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第7卷第3期,總第19期)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2660字
- 2019-03-15 18:55:48
主編導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速度從快速增長轉向穩步增長,發展目標也從經濟優先調整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
對于城市與區域規劃來說,成為“新常態”的變革有著一系列重大戰略轉折的多重背景。除了發展速度、目標的變化之外,從對城市經濟在更大區域的擴散、集聚、優化布局,進而演變成對重構城市建成區產業結構和疏解城市功能等新發展訴求的認識;從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生態環境承受巨大負荷的思考,進而發展到對經濟增長方式、速度、規模新的戰略權重的通盤考量;從對城鎮化率超過50%、而占城鎮人口1/3的農村轉移人口沒有實現市民化的關注,進而轉向呼喚社會正義、公平和社會融合新的發展價值取向的追求;從對經濟全球化中人員、信息的高速交流,文化創新和文化多樣性的不斷拓展探索,到對樹立文化自覺、凝聚民族自信的城市文化認同的重新審視,以及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對經濟社會協同發展與如何使發展更多惠及民生等發展真諦的不屈探索等,所有這些都對城市與區域規劃的戰略目標和導向提出了挑戰,進而對規劃的地位、作用的認識等也產生了新的看法或者質疑。
近年來,吳良鏞先生呼吁要以“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開展城市規劃建設的研究,提升我國人居環境的建設水平。2014年,清華大學在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吳良鏞人居藝境展以及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人居科學研究展覽等,都從積極應對發展變革的角度,展示了人居科學對拓展學科研究領域的努力追求,揭示了人居建設服務社會發展的探索精神,體現了規劃變革的時代特征。
綜觀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發展、金融危機、人口資源環境的挑戰、氣候變化、民主化進程等使規劃卷入了急劇的變革之中,產生了應對風險的規劃、增長管理的規劃、溝通規劃、驗證規劃等新的規劃方法和認識,也對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城市規劃本質的哲學再認識、規劃的科學方法及其范式的創新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城市與區域規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方向。
為應對這樣的變革和“新常態”,本輯選擇“規劃變革與協同發展”作為主題,以京津冀、珠江三角洲等近年來的協同規劃、規劃制度變革、生態環境保護、城中村改造與利益集團博弈等問題作為研究選題,并從首都功能、城市轉型、經濟的新自由主義等市場經濟發展對規劃的影響等方面組織文章,希望能夠對進一步拓展規劃變革的研究思路有所幫助。
吳唯佳等“特大型城市功能演進規律及變革——北京規劃戰略思考”一文源自2013年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為應對北京城市發展轉型,解決首都功能過多集聚中心城區而產生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和“城市病”提出的課題。課題主要想了解特大城市是否擁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正如文章指出,城市發展伴隨的是不斷應對“城市病”的過程。北京作為首都,城市發展承擔了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需求,北京“城市病”的形成,既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資源不斷聚集、增長速度過快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城市管理調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適應以及利益博弈等問題。文章從首都功能角度,指出北京城市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首都功能、首都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解決北京“特大城市病”等問題,除了需要轉變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之外,需要有區域城市的戰略,以區域協同發展來應對特大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王凱等的文章“新時期北京城市規劃對策研究”,則從新一輪北京總體規劃面對的資源生態環境挑戰嚴峻、區域社會服務職能過多、交通擁堵和城市低效發展、國際化競爭不強、城市產業創新不足、中心城區開發強度過高和南北差距大、空間管理模式粗放等問題出發,提出要扭轉通常的“功能主導、結構性、藍圖式、增量發展”的規劃思路,立足于“區域協同與城鄉并治、創新驅動與存量挖潛、多元文化與包容發展”,在“以人為本、政策型、協作式、存量優先”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探索“新常態”下的規劃技術路線和戰略的變革。何永等的文章“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城鄉規劃對策”,由京津冀和北京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保護面對的問題出發,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城市規劃應該采取全域需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共建共享等主要對策。王富海等的文章“實施效用導向的城市總體規劃制度改革研究思路”,研究了城市規劃在編制、審批、實施過程中承擔的效用負擔過重的難題,提出以事權劃分不同層級政府的權責,進而提升規劃實施效用的建議。楊宇等的文章“從整合發展到全域規劃——珠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新趨勢”,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從1980年代以來編制的城鎮體系規劃,以規范市場經濟發展下的城鎮功能規模等的管理,對今天面對的區域協同、發展轉型、規劃創新等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的全域規劃是這個時期應對區域協同、發展轉型綜合管理的一種思路、措施和創新。林樹森的文章“城市道路交通長期規劃應突出人居環境理念”,則從建成區內城市交通結構調整對原有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出發,以作者組織的廣州城市建設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對象,進行了問題、決策、理論基礎和實際效果的分析研究。文章認為要正確看待規劃的科學性問題,城市交通規劃要以問題為導向,要以城市的整體效果為出發點,研究采取不同的交通改善措施,不能簡單依據OD調查決定規劃戰略。王世福等的文章“內源動力視角下的城市轉型發展思考”,認識到城市是具有一定自組織特征的地緣關系共同體,城市發展動力可以城市地理空間內外的來源方向予以認識,相對于外源動力,內源動力具有更好的根植性和可持續性。袁奇峰等的文章“多重利益博弈下的‘三舊’改造存量規劃——以珠江三角洲集體建設用地改造為例”,針對廣州城中村改造中多方利益團體博弈的情況,提出了從城市整體利益重新審視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必要性。
本輯發表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年會“美好人居與規劃變革”自由論壇關于規劃變革的專家發言,從多個角度論及規劃變革面對的現實、問題、認識以及可能的方向。從論壇專家發言中可以看出,針對規劃變革有著多種的思考路徑,既有考慮如何從制度著手進行改革,使之能夠適應規劃變革的時代;也有考慮如何調整工作方式,滿足社會的需要和期望;還有考慮如何研究社會民情的變化,發現社會管理的規劃本質問題等。總體看來,多種變革的思考路徑和方向,反映了在今天這樣的多元化時代下,規劃變革不可能是一種路徑、一種模式。規劃變革本質來說是一種適應社會變革的“新常態”,與歷史進程相比,或許這就是今天我們討論城市規劃變革在認識論上最大的創新點。
本輯還刊出“首都的類型與未來”,以紀念當代城市規劃和研究大師彼得·霍爾。