的這兩國,盡管試圖保持議會至上的傳統,但是已經作出微調,發展出一種“弱”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司法機構針對議會立法也享有某種有限的審查權。比如在英國,法院在解釋制定法時有義務盡可能地與普通法發展出來的憲法原則以及所謂“憲法性法律”(Constitutional Acts)保持一致。1998年《人權法案》還給法院施加了另一項法定義務,即解釋制定法時盡可能地與歐盟人權保持一致。
顯然,違憲審查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已然成為一項頗具普遍性的制度,其作用越來越受到現代民主和法治國家的重視,這也使得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作用逐步滲透到民主法治建設的每一個具體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