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
自號松雪道人的趙孟頫是宋朝皇室后裔,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趙德芳的十世孫。南宋滅亡后,他一度隱居在湖州老家,幾年后被在江南搜訪“隱逸”的元朝名臣程鉅夫推薦給了忽必烈,不久被任命為兵部郎中,總理天下驛站,開始在元朝政府任職。由于他身為宋室王孫,卻出仕元朝,使他飽受時人譏諷。
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欣賞趙孟頫的才能,經常詢問他對軍國大事的看法,曾多次希望重用他,甚至想拔入中書為相。但是因為他的特殊身份,朝中阻力頗多。同時趙孟頫也怕遭人猜忌,一方面屢屢力辭不受,一方面也設法到地方任職,避開是非之地。從政的三十幾年時間里,趙孟頫在中央、地方轉任多職,驛站、秘書、學政、修史、刑獄等方面,政績都頗有可觀。在忽必烈去世后,歷任皇帝也都對他很看重,多次升遷,最后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按一品資歷,推恩封贈三代。他于公元1322年去世,被追封魏國公,謚文敏。

《人馬圖》(局部)

《致景亮書》冊頁
趙孟頫最為世人稱道的是他的藝術成就。他早年曾經學習梁鵠、鐘繇、智勇、褚遂良等人,但終其一生,一直在追求王羲之、王獻之的書風。經過長期的學習,趙孟頫在46歲以后終于兼采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能夠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些前輩大家比肩。他對篆、隸、小楷、行、草書等各種字體無不精通,但成就最高的還是楷書和行書。他提倡書法要復古,強調以“古法”為準則,具體來說,便是恢復晉唐清雋的風范,尤其要以王羲之、王獻之為楷模。趙孟頫本人的書法法度謹嚴,用筆遒勁,體勢朗逸,風格柔媚,有“勻凈平順”的特點,對以后的書法界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在繪畫上,趙孟頫是元代畫壇最重要的領袖,更是中國文人畫承前啟后、開一代風氣的宗師。他善于將書法融會于繪畫之中,對于竹石、人馬、山水、花鳥等不同題材和不同技法,都非常精通,并且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博采眾長,自成一家。針對南宋院體畫留下的弊端,趙孟頫提出了作畫要有“古意”“不求形似”的理論,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畫壇風氣為之一變。

《趙子昂詩集》書影
趙孟頫的夫人管道昇是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著名女性之一,擅長書、畫、詩詞。他們的兒子趙雍、趙奕,孫輩趙鳳、趙麟、趙彥正,外孫王蒙都是名噪一時的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