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浙江造紙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自古以來為中國產(chǎn)紙之盛地。據(jù)文獻記載,浙江造紙起源于公元265年左右的西晉會稽郡,至今已有1 700多年的歷史。

浙江最早的記載是西晉張華著《博物志》:“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紙,古即名剡藤。”

到東晉時,會稽造紙已有一定規(guī)模。《東坡語林》記載:“王右軍為會稽令,謝公就乞箋紙,檢校庫中有書萬番,悉以為謝公。”

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載:“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又其質(zhì)松而厚,謂之側(cè)理紙,桓溫向王右軍求側(cè)理紙是也。南紙用豎簾,紋必豎,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蓋東晉南渡后,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其紙止高一尺許而長尺有半,蓋晉人所用大率如此,驗之蘭亭押縫可見。”

“二王”者,指的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王羲之(321—378年)與他的兒子王獻之(344—388年)。會稽,是浙江的古地名,今紹興的別稱。根據(jù)宋人趙希鵠的說法,可以確信,早在東晉時代(317—420年),浙江就已經(jīng)有竹紙的生產(chǎn)。

東晉時期,浙江還有藤角紙。經(jīng)學(xué)家范寧(339—401年)曾云:“土紙不可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〇四)據(jù)專家考證,范寧所說的“藤角紙”,應(yīng)當產(chǎn)于浙江一帶。其理由:第一,東晉曾建都于江南金陵之地,封建統(tǒng)治所需大量好紙,自然會帶動當?shù)卦旒垬I(yè)的發(fā)展;第二,范寧是個喜歡筆墨的人,又曾在浙江為官(任余杭縣令),他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紙應(yīng)當產(chǎn)于浙江境內(nèi)。

晉代江南尚產(chǎn)繭紙。對于晉代繭紙,唐人何延年曾提到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宋代米芾在《寶章待訪錄》中記載,傳王羲之《筆陣圖》前有自畫像,其用紙“緊薄如金葉,索索有聲”。雖未明說這種紙張的材料,但其質(zhì)地緊密、厚度較薄、堅韌挺括的特征,描述得十分清晰。

2016年6月28日,上海朵云軒拍賣民國龔心釗所藏晉唐古紙樣本,其中就有三張保存完好的“晉人繭紙”,總面積達6.7平方尺之大。

民國鑒藏家龔心釗認為,米芾所說的應(yīng)該就是蠶繭紙。他以此描述對比自己所藏的蠶繭紙,在1936年的一段札記中寫道:“此紙……蓋系蠶繭所制,磨擦亦不起毛,非藤、楮、竹、棉所能及也。原幅未經(jīng)翦背,觸之即折損。余得于津沽某蓄古家,不得已因截為三幅背之。此可決為晉代紙也。”

1940年他又在札記中強調(diào):“此真蠶繭絲所制,揉擦之亦不毛損,《蘭亭》繭紙度亦不勝于此。余見隋人諸寫經(jīng)卷,色類此而質(zhì)乃楮類,晉以后殆無繭制者矣。”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札記紙上還貼有一小片蠶繭紙,或許是為了便于人們了解實物的全貌,粘住的僅僅是紙片兩端,這樣,人們便可透過沒有粘住的部分直接獲得對紙質(zhì)的感受,匠心如此,實在難得。時隔多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對實物進行檢測顯示,這三張紙恰如龔心釗以目測所判斷的:材質(zhì)確屬蠶絲,年份也與晉代相近。

古代手工造紙作坊多靠山臨水。一則可以用水力舂碓漂洗紙料;二則可利用山區(qū)提供的原料和燃料。中國南方多靠山臨水的地區(qū),所以自唐以來,南方地區(qū)就有多處紙坊,逐漸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四川等幾個大的造紙中心。潘吉星在《中國造紙史》一書中將這一時期浙江主要造紙地區(qū)圈定為杭州、越州、婺州(金華)、衢州、剡縣(嵊州)、睦州、溫州等地。

唐朝時期(618—907年),浙江產(chǎn)藤紙達到鼎盛。唐《元和郡縣圖志》:“余杭縣由拳村出好藤紙。”《太平寰宇記》:“由拳黃藤紙者,產(chǎn)于余杭之由拳村,自唐開元時充貢品后,遂負盛名。”歐陽修《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唐代各地貢紙者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歙州、池州等州邑。

唐宋時,越中多以古藤制紙,故名“藤紙”,亦稱“剡藤”“剡紙”“溪藤”。明萬歷進士孫能傳《剡溪漫筆小敘》:“剡,故嵊地,奉化與嵊接壤亦有剡溪,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紙,所謂剡溪藤是也。”

據(jù)唐李肇《國史補》記載:“紙之妙者,則越之剡藤、苔箋。”這里所說的“越”是浙江的地名,剡藤因剡溪而得名,剡溪即曹娥江,現(xiàn)名為剡江。“苔箋”,又名側(cè)里紙,同屬唐代名紙。大文豪蘇軾《和人求筆跡》有詩句:“從此剡藤真可吊。”

唐元和進士、婺州東陽人舒元輿曾在《悲剡溪古藤文》中感嘆:“遂問溪上人,有道者云,溪中多紙工,持刀斬罰(伐)無時,擘剝皮機(肌),以給其業(yè)。噫!藤雖植物者,溫而榮,寒而枯,養(yǎng)而生,殘而死……自然殘?zhí)倜咨酢?/p>

元至正進士許汝霖撰《嵊志》:“剡藤紙名擅天下。式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堅滑光白者曰‘硾箋’,瑩潤如玉者曰‘玉版箋’,用南唐澄心堂紙樣者曰‘澄心堂箋’,用蜀人魚子箋法者曰‘粉云羅箋’,造用冬水佳,敲冰為之曰‘敲冰紙’,今莫有傳其術(shù)者。”

宋代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載,“溫州產(chǎn)蠲紙”。宋人周輝撰《清波別志》:“唐有蠲府紙,凡造此紙戶,與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今出于永嘉,士大夫喜其發(fā)越翰墨,爭捐善價取之,殆與南澄心堂等。”澄心堂紙是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成的紙。因其卓越的品質(zhì),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紙,堪比黃金貴。溫州蠲紙亦堪比澄心堂紙。

唐末,崔龜圖在《北戶錄》注中曾談到浙江睦州(今淳安)地區(qū)出產(chǎn)竹紙。

北宋時,南方已經(jīng)是造紙業(yè)的中心。建炎宋室南渡后,隨著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區(qū)的印刷業(yè)愈益發(fā)展,造紙業(yè)也隨之更為興盛。北宋時,曾出現(xiàn)過“紙衣”“紙襖”“紙帳”,南宋時,又出現(xiàn)了“紙被”,這反映出當時紙的用途更廣泛,造紙工藝亦更為精湛。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就曾記載臨安奸商“以偽易真,至以紙為衣”來冒充布帛,欺騙顧客的情形。

古代造紙

南宋時,浙江名紙有剡溪出產(chǎn)的剡藤、剡硾、玉版紙、澄心堂紙、敲冰紙、羅箋等,還有杭州余杭由拳村藤紙、富陽小井紙、赤亭山赤亭紙等。

宋代以降,繼藤紙之后,竹紙異軍突起,屢見于文獻史籍。如宋蘇易簡撰《文房四譜》中有“今浙江間有以嫩竹為紙”的記載;宋顧文薦撰《負暄雜錄》也舉出“越中竹紙”。宋施宿等撰《嘉泰會稽志》:“剡之藤紙得名最久,其次苔箋。今獨竹子名天下,遂掩藤紙。竹紙上品有三,曰姚黃;曰學(xué)士;曰邵公。工書者喜之滑,一也;發(fā)墨色,二也;宜筆鋒,三也;卷舒雖久,墨絡(luò)不渝,四也;性不蠹,五也。”

宋代書法家米芾《書史》記載:“余嘗硾越州竹,光透如金板,在油繭上,矩截作軸,入笈,番覆數(shù)十張,學(xué)書……”米芾曾作《硾越州竹學(xué)書詩寄薛紹彭、劉泙》詩云:“越筠萬杵如金板,每用杭油與池繭。高壓巴郡烏絲欄,平欺澤國清華練。老無他物適心目,天使殘年同筆研。圖書滿室翰墨香,劉薛何時眼中見。”北宋薛紹彭也作《和米芾越州竹紙詩》:“書便瑩滑如碑版,古來精紙惟聞繭。杵成剡竹光凌亂,何用區(qū)區(qū)書素練。細分濃淡可評墨,副以溪巖難試研。世傳此語誰復(fù)知,千里同風(fēng)未相見。”足見宋時文人對會稽竹紙的青睞與贊賞。

元代《至正四明續(xù)志》則有“皮紙出鄞縣,章溪竹紙出奉化,棠溪亦有皮紙”的記載。

明清以降,浙江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商品經(jīng)濟已經(jīng)發(fā)達,手工紙場林立,造紙情況則更多地記錄于正史、方志、譜牒、筆記等文獻之中。

 

民國時期,浙江省造紙依然居全國前茅。1924年5月,彭望恕在《農(nóng)商公報》發(fā)表《全國紙業(yè)調(diào)查記》中稱:“浙省制紙工業(yè)亦殊不弱,雖不能與閩省并駕齊驅(qū),然歲產(chǎn)亦有三四百萬兩。產(chǎn)地最盛之處,向以嚴州、衢州、金華三縣為巨擘,惜近年洋紙充斥,銷路日狹,與該省之制糖業(yè),陷于同一之命運。”

1935年,《浙贛鐵路杭玉段沿線工商業(yè)鳥瞰》中記載:“(浙贛鐵路沿線)莫不有紙之出產(chǎn),蓋因地多山林,竹木豐富,澗水爭流,最適于紙之制造,山居農(nóng)民,咸以造紙為副業(yè),俗稱槽戶。沿線統(tǒng)計,共有槽戶二萬余戶,紙槽二萬余具,工人十二萬余人,年產(chǎn)紙總值五百七十余萬元。所造之紙,浙江以供迷信燃燒用之黃燒紙為大宗,江西則以供書寫用之連史毛鹿為大宗,質(zhì)料精良,銷路暢旺,是為江西紙業(yè)之特色。黃燒紙銷華北各省,連史紙銷杭(州)、申(上海)、津(天津)、平(北京)各處。”

根據(jù)《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統(tǒng)計,紙類進口激增。1903年時,中國紙類進口217726擔(dān);1910年為549030擔(dān);1920年為1026511擔(dān);1930年為1992093擔(dān);1932年至最高峰為2075283擔(dān),比1903年高出近十倍。

 

1933年全國手工造紙業(yè)概況

(資料來源:1933年巫寶三等《中國國民所得》)

浙江省早期文化用紙主要靠手工紙來供給。但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廉價商品傾銷爭衡下,大量外紙輸入和手工紙不能適應(yīng)現(xiàn)代印刷術(shù)的需要,手工造紙在文化用紙市場上逐漸被排擠出來。

手工紙一般分為文化用紙、實用紙(包括衛(wèi)生用紙)和祭祀用紙。從事手工造紙的槽戶,不得不改變手工紙的類別。從過去主要生產(chǎn)文化用紙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陨a(chǎn)實用紙、祭祀用紙為主。1930年時,全國實用紙產(chǎn)值占總手工紙產(chǎn)值47.71%;祭祀用紙占29.39%;文化用紙占23.2%。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祭祀用紙所占比重已經(jīng)上升到40%左右。

民國時期,浙江省各地生產(chǎn)的主要手工紙品有:

1930年以前浙江手工紙品名 皮紙、元書紙、黃紙、南屏紙、竹燒紙、粗高紙、謝公紙、茶白紙、秋皮紙、方稿紙、油拳紙、長錢紙、桑皮紙、花箋紙、棉紙、徐青紙、藤紙、塘紙、銀花紙、銀皮紙、稻稈紙、草紙、表芯紙、連五紙、毛邊紙、小井紙、皮抄紙、蛋生紙、梅里紙、八百張、黃白紙、紙被、油紙、鹿鳴紙、桃花紙、連七紙、竹紙、赤亭紙、黃燒紙、竹帖紙、京邊紙、紙帳、鹽抄紙、楮紙、側(cè)里紙、白紙、黃皮紙、大箋紙、玉版紙、敲冰紙、苔紙、小竹紙、小簾紙、冰紙、黃公紙、黃檀紙、大淡紙、漆紙、榜紙、魚卵紙、柬紙、楮皮紙、黃表紙、毛頭紙、綿白紙、白蠟紙、大貢紙、山里紙、大簾紙、黃歷日紙、白歷日紙、長聯(lián)、竹紙、短聯(lián)竹紙、粉云羅箋、墨煤草紙、包抄毛邊紙、月面松紋紙。

1930年浙江手工紙品名 皮紙、元書紙、黃紙、南屏紙、粗高紙、厚斗、長邊、廠黃、大連、方高紙、京邊紙、折邊、大斗、大昌山、塊頭紙、大黃箋、京放、徐青紙、棉紙、花箋紙、桑皮紙、草紙、表芯紙、連五紙、毛邊紙、段放、昌山、紅表、雨傘紙、毛角連、油紙、鹿鳴紙、桃花紙、連七紙、坑邊、海放、黃燒紙、黃元、屏紙、蠶種紙、板箋、紅箋、真皮、白箋、羊皮紙、中青、譜紙、金屏、紅頂、橫大、毛長、茶廂紙、板折、信紙、連史、溪屏、坊紙、中方、六印參、昌斗、七印參、真料、黃京放、大草紙、溪源紙、小坊、燒紙、細粗紙、名槽、交白、二細毛、馬青、大京放、黃長邊、千張、長連、皮白紙、粗紙、六局紙、三頂、大參皮、毛草紙、小細蓬、筍殼紙、押頭紙、四號薄、松紙、小白紙、五千元書、六千元書、大簾粗紙、小簾粗紙、闊參皮紙、二號屏紙、三連、毛紙、小連黃燒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浙江省的手工造紙仍呈上升趨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浙江省手工紙歷年產(chǎn)量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袁代緒《浙江省手工造紙業(yè)》)

浙江省各類手工紙所占比重

(資料來源:袁代緒《浙江省手工造紙業(yè)》)

1956年浙江手工紙品名

一、 文化用紙

(一)竹紙類 元書紙、五千元書、六千元書、京放、大京放、白京放、白大京放、土報、白報、折邊、毛邊、粗甲紙、代白紙、花占紙。

(二)皮紙類 皮紙、棉紙、白棉紙、蠟紙坯。

二、 祭祀用紙

竹紙類 黃大京放、槳黃京放、四才黃、六九寸、九寸紙、大九寸、九寸尖、八一尖、九一尖、六九屏、南屏、本屏、屏紙、中元屏、小元屏、龍屏、海放、大海放、大海放黃、近身紙、近生紙、遠身紙、遠生紙、小連紙、大連紙、大簾紙、鹿鳴紙、黃鹿鳴、料海、迷信長邊、京邊、京表、折表、黃表、紅表黃、大紅表、表芯紙、表黃、小表黃、中表黃、廠黃、太平廠、大本、迷信黃元、方稿紙、方高紙、高把紙、粗高紙、小五千黃、大五千黃、對龍、正龍、燒紙、黃燒紙、熟大斗、熟小斗、特大斗、生切、大團花、小團花、大城折、啟元紙、專簾紙、小白尖、荷花佛圖。

三、 實用紙

(一)竹紙類 次大京放、本報、綠報、紅報、黑報、海方、小連坯、料邊、斗放、長邊、草邊、紅表、小紅表、紅表正、廠紅、大廠紅、黃元、昌山、大昌山、小昌山、紐扣紙、紐扣長邊、三項、角連紙、厚斗、包裝紙、青槽紙、土方塘、黃方塘、交白紙、粉房、折角、紙筋、大蒙紙、煙紙、紅綠對表、紅頂紙。

(二)皮紙類 羊皮紙、桑皮紙、皮紙、大皮紙、真皮、包皮紙、加重桑皮紙、大闊棉紙、黃綠棉紙、加闊好料棉紙、加闊棉紙、全料、邊紙、棉紙、燈光紙、砲心紙、花華紙、雨傘紙、白方連、雙簾紙、料皮。

(三)稻草類 中青、中方、青草紙、青草黃、大毛紙。

四、 衛(wèi)生用紙

(一)竹紙類 小刀兒、圓刀兒、折刀兒、四六屏、碎邊、雙連衛(wèi)生紙。

(二)稻草類 坑邊、小坑、中坑、破坑邊、粗草紙、千六、千張、名槽、周方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源市| 山东| 南通市| 安乡县| 仙游县| 休宁县| 漳州市| 竹溪县| 宁津县| 金坛市| 宝坻区| 织金县| 锡林郭勒盟| 呼图壁县| 普宁市| 兴城市| 冕宁县| 辽宁省| 泸西县| 和田市| 许昌市| 七台河市| 保靖县| 平利县| 土默特右旗| 祁连县| 广德县| 隆回县| 常宁市| 历史| 吕梁市| 诸暨市| 双鸭山市| 桐庐县| 同心县| 阿图什市| 香港 | 平安县| 临颍县| 广昌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