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造紙
第一節 紙的起源
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東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完成了《說文解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書中對紙的解釋為:“紙,絮一也,從系氏聲。”清代經學家、訓詁學家段玉裁注釋說:“造紙昉于漂絮。其初絲絮為之。以笘薦而成之。今用竹質木皮為紙。亦有致密竹簾薦之是也。”
段玉裁認為,造紙技術由于漂洗絲絮而發現,最初的紙是用絲絮制成。古代在漂洗絲絮時,放在席子上浸入水中,然后以木棒擊之,這樣在絲絮洗畢后,便有一層細纖維沾留在席子上,成為一層薄膜,后來被發現可用來書寫。
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早在西漢時便有人在紙上書寫,當時稱紙為“赫蹏”。《趙皇后傳》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舜擇棄為乳母,時兒生八九日。后三日,客復持詔記,封如前予武,中有封小綠篋,記曰:‘告武以篋中物書予獄中婦人,武自臨飲之。’武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蹏書,曰:‘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女自知之!’偉能即宮。”
我國近世以來的考古發現,為西漢就已經發明植物纖維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3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西漢古烽燧亭遺址中發現了一片西漢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古紙,人們稱之為“羅布淖爾紙”,屬西漢中后期產。據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載:“麻質,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面尚存麻筋。蓋為初造紙時所作,故不精細也。按此紙出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之木簡,為漢宣帝年號,則此紙亦當為西漢古物也。”不幸的是,此紙毀于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火,而未能進行科學分析。

陜西灞橋出土西漢麻紙

甘肅金關出土西漢麻紙
1942年,考古學者在西北額濟納河岸清理發掘過的遺址時,“掘出了一張漢代的紙,這張紙已經揉成紙團,藏在未掘過的土里面。審定認為系植物的纖維所作”。
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西漢初期麻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植物纖維紙,這表明中國是最早發明植物纖維紙的國家。
1974年,甘肅居廷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古紙,人稱“金關紙”,屬西漢晚期,該紙內尚存麻筋及線頭、麻布的殘留物。
1978年,陜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窖藏出土古紙,稱“中顏村紙”,屬西漢中期產,紙內含較多的麻類纖維束及未打散的麻繩頭。
1979年,甘肅敦煌馬圈灣漢代亭燧出土古紙,稱“馬圈灣紙”,屬西漢中后期,紙面麻類纖維分布不勻。

甘肅旱灘坡出土東漢麻紙

《后漢書·蔡倫傳》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早期墓出土古紙,稱“放馬灘紙”,造紙原料亦為麻類,該紙殘片紙面平整光滑,紙上有用細墨線勾畫的山川道路圖形,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張紙制地圖。
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造紙始于東漢的蔡倫。據《后漢書》記載,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乃造意用書膚、麻頭及蔽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是史籍關于發明造紙術的最早記載,也是歷來認定紙在東漢時由蔡倫發明的唯一文獻記載。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88年),蔡倫因有功于太后而升為中常侍,后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在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的過程中,終于制成了“蔡侯紙”。漢和帝劉肇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蔡倫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美國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漢代造紙圖
上述這些出土的西漢紙都比蔡倫所造之紙早300—100年。總的看來,這些紙的質地還較粗糙,結構也較為松散,制造技術明顯處于初級階段。由此可以推斷,同中國古代的其他發明創造一樣,造紙術并非蔡倫個人發明,而是人民群眾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發展的智慧與結晶。西漢植物纖維紙的制作與使用,為后來蔡倫改良造紙術打下了基礎。
東漢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總結和改進,不僅擴大了造紙原料,更重要的是,他對紙之推廣普及,使紙張用于書寫成為可能。蔡倫是造紙發展史上一位不可磨滅的人物,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